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右边是古代帝王家庙布局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与此直接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2.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 B.以文治国???? C.公正公平? D.学而优则仕
3.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该使用老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坚持公平公正
C.原告证据优先 D.维护贵族利益
4.某君惊呼道:“现在苏、浙两省膏腴之地,尽为所有,窟穴已成,根柢已固,……东南大局,收拾愈难。”此话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国民大革命 D.工农武装割据
5.“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圆明园遗址”中,我们可以正确解读的历史是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落后挨打与强盗的野蛮
C.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D.反对外来侵略的事迹可歌可泣
6.为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某历史课题小组将一课题组分为如下四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即:⑴政府、党派纪念辛亥革命文献的整理与研究,⑵民间组织与社会大众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认识,⑶海内外学者对辛亥革命的学术研究进程及学术观点再分析,⑷纪念空间与辛亥革命记忆。你认为该课题的名称最为准确的应该是
A.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B.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阐释
C.武昌首义的整理与研究 D.辛亥革命的史事长编
7.近代中国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关于下列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说法错误
的是
A.都是社会各阶级面对中国变化做出的积极反应
B.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
C.都体现了求民主、反专制的进步潮流
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8. 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说明五四运动
A.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9.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 某学生在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进行了要点归纳,其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级、各族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
B.它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C.它的胜利揭开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序幕
D.它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1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12.图片是记载历史的一种载体,不仅可以记录当时的一瞬间,而且还蕴含着历史的脉动。本题中从图一到图二的转变最能说明
图一 图二
A.统一进程的变化 B.统一方式的变化
C.统一决心的变化 D.统一条件的变化
13.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着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14.以下是2010—2011年我国开展的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其中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并于2010年5月6日胜利回国
B.2011年3月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赴日本地震海啸灾区实施救援
C.2010年9月,中国参加“和平使命—2010”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联合反恐军演
D.2010年11月11日,胡锦涛出席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
15.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年)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这里所说的“不是完美的藤”主要指当时宪法?
A.共和制下的总统权力受到限制? B.联邦制下各州的权力过大
C.保留了黑人奴隶制 D.三权分立体制下分工不明确
16.21岁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生代茜曾经这样说:“我
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马克思,知道他提倡全人类的平等,
而这正是美国人所追求的。”联系右图《宣扬社会主义的
宣传画》可知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自由
②平等 ③发展 ④联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17.“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
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赤手空拳、袒胸露背的无产
阶级起来了,同志们,这就是第二次俄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这里的“第二次俄国革命胜利”后,俄国
A.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18.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我感到毫无疑问的是,苏联意图入侵土耳其,攫取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除非让苏联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语言,另一次战争就很难避免。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搞什么妥协了……我对哄孩子似的迁就苏联人感到厌倦了。”为此杜鲁门采取的措施是
A.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全面遏制苏联
B.发表“铁幕演说”,号召欧洲国家对抗共产主义
C.提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威胁苏联和东欧国家
19.“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单极世界论”、“文明冲突论”、“多极混乱论”和“霸权和平论”等,中国和许多国家则坚持“国际格局多极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反映了
A.中西政治理念、价值观的不同
B.国际社会呼唤学术之主流思想出现
C.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实际状况
D.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与美国“一超”的矛盾
20.美国一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这段话实际上印证了上一题中的
A.“文明冲突论” B.“霸权和平论”
C.“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论 D.“多极混乱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1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近代英国的政体结构示意图 清朝康熙帝时中央机构示意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 ▲ ▲ ▲ ▲ ▲
(2)材料三左、右两图中都有带“★”的文本框,指出其相同的机构名称。(1分)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作用影响方面比较中、英两国设置这一机构的不同。(5分)
▲ ▲ ▲ ▲ ▲ ▲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组关键词: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过渡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材料四 1890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新的关键阶段,在中国蒙受被日本击败的羞辱后不久,1895年初夏法国带头声称华南和西南为其“势力范围”,西方列强开始了“争夺租借地”的狂潮。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如果我们可以用当时流行的一本有关西学的中文文献目录来作判断的话,那么,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已转向西方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以及西方宗教思想等方面了。
——《剑桥中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的四个关键词,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5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150字左右。
▲ ▲ ▲ ▲ ▲ ▲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指出这一观点的错误表现?(4分)
▲ ▲ ▲ ▲ ▲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 ▲ ▲ ▲ ▲ ▲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人为了扭转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民族灾难,在向西方学习发面有了什么新发展?(2分)
▲ ▲ ▲ ▲ ▲ ▲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数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我们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我们的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材料二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成为拥有私户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四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日本近代改革所处的共同国际环境是什么?(2分)
▲ ▲ ▲ ▲ ▲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日两国推行改革的主要目的?(4分)
▲ ▲ ▲ ▲ ▲ ▲
(3)据材料三、四,指出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
▲ ▲ ▲ ▲ ▲ ▲
(4)俄日两国近代化改革的局限性对各自以后的长远发展有何消极影响?(4分)
▲ ▲ ▲ ▲ ▲ ▲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1683年康熙《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材料二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新征。”
——康熙《瀚海》
材料三 1685年康熙帝向大臣们宣誓:“(沙俄)无故边犯……剽窃人口,抢掳村庄……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
——(岳麓书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四 清朝民族政策不是尽善尽美的,部分清朝民族政策是在时代、阶级和民族局限性以及统治者个人政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制定和实施的,并具有明显激化民族矛盾的特点。
——《论清朝民族政策的本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捷音”指哪一事件?紧接着,康熙帝在该地区采取的行政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3分)
▲ ▲ ▲ ▲ ▲ ▲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康熙帝的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意义。(4分)
▲ ▲ ▲ ▲ ▲ ▲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康熙帝。(3分)
▲ ▲ ▲ ▲ ▲ ▲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材料二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三 胸怀智勇者,无所畏恐,轻捷地步向通往王座之路,明知险阻重重偏向上攀登;皇冠千斤重,他不予掂量,坚定又镇静,兴冲冲向头部压去,怡然自得,视之如桂冠……
?????????????????????????? ——歌德《论拿破仑》
材料四 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2分)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华盛顿的抉择?(2分)
▲ ▲ ▲ ▲ ▲ ▲
(2)材料三表明了拿破仑政治生涯中的哪一历史事件?材料四中作者认为促成材料三中这一历史事件的因素有哪些?(3分)
▲ ▲ ▲ ▲ ▲ ▲
(3)华盛顿、拿破仑的官位都达到了国家元首级,两者体现在政体方面有何不同?二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方面有何相似性?(3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