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5 09:5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出塞》。
3.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结合诗中人物故事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导学生交流理解。
2. 这节课,我们跟随三首古诗走近诗人,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研究诗题
(1)认识“塞”字。
①板书课题,提醒观察教师书写“塞”。
②指名读准平舌音,通过读词巩固字音。
2.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结合诗句的意思,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诗,随机正音。
(3)全班齐读。
3.了解边塞诗。
三、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主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2.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当引导。最难的句子“秦时明月汉时关”,结合着地图和示意图解答疑惑。
教师引导: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请大家思考,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师引导:那谁能说说你想象中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4)指导读出感情。
四、走进人物,体会诗情
1.知晓人物。
师:我们发现这首诗中有个人物,他是谁?
生:李广。
师:哪句诗看出来的?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结合李广的故事,体会感情。
师:谁来介绍介绍这位“飞将”?
生:(看着ppt)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师:亲爱的同学们,诗人在诗中呼唤李广,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4.有感情地朗读。
(1)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将士和诗人王昌龄的情感和愿望呢?
前两句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悲伤。后两句歌颂古代名将,语调稍高亢,表达对优秀将领的渴望。
(2)配乐朗读。
(3)根据提示背诵积累。
五、书写默写,延展边塞诗
1.在诗中填写生字。
2.默写《出塞》。
3.拓展边塞诗。
师:亲爱的同学们,边塞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诗重要的篇章,有抗击外来侵略者不屈的信心,有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很多边塞诗中都有人物的故事,同学们可以课外选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