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8册第五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8册第五单元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8-09-09 19: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羊角学校 余小刚
五、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
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
1角=()10元=()元 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例1第1个图)
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
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后面两幅图)
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
(认识三位小数)
(1)看一看,填一填。
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 =()1000m=()m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
(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
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
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71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会读小数。
2?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数据的读写,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小数部分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什么叫小数呢?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呢?三位小数呢?学生回忆整数读法并在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的读法。
二、自由讨论、学习新知
1?教师用卡片出示例3。
0?70?193?08103?5032?
学生先自由读一读,再抽读。
3?议一议:读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归纳小结小数的读法,强调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三、巩固新知
1?同桌相互读数。(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看题后,再把自己从题中获得的信息告诉同桌或全班同学。
3?练习十四第2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表格,并向学生简介表中一些名称的含义。
再让学生看表分组接龙游戏。
4?练习十四第3题学生自己看图写数,三人板演,集体订正。
5?指导练习。
(1)第6题。
教师:5?6与5?7之间相差多少?让学生数一数,5?6与5?7之间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从而认识到把0?1平均分成10份,即比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1。因此,第1小题应该填两位小数。
同理,比0?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01,第2小题应该填三位小数。
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11题。写出生活中用小数表示数量的几个小数。
四、拓展提高
1?练习十四第5,7,8,9,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题:第12题用2,5和3个0写小数。
(1)1个0都不读出来的一位小数。
(2)3个0都读出来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读一读。
3?课后作业:第4题和第11题。
回家请父母帮忙,与父母共同完成。
4?课后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
0?7读作:零点七
0?19读作:零点一九
3?08读作:三点零八
103?503读作:一百零三点五零三
读整数部分时按整数读法来读,读小数部分时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75页例1、第76页例2,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材料理解小数的性质,会改写小数。
2?通过假设、验证、归纳等活动,探索出小数的性质。
3?结合小数的性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材料理解小数的性质,会改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运用小数的性质,把整数改写成小数。
教学准备: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初步感知
数学书定价6元3角,小方写作6?3元,小雨写作6?30元。
讨论:
1?两人都写对了吗?为什么?
2?说一说6?3与6?30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探索、理解性质
1?教学例1
(1)填一填,比一比。
①在0?3的末尾添上1个0后是()。
②这两个小数相等吗?为什么?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验证。
(2)实验验证,说明道理。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证说明。
①人民币:0?3元=()角0?30=()分=()角
②长度:0?3m=()dm0?30m=()cm=()dm③用在正方形纸片涂阴影的方法比较。
(3)讨论归纳:你发现了什么?
(4)议一议。
(从不同方向观察小数的变化规律)在0?3的末尾添2个0,小数大小会变吗?为什么?0?3,0?30,0?300这三个数相等吗?
(板书:0?3=0?30=0?300)
教师: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呢?让学生得出:从左向右看,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从右向左看,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5)归纳小数的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
(6)第75页试一试。
哪些0去掉后小数大小不变?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学生先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例2中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2)讨论小数的改写方法。
强调:整数变小数,打“点”再添0。
三、巩固应用、掌握新知
1?第76页课堂活动第1,2题。
课堂活动第1题,教师要先示范,然后同桌对口令。
课堂活动第2题,让学生充分说明错误的理由。
2?练习十五第1~4题。
3?补充:用0,1,2及小数点写一个小数;用0,0,1,2及小数点写一个小数。
(1)这两个小数相等:()=()
(2)这两个小数不相等:()和()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难?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0.3=0.30=0.300,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76页例3,第77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五第5~10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整数比较大小方法的复习让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同学们会比较整数的大小吗?请说说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揭示课题。
教师:小数的大小又是怎样比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3?15○2?87
教师:你怎样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3?讨论并说说两个小数是怎样比较的。
得出结论:两个小数比大小,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
4?独立完成例3(2)、(3)小题。
小结比较方法,强调位数不同时的比较方法。
5?学生总结小数比较方法,并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6?第77页试一试: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7○2?8530?809○0?893?2○3?200全班齐练,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强化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1?第77页课堂活动第1,2题。
第2题同桌各写一个小数,再比较大小。
2?比较超市商品的单价。
3?老师收集了运动会上我班几个同学跳高和60 m短跑的情况,请大家帮老师把跳高成绩按从高到低排一排,把60 m短跑的成绩按从快到慢排一排。
完成第79页第8题。
组织学生讨论:跳高的高度与赛跑的时间在评定时有什么区别?4?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5,6,7,9题。
引导学生理解:“最接近的整数”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
1? 在○里填>,<或=。
(练习十五第10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抽学生说明理由。
2?思考题。
用0,1,2三个数字及小数点,写出小数部分是两位数的小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有序的排列,有序的比较。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抽学生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3?15○2?87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
