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古代诗歌鉴赏
巧用方法·解选择题
壹
选择题(多为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内容理解有误
1.曲解词义
2.忽略信息暗示
3.景物特点概括有误
4.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写作技法有误
1.错判手法
2.混淆典故
3.概念颠倒
4.语言风格把握有误
情感主旨有误
1.肆意拔高或贬低
2.无中生有
壹
贰
叁
壹
内容理解有误
(命题者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设误点1:曲解词义
如:“昏鸦”指昏昏沉沉的乌鸦。应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
设误点2:忽略信息暗示
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清晨时分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应是黄昏时分。
壹
内容理解有误
(命题者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设误点3:景物特点概括有误
如:“树木丛生”四句写有盛转衰的秋景。
虽然是秋景,但岛上是树木茂盛,百草丰茂。
设误点4: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如:“芰荷丛一段秋光淡”“芰荷” 指荷花,可见此曲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夏季美景。应是秋季。
分析诗歌内容的方法
1、翻译分析法
关注选项中的“意谓”“状写” “描绘”等词,避免因为词句翻译不准造成理解的失误。
2、整体分析法
回归到诗歌本身,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
举例讲解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①
唐 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①公元805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远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公元815年受征召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同属南方的连州(今广东连州),任刺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遐荒迢递”,写出前往连州路途的遥远艰难,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山路”“瘴烟”两个典型意象凸显了沿途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环境特点。
C.“梅花入梦”既写出梅花幽香清雅,同时也赞美了刘禹锡高尚的道德品质。
D.末句虚写刘禹锡在连州读书耕作的日常生活,语调清新明快,颇具趣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分析错误。这首诗虽然开篇写前往连州路途遥远艰难,但之后的主要内容一反传统送别诗、贬谪诗的伤感愤懑,语调清新明快,表达诗人对刘禹锡的宽慰之情。
故选a。
贰
写作技法有误
设误点1:错判手法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
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别离的不舍。
不是拟人,是比喻。
贰
写作技法有误
设误点2:混淆典故
用典可分直用、活用和反用。命题者常在直用和反用方面设置错误点,故文意把用意说反,迷惑考生。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释。
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重新复职。
苏轼调任密州太守,以魏尚自许。
贰
情感主旨有误
设误点3:概念颠倒
如: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实写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磅礴景象。
不是实写是虚写
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西湖的自然美景。
不是由远及近,而是由近及远。
贰
情感主旨有误
设误点4:语言风格把握有误
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 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 I婉约之别。中考设误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设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语言华丽,对仗工整,是山水游记中的佳作。
本诗语言风格娴雅清警,而不是华丽。
分析写作技法的方法
1、关注手法
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如“正面衬托”、“视线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动静结合中寓动于静”、“格调清新”等都要格外注意。
2、关注效果
尤其关注对手法效果和用意的分析。注意“构造了”“描绘了”后的内容。
举例讲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海棠歌陆游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①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②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注】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②肯:相当于“岂”。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刚刚来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没变成苍白色,在南充的樊亭观赏海棠花。
B.诗人认为“蜀姬”装扮艳美,不肯谦让于人,但在碧鸡海棠面前,她们会黯然失色。C.诗人以“桃李”“芍药”“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凸显了对碧鸡海棠的赞扬。D.“何从”两句,写诗人期盼求得“不死方”,以满足自己永远观赏碧鸡海棠之愿。
答案:c “‘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错误,结合原文“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可知,每当春末风雨来临之际,听到杜鹃声,每天夜里盖着冰冷的被子,梦游蜀中。诗人并没有将“杜鹃花”与碧鸡海棠对比,诗中的“杜鹃”指杜鹃鸟。
叁
情感主旨有误
设误点:
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
叁
情感主旨有误
设误点:
如: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②“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流露出作者因年老而不能再报效祖国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①“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在诗中没有表现出来。②“胡未灭”三向流露出作者因看不到收复失地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叁
情感主旨有误
设误点:
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抒发了作者晚年报国无路的痛苦和无人可诉的内心孤独和压抑。
此处不能表现“无人可诉的内心孤独和压抑”。
分析情感主旨的方法
1、把握标志
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如要注意“通过”“渲染”后的内容。
2、结合注释
要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抓准情感;要注意结合注释进行判断分析。
举例讲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 ①泥滑滑:鸟鸣声。②青衿:学子的服装。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
B.首联“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
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
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动静结合”错,颔联视听结合,写送别耳闻目睹的实景,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写的都是动景。
壹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
【答案】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错误。句意是说诗人眺望宫阙,只觉天遥地远,自己似病鹤一般孤独。一年将尽,年关将至,正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和朋友却天各一方,甚至连寄一封信都成了奢求,怎叫人不思念?此时此刻,诗人也远离京都,并且多病、孤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同是天涯沦落人”。可见应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故选c。
【答案】我同意前人的说法,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包含委婉劝告之意。该句大意是说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结合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的意思“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可见杨巨源是希望白居易志向还在,不要意志消沉,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所以说第二句是委婉表达劝说之意。
壹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