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词。
2.围绕“百年不变的爱国心”主题展,完成人物海报这一任务驱动,学习用“主要人物+事件”串联多件事情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中华不振”,探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其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三件事,概括主要内容。
难点: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
一、围绕单元大主题,明确学习任务
1.同学们,制作“感动中国百年人物”海报,参加学校评选的活动还在进行中。这节课,我们将沿着上节课的学习继续去“追寻百年不变的爱国心”,让我们从上节课古代诗人的爱国情,走到近现代,去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崛起”这个词的?出示“崛”的解释。在题目中“崛起”是指中华的什么呢?“为中国的兴盛、繁荣而读书”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12岁那年立下的读书志向。
3.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了解少年周恩来的主要事迹、说说你对他的评论,完成展览海报。
4.检查预习,出示词语。重点强调:
(1)惩处:“处”是多音字,表示动作时读三声。再读两遍。
(2)同学们来看,“为之一振”和“中华不振”两词语中,“振”的意思一样吗?出示字典义项,选一选两个“振”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之一振”的“振”表示吃惊、震惊;“中华不振”的“振”是振兴的意思。
二、任务一:说一说,把握人物主要事迹
1.同学们预习得都很不错,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你的课前学习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
2.(1)这三位同学都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梳理出了这三件事的主要信息。那你能用通顺连贯的话来说一说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吗?
(2)出示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这是老师概括出来的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自己读一读,对比我们刚才梳理的主要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概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简单的罗列主要信息,而是要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也就是主要事件,再用通顺连贯的话来概括。你学会了吗?自己试着说一说二三件事的主要内容吧。
3.同学们,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是什么关系?
第一件事是结果,第二三件事是原因。我们理清了三件事的因果关系,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我们可以用“之所以…是因为…”把三件事连起来,说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4.总结:把握多件事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
②先概括几件事,再把几件事的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完成海报“主要事迹”一栏。
三、任务二:品一品,走进人物内心
(一)寻找“中华不振”
1.同学们,我们了解了人物的事迹,他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呢?那我们走进让你无的内心,探究他立志的原因。关于他立志的原因,文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个词吗?中华不振(板书)。
2.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划出具体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进行批注。
(二)耳闻“中华不振”
1.从伯父的话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人不能随便去,有事也要绕着走,中国人在那里受到欺负也没处说理。
2.理解“占据了”。你知道被占据的地方在当时叫什么吗?出示“租界”,你通过哪些词语又感受到了什么?
3.读出“中华不振”。
(三)目睹“中华不振”(谁的表现让你强烈感受到中华不振)
1.这个妇女很可怜,她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了,原本指望警察给她撑腰,但不但不为她撑腰,反而训斥她。
2.明明是外国人的错,但中国警察不但不给这个妇女撑腰,反而训斥她。
3.现场除了巡警和妇女,还有谁?他们又有什么表现?“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你在想什么?说明大家都很愤怒。“可是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个反问句体会到了人们敢怒不敢言。
4.总结:妇女:原本指望撑腰——训斥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只能劝慰不幸的妇女原本指望的,和实际得到的;中国巡警原本应该要做的,和现在所作的;围观的中国人原本心中想做的,和他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他们的表现都在告诉我们——中华不振啊!
5.情感朗读
6.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当他看到伯父叹气、没有再说了时,他想到的是“为什么被占据?”当他看到......他的想法是......。从周恩来疑惑不解,到他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中华不振”这四个大字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四、任务三:评一评:人物精神
1.那此时此刻,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1—9自然段。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默默、若有所思”:感受到此刻的周恩来正在认真思考,在想“我为什么读书呢?”
b他还有可能在想什么?“怎么才能把祖国和人民从屈辱和苦难中拯救出来呢?”
c.“清晰而坚定”(志向明确、态度坚定)感受到了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那你能清晰而坚定的说一遍吗?
d.“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当效此生。为了国家的兴盛繁荣而读书。
2.引读:“中华不振”让周恩来心中的火愈烧愈烈,他想清楚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变成了修身课上,让魏校长、让我们为之一振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找到了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激起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战斗豪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怎么才能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从他的少年时代一直延续到青年时代。这是1917年9月,青年周恩来赴日本留学时所做的诗。你又读出了什么?
总结: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不仅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他也认识到了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濒临绝境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的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4.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位伟人,你会怎样评价他?请拿起笔,写在海报评论区。
5.那你为什么读书呢?课下请你写下来。
6.推荐阅读
苏叔阳的作品《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再次走进我们的总理,感受周总理的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