0?31○0?5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
0?58○0?52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也相同,比较百分位。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80~81页例1~3和课堂活动,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材料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会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通过观察、讨论、验证等活动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 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教学准备:4个“10×10×10”正方体图。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出示第80页例1的4个“10×10×10”正方体图,让学生用小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看4个图,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说一说你的发现。
(1)4个图各取的份数不同。
第1图取了1份,第2图取了10份,第3图取了100份,第4图取了1000份,即整个正方体。
(2)4个图所取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2图是第1图的()倍,第3图是第2图的()倍,第4图是第3图的()倍。
二、探索新知
1?看一看这4个小数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1)小数点的位置不同。
(2)从左往右看,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2位、3位;从右往左看,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2位、3位。
2?仔细观察这4个图,再比一比这4个小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从右往左看,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小组交流汇报讨论情况。
(1) 从左往右看,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2位、3位,原数变成0?01,0?1,1,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从右往左看,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2位、3位,原数变成0?1,0?01,0?001,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5?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并齐读书上的规律,再说一说规律中的两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6?第80页说一说。
(同桌相互说)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在移动过程中一是位数不够,二是出现多余的“0”,这两个问题是怎么处理的?强调:位数不够用“0”补足,多余的“0”不写。
三、运用规律
自学例2、例3。
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引导:把一个数扩大10倍,就是乘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把一个数缩小10倍,就是除以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四、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1,2题。
2?练习十六第1,2题。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移动方向向左
?小数点向右
?移动位数……三位、二位、一位、一位、二位、三位……原数变
化情况……缩小1000倍、100倍、10倍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注意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练习十六第3~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能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看懂表格,注意找准整数的小数点位置,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第8题
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小麦面粉100㎏——85㎏↓缩小100倍↓缩小100倍(先左后右)1㎏——()㎏↓扩大1000倍↓扩大1000倍(先右后左) ()㎏ ——850㎏2?第9题 请同学们先汇报收集的资料,再算一算。
3?第10题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宽边相接,按长边计算;二是长边相接,按宽边计算。
三、独立练习
1?练习十六第4,5题教师强调:写得数时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此引起的积的变化。
五、小结
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今天的收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84页例1,例2,第85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七第2,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的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2?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
1?下面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2763547904910362095740980
2?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二、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需要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1?体会小数的近似数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先看这样一个例子。(多媒体演示两个小孩对话)
教师:我国有13亿人,这个13亿实际上是一个近似数,根据2005年我国进行的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当时我国人口应该是1306280000人,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13?0628亿人。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一般生活中不说是13?0628亿人,而说成是13亿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说出:
(1)不说13?0628亿人而说13亿人是因为13亿比13?0628亿更好记忆;
(2)13亿非常接近13?0628亿;
(3)由于我国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出生或死亡,因此不可能非常精确地统计出我国人口总数,就是13?0628亿也是一个近似数,所以用13亿这个近似数更有利于我们记忆。
2?教学例1
教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到小数的近似数的情况比较多,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鲸鱼图和鲸鱼的对话框。
教师:这里要求用近似数来表示鲸鱼的体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近似数来表示鲸鱼的体重吗?引导学生说出取近似数的理由。
比如吨后面的第三位小数表示千克,几千克的体重对整只鲸鱼体重的影响不大;近似数比精确数更好记忆等。
教师:老师也赞同同学们的这些理解。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求表示鲸鱼体重的这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先想一想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学生:通常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教师: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我们先来研究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师板书。
(鲸鱼的体重:100?9465吨)教师:先来看看要保留的小数。
(将100?94用红颜色粉笔复写一遍)这部分是要保留的,这部分(指65)应该怎样处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按“四舍五入法”的要求,这里的6个千分之一看作1个百分之一向百分位进1。
教师:为什么这里省略了65后要向前一位进1呢?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图。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00?9465离100?94的距离近些还是离100?95的距离近些?学生:离100?95的距离近些。
教师:也就是说100?9465更接近100?95,所以100?9465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100?95。
从100?9465≈100?95中你知道怎样保留两位小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样用“四舍五入法”。
要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小数右边第三位,第三位上是5或者比5大,就要省略小数点右边第二位后面的数,同时在百分位上加“1”。
教师:这种保留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保留近似数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由这一位上的数决定舍还是入。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只鲸鱼的体重,如果要求你保留一位小数呢?
