(共30张PPT)
古代诗词鉴赏
触类旁通·了解题材
目录
熊猫
古代诗歌体裁
古代诗歌题材
古代诗歌体裁
古代诗歌题材
古
代
诗
歌
体
裁
第一篇章
(一)诗: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梦游天姥吟留别》《短歌行》等。古体诗特点:
(1)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2)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
(3)篇幅长短不限。
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如杜甫《春夜喜雨》,杜牧《泊秦淮》。近体诗特点:(1)句子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2)平仄、押韵有严格限制;
(3)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二)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词的特点:
(1)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念奴娇,蝶恋花、鹧鸪天等。
(2)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3)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注意: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三)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散曲又分为小令(如《天净沙·秋思》)和套数。
补充:古诗词的结构章法和特点
体裁 解读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定式)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主),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注] 前四句写景(次),第二联景物最有特点;后四句抒情(主),最后一联最重要
词 上片(阕) 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写景(次)
下片(阕) 下片(阕):承接上片,表情达意 抒情(主)
第二篇章
古
代
诗
歌
题
材
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
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酬和赠答诗、即景(事)抒怀诗、干谒自荐诗、题画说理诗、哲理思辨诗
诗歌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时光昜逝之感慨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蔑视杈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
愤世嫉俗之绪
中
国
风
诗歌内容 常用意象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君臣官场赠别、市井朋友相别、亲人伴侣送别 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桥等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烘托 (3)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4)想象(虚拟或虚实结合)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送别抒怀诗
【举例讲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补充:
1、雄浑壮阔 (内容描写大山大水、边塞异域风光、天高海阔等景色)
2、悲壮苍涼(一般是边塞战争诗歌、爱国/忧国忧民内容诗歌)
3、孤寂冷清 (萧瑟淒凉、凄苦悲凉、凄凉冷落、冷清荒芜)
4、恬静优美(平和宁静、宁静优美、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淡雅悠远等等)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落叶萧萧的寒秋,在临近荒凉冷落的古堡旁,作者送友人远行,当时旭日东升,整个荆楚大地秋高气爽,朝霞绚烂,面对高耸的山峰、浩荡奔流的大江、飒飒吹拂的秋风、灿烂的朝阳,无论是临行的友人还是送别的作者,都觉得胸中荡漾着一 股豪气。这里的意境是辽阔雄奇的。接着作者想象一面日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而且进一步联想到:归客将遇到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最后回到现实。写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连,更见惜别之情。
中
国
风
羁旅思乡诗
诗歌内容 常用意象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危楼、危栏等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以乐景衬哀情。 (3)侧面落笔。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①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思亲怀人愁。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中
国
风
山水田园诗
诗歌内容 常用意象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②表现手法:白描、渲染、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观察角度的变化与顺序。 ③抒情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①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向往自由,厌倦官场,憎恶黑暗。
③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④对现实不满,对怀才不遇的苦闷
中
国
风
爱情闺怨诗
诗歌内容 常见意象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①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②以女性角度写的闺怨诗,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别离相思诗等 眉锁、翠楼、碧纱、秋风、夜雨、泪如雨、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1)比兴。 (2)烘托、衬托。 (3)抑扬结合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遣悲怀①
元 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举例讲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个贫士。
颌联和颈联所表现的妻子形象有何特点?
颌联和颈联所表现的妻子形象有何特点?
答案:关心、体贴文夫;甘于贫贱,与丈夫相濡以沫。
中
国
风
咏史怀古诗
诗歌内容 常用意象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往往是借怀古来叹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含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词语 (1)借景抒情 (2)对比手法 (3)化用典故 (4)衬托。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哀情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中
国
风
咏物言志诗
诗歌内容 题目特征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1)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2)修辞手法上: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抒情方法:托物言志 ①表达作者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的理想抱负。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中
国
风
边塞征战诗
诗歌内容 常见意象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金鼓、旌旗、羌笛、战马、《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1)修辞方面: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塑造: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边塞风光的赞美。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
⑥对和平安宁、和睦友好的向往
中
国
风
酬和赠答诗
诗歌内容 题目特征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 “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 ②或表谢意(舍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表心志。 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 ②比喻。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 ③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
②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同窗好友、亲人之问互赠互题,以共勉共历或奇托友情、亲情。
中
国
风
即景(事)抒怀诗
诗歌内容 题目特征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就某事(如登高、遇友、被贬、遇赦、国事等)或眼中所见之景而发表议论、抒发感慨。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1)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2)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4)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中
国
风
干谒自荐诗
诗歌内容 题目特征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按照干谒的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往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 (1)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2)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1)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凤池”即凤凰池,指禁苑、朝廷或中书省。 (2)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3)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4)化用典故,比如借用贾谊、姜太公、周文王等旧事,表现自身处境,或表达渴望被任用之情;也可化用古人诗句、言语表达情感。 (5)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1)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2)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
(3)对推荐者才干的赞美。
(4)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
(5)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
(6)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中
国
风
题画说理诗
诗歌内容 题目特征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画家生平际遇的描叙,对画作的鉴赏与品评,对绘画理论的阐释,对不同画家画作的比较、论析。 (1)自题画诗,是指画家写于自己面卷上的诗;他题画诗则是指诗人或画家为别人的画所题的诗。 (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画内容为题目,或以画家及画作内容 、题某画等为题日形式。 (1)化静为动 所滑化静为动就是运用 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2)变无为有(虚实结合) 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3)借题发挥 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 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借画味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1)表达对作画者高超技艺的赞赏;
(2)表达对画中所画景物的喜爱;
(3)借画抒发个人的志向
【举例讲解】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闻发画面以外的意趣或情感,请加以阐释。
题画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
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
多买燕脂画牡丹。
答案:自诗人的画作貌似容易,但凝结了自己的心血,却无人欣赏。表达了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和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时人只爱派墨重彩、大富大贵的牡丹,而不留心这淡墨山水,也讽刺(反讽)了当时人们醉心于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另外也夫现诗人不迎合世俗的清高。
中
国
风
哲理思辨诗
诗歌内容 题材特征 常用手法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1)作者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观书有感》。 (2)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即事说理、借景说理、托物说理,或在抒情和议论中寄寓或阐明道理。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运用比喻、类比、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作者的哲思。如“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借助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如“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举例讲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引水行①
(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注】①南方山区用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
请从感官角度简要分析“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运用听觉描写。②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③“十里暗流声不断”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