学生: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二位,第二位上的数是“4”,按“四舍五入法”应该舍去,所以100?9465≈100?9。
教师:同学们赞同他的想法吗?
学生:赞同。
教师:老师也赞同他的想法。
再给同学们一个表现的机会,如果要把这只鲸鱼的体重保留到整数,又该怎样想呢?
学生:要保留整数,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第一位上的数是“9”,按“四舍五入法”应该作为“1”加在前一位上,所以100?9465≈101。
教师:现在同学们知道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了吗?
同桌之间说一说,然后老师再请两个同学在全班介绍。
学生相互说后抽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保留整数,就看小数点右面的第一位,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点右面的第二位……,总之比保留的位数多看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然后再请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两次订正时都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到这个小数的近似数的,通过学生说自己找近似数的过程巩固学生掌握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3?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把1.396分别保留两位小数和一位小数,求出这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作业后汇报:1.396保留两位小数是1.40,1.396保留一位小数是1.4。
教师:能说一说你是怎样保留的吗?
学生:把1?396保留两位小数,看小数右面第三位上的数是“6”,把这个数看作“1”加在百分位上,加上1?39后是1?40;把1?396保留一位小数,看小数右面第二位上的数是“9”,把这个数看作“1”加在十分位上,加上1?3后是1?4。
教师:下面老师提出一个更难的问题,1?4与1?40这两个近似数有哪些不同,近似数1?40末尾的0能去掉吗?指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议出这两个小数不一样,1?4是保留一位小数后的近似数,1?40是保留两位数后的近似数,这两个小数反映了小数的不同保留方式,也反映了小数的精确程度,所以1?40末尾的0不能去掉。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第2题“你问我答”的活动。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学生集体判断正误,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85页例3,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七第1,4,5,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知道数的改写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区别,能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后再求这个小数的近似数。
2?进一步体会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690000=()万68000000=()万120000000000=()亿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各数的改写方法。
2?根据下面的要求写出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两位小数:2?738420?37482
保留整数:409?91237?499
3?把下面各式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74?74÷1006?26÷1070?75÷10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进行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教师: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师:从小男孩的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长已有45300 km。
教师:小女孩要求我们做些什么呢?
学生:要求我们把这个数改写成“万km”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改写,再求近似数。
教师:分几次完成 学生:两次。
先进行数的改写,再求这个数的近似数。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怎样进行数的改写。
同学们会把1500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吧?(学生:会)
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1500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先要找到万位,把万位后面的0去掉,同时添上“万”字。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50000=15万。
教师:想想把453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和刚才的改写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指导学生说出相同的都是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不同的是把453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时,万位后面不全是0。
教师:怎样处理这个情况呢?我们可以这样想,把一个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这个数缩小多少倍呢?学生:缩小10000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小数点的移动,就应该把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位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把一个数缩小10000倍,就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教师:你能找到45300的小数点在哪儿吗?学生:在个位的后面。
教师:把45300缩小10000倍后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45300÷10000=4?53。
教师:我们在这个小数后面添上“万”就行了,所以45300=4?53万。
这和150000=15万的改写相比,它们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地方都要把这个数缩小10000倍,再写上“万”字;不同的是150000缩小10000倍后是整数,而45300缩小10000倍后是小数。
教师:那么你能根据我们原来学习的改写方法说一说45300怎样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吗?
引导学生说出在改写时,只要找到万位,然后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再添上“万”字就可以了。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5300 km=4?53万km。
教师:你能把这个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吗?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能。
保留一位小数,看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因为第二位上的数是3,3<5,所以去掉百分位的3时不要在十分位上加1,4?53万保留一位小数是4?5万。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45300 km=4?53万km≈4?5万km。
教师:能解释为什么这里前面要用等号,后面要用约等号吗?
引导学生说出改写的数是一个准确数,它和没有改写前的那个数完全相等,所以用等号;而保留一位小数是取这个数的近似数,所以要用约等号。
教师:看来数的改写与找一个数的近似数不但目的、方法不一样,而且表示的方式也不相同。
同学们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像这样先进行数的改写再找这个数的近似数,同学们会做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下面的问题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来解决,然后再把你解决的过程和解决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多媒体课件展示:
(1)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84022000吨,把它改写成用“亿吨”作单位的数,再保留整数。
(2)目前,长江流域每年入海沙量为468000000吨,改写成“亿吨”作单位的数是()吨,再保留一位小数是()吨。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每个小题各抽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答的过程。
教师:看着这些数据,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我知道每年长江入海沙量很大,要及时进行环境治理等。
教师:你觉得用较大的单位,并且用近似数来表示这些数有什么优越性呢?引导学生说出:用较大的单位、并且用近似数来表示这些数更容易记住。
3?教学课堂活动
第3题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我想你猜”的游戏。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我知道两个小朋友在玩猜数的游戏,要猜一个近似数是3?5的两位小数。
教师:你知道近似数是3?5的两位小数是哪个范围的数吗?
指导学生说出是3?45到3?54这个范围的数,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看看这两个小朋友是在这个范围内猜测的吗?
学生:是的。
教师:然后在猜测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范围,最后猜到这个数。
这样猜测你会吗?学生:会。
教师:同桌的两个同学做一做这个游戏。
学生做游戏后,要求学生说一说通过游戏你知道什么?
三、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85页试一试第(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2?引导学生小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和主要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4,5题,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第6题和思考题。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88页例1,练习十八中相关的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把十进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
2?知道名数改写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 m=()cm1 kg=()g1元=()角1吨=()kg800 cm =()m6000 g=()kg70角=()元9000 kg=()吨
2?说一说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3?计算
7÷10=7÷100=7÷1000=250÷10=250÷100=250÷1000=4?
说一说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新课
1?揭示课题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一)
2?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例1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我知道小楠在量身高,小男孩量出小楠的身高是137 cm,小女孩量出小楠的身高是1 m37 cm。
教师:两个小孩测量出的数据是不是一样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两个小孩测量的结果都化成米作单位的数。
你会把137 cm化成米作单位的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找一个类似的问题来研究,500 cm是多少米?
学生讨论后回答:500 cm是5 m。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回答:因为1 m=100 cm,500 cm中有5个100 m,也就是说用500÷100=5(m)。
教师:我们把厘米作单位的数化成米作单位的数是用厘米作单位的数去除以进率,用这种方法我们来把137 cm化作米作单位的数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用137÷100。
教师:137除以100怎样做?
引导学生说出把一个数缩小100倍,就是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教师:同学们知道137的小数点在哪里吗?
学生:在个位的后面。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做一做。
引导学生完成137÷100=1?37。
教师:从137 cm=1?37 m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把137 cm化成米作单位的数,要用137除以进率100,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教师:再来解决一个类似的问题,137 g=()kg。
引导学生说出把克作单位的数变成千克作单位的数,要用137去除以进率1000,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所以137 g=0?137 kg。
教师:厘米对于米、克对于千克来说,都叫做低级单位的名数,而米对于厘米、千克对于克来说,都是高级单位的名数。
通过对前面两个问题的思考,你能总结出低级单位的名数化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应该怎样化吗?引导学生说出低级单位的名数化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用低级单位名数的数去除以它们的进率,也就是要把低级单位名数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打上小数点,添上新的计量单位。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1050 g=()kg75 cm=()m1250 m=()km465千克=()吨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化的。
1 m37 cm=()m。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1 m37 cm是多少米?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你觉得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出把1 m37 cm化成米作单位的数要分两步想,第一步想37 cm化成米作单位的数是0?37 m,再和1 m合起来,就是1?37 m。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 m37 cm=1?37 m。
教师:能说一说这样的复名数怎样化小数吗?引导学生说出先把厘米数化成米作单位的数,再和前面的整米数加起来。
教师:同学们用这样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2吨500千克=()吨4 m4 cm=()m
教师:我们把两个名数都化成米作单位的数后,同学们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137 cm就是1 m37 cm,也是1?37 cm,两个小朋友测量的结果是一样。
教师:对了,小楠的身高我们既可以说成是137 cm,也可以说成是1 m37 cm,还可以说成是1?37 m。
你看,我们会名数的互化以后,就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小楠的身高了。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
练习十八中相关的习题。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88页例2,练习十八中相关的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十进的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填空。
1753 g=()kg23 cm=()m1 km36 m=()km9元8角=()元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二、进行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生活中的小数。
(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图上有一袋玉米种子,标明净重2?5 kg,要求我们求出这袋玉米种子是多少克。
教师板书:2?5 kg =()g。
教师:这也是名数间的换算问题。
想一想这里的换算和上节课学习的换算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上节课是把克换算成千克,这节课是把千克换算成克。
教师:也就是说上节课是把较低的单位换算成较高的单位,这节课刚好相反,是把较高的单位换算成较低的单位。那么把2?5 kg换算成多少克应该怎样想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1 kg=1000 g,要把2?5 kg换算成克作单位的数,就要把2?5扩大1000倍。
教师:同学们会把2?5扩大1000倍吗?怎样扩大?
引导学生说出:把2?5扩大1000倍,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5 kg =2500 g。
教师:和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相比,改写时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比较出不论是哪种名数改写,都与进率有关,但不同的是,低级单位名数化高级单位名数时,要除以进率;而高级单位名数化低级单位名数时,要乘进率。
教师: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练一练。
1?3 kg =()g4?08 m=()cm70?03吨=()kg3?8元=()角
学生练习后,集体订正。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化的。
3?教学把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
教师:下面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师: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可以这样想,因为0?23 m是23 cm,所以1?23 m是1 m23 cm。
教师:对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先把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再和前面的整米数合起来。
4?教学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结合图中的具体情境,说出该情境中这个小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事说出小数和它表示的意义。
(2)课堂活动第2题。
让学生明白不管是比身高还是比体重,都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比较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教师:想想这两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举例说一说名数之间怎样互化吗?你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上节课没有完成的部分。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1,92页的1,2,3题,练习十九第1,2,3,5,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沟通本单元知识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理解。
2?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整理全单元知识
教师:同学们,第五单元的新课学习已经全部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整理和复习)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你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学习了小数的意义。
学生2:学习了小数的性质,还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
教师: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还有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生活的小数等。
教师边说边板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性质
小数点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生活中的小数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1题,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用小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重点让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和小数表示的意思。如:
学生:第1幅图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涂色部分占4份,涂色部分就是十分之四,用小数表示就是0?4;第2幅图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涂色部分占了21份,就是百分之二十一,用小数表示就是0?21……
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你为什么可以用0?4表示十分之四,0?21表示百分之二十一,0?021表示千分之二十一呢?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这一位上的数表示十分之几;第二位是百分位,这一位上的数表示百分之几;第三位是千分位,这一位上的数表示千分之几。
教师:这样说来,小数就和分数有联系了,你能根据这个联系说一说小数的意义吗?引导学生说出:像0?4,021,0?021……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板书。
教师:这里老师把你们回答的小数的意义在黑板上写下来了,不过这里多了两个省略号,谁知道老师这里省略了哪些内容呀?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个省略号省略了0?0021,0?00021这样的小数,第二个省略号省略了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这样的数。
教师:从小数的意义和这两个省略号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学生说出从小数的意义中,知道小数与分数有联系,还知道小数有很多,写都写不完,所以要用省略号。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这些思考,同学们对小数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下面请小朋友说一说,0?125这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上?“5”在什么数位上?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回答略。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2题,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要把0?24这个点标在这个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0?24应该位于0?2到0?3之间,是把0?2到0?3距离平均分成10等份后,它占其中的4份,所以应该把0?24的点标在这个地方。
教师:你又怎么知道0?24>0?16>0?05的呢?
指导学生说出在这条直线上左边的数小,右边的数大。
教师:从上面的比较中你知道什么?
学生:知道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一样大,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如果十分位上的数同样大,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数比较大这个小数就比较大。
教师:请你用这种方法比较1?2,2?1,1?03,0?13,0?013的大小。
学生比较后集体订正。
然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第3题和第5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再来比较小数的大小,你知道0?2和0?20哪个小数大吗?0?2和0?200呢?
学生:0?2=0?20=0?200。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呢?
指导学生说出是在小数的末尾,“末尾”这两个字比较重要。
教师:看看这两个小数,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教师板书:0?20,0?020。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一样,因为这个“0”不是添在小数末尾的,而是添在小数点后面十分位上的,用刚才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来比,十分位上2比0大,所以0?20>0?020。
教师:这样一讨论,同学们对小数的性质认识得就更加深刻了。
同学们能不改变数的大小,把7改写成三位小数吗?学生改写后,集体订正。
四、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我们知道,小数点的位置一般是不能移动的,它的位置一移动,就要引导小数大小的变化。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它的移动是怎样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
在视频展示台上,直观地呈现123?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分别变成12?34,1?234和0?1234的过程。
教师:这样的移动呈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学生:小数点的位置向左移动,原来的小数就要缩小;移动一位,缩小10倍、移动两位,缩小100倍……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
在视频展示台上,直观地呈现1?23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分别变成12?34,123?4和1234的过程。
教师:这样的移动又呈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学生:小数点的位置向右移动,原来的小数就要扩大;移动一位,扩大10倍、移动两位,扩大100倍……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真不错。总的来看,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移动的方向是向左移动,原来的小数要缩小,向右移动,原来的小数要扩大,每移动一位,就要扩大或缩小10倍。同学们能用这个规律来解决这些题吗?
板书:0?23 m=()cm0?513吨=()kg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说出把0?23 m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这个数扩大100位,要把0?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教师:看来同学们把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应用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应用这个规律来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扩大或缩小,是怎样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的。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复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这些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但是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理解就容易记住这些概念了。
你是怎样综合起来记忆这些知识的呢?能把你的窍门交流给大家吗?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记忆这些概念的方法。
教师:好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这个单元的一些知识,这里还有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和生活中的小数我们还没有复习,这些内容留作下节课再进行复习探讨。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调查的过程,初步学习基本的收集数据、信息的方法。
2?通过了解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情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前让每一个同学调查、收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每组同学准备一张8开的白纸、水彩笔、尺子、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峡工程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这真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到底如何呢?课前老师叫大家进行了一些调查,收集了一些数据。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道来分析、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一、 学生汇报,分析研究
1?学生汇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了让同学们调查、收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调查、收集数据的情况给大家汇报。谁最先来汇报?
学生1:我调查到了“2000年三峡库区内排污水11亿吨”。
教师:哦,你调查的是三峡库区内的污染情况。
(板书:污染情况)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我是通过上网,在三峡网站上调查到的)
教师:哦,你的调查途径是“三峡网站”。
(教师板书:调查途径:三峡网站)
教师:下一个谁来汇报?
学生2:我调查到了“2001年度库区内平均降水量932 mm。”
教师:你调查的是三峡库区内的气候情况。
(板书:气候情况)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我是通过上网,在环保网站上调查到的)
教师:你的调查途径是“环保网站”。
(教师板书:调查途径:环保网站)
教师:还有和他们不一样的吗?
学生3:通过调查,我知道了“2001年发现库区内植物约4500多种,鸟类378种”。
教师:你调查的是库区内动、植物的种类。
(板书:动植物情况)那,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我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知道的。)
教师:你的调查方式是“查阅资料”。
(板书:调查方式:查阅资料)
教师:还有吗?
学生4:通过调查,我知道了“2001年大于25°坡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5891万平方米”。
教师:你调查的是库区内退耕还林情况。
(板书:退耕还林情况)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我是通过走访有关专家知道的)
教师:你的调查方式是“走访专家”。
(板书:调查方式:走访专家)
小结:同学们通过上三峡网站、环保网站查阅资料、走访专家等途径和方式分别调查了三峡库区内的污染情况、库区内的气候情况、库区内动、植物种类和库区内退耕还林情况。那有关库区内的污染、气候、动植物和退耕还林的情况,你们还调查到了哪些?
学生5:我通过查阅有关三峡的书和报刊,知道了库区内2000年产生生活垃圾111?6万吨;工业废料223万吨。
教师:你的调查途径是:有关三峡的书和报刊。
(板书)调查的是库区内的污染情况。
学生6:我通过看电视知道了“到2005年库区内生活污水排放量要达到11?8亿吨”。
教师:哦,你是通过看电视获取的信息。看来呀,看电视也是非常有用的。
(板书:调查途径:看电视)你调查的也是库区内的污染情况。
学生7:我在环保网站上知道了“2001年库区内平均气温18?1℃,平均有雾日35?7天”。
教师:你也是在环保网站上知道的,你调查的是库区内的气候情况。
教师:还有相关的信息吗?
学生8:我收听广播里知道了“库区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好,2001年农作物面积6?203亿平方米,其中经济作物1?356亿平方米”。
你是通过收听广播知道的,看来收听广播也是非常有益的。
(板书:调查途径:收听广播)你调查的是三峡库区内的农作物情况。
(板书:农作物情况)
2?分析研究
教师:听了同学们对“三峡库区内生态环境”的介绍,老师也受益匪浅。但说到库区的污染情况,真是牵动我们大家的心,库区的污染这么严重,我国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和规划呢?
学生1:我通过走访有关专家知道了:到2003年,已建成垃圾处理厂20座,投资26?4亿元,每天处理垃圾7030吨。
教师:还有吗?
学生2:我从电视新闻中知道了:2003年到2005年,库区内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资金8?4亿元;到2010年,将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需要资金22?9亿。
教师:还有相关的信息吗?
学生3:我在电视新闻上也知道了:2006年到2010年将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2座,投资4?4亿元,每天处理垃圾1000吨。
小结:看来同学们确实花了一些功夫,知道了这么多有关库区内的信息,非常了不起。
二、 分组活动,成果展示
1? 小组活动
教师:怎样将我们搜集的资料,发现的问题告诉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关心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呢?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制作统计图、办数学小报……)
教师:那下面同学们就六人一组,讨论、统一你们的意见,用自己的方式把你们搜集的信息在每组准备的白纸上呈现出来,看哪一个组最有创意!
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
2?成果展示
教师:哪一个小组最先来把你们制作的“数学小报”展示给大家?
第一组:……
教师:谁来评一评他们做得怎么样?
第二组:……
最后,将这次活动的小报展示在自己班的墙上,或在校园中展示。
总结:同学们,你们在这次“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调查”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的积极和优秀。
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分析各种数据,使你们获益匪浅,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希望大家都能携起手来共建我们的三峡库区,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