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元素与物质分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②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④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⑤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⑥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
A.只有①③ B.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全部正确
2.物质的分类如图所示: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B.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3.用光束照射下列分散系时不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是( )
①溶液②云、雾③有色玻璃④水⑤蔗糖溶液⑥胶体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4. 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 。下列对 的分类错误的是( )
A. 是盐 B. 是酸
C. 是电解质 D. 是化合物
5.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箐”的分子(直径为1.3×10-8m)恢复了磁性。“钴酞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箐”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的分子直径比Na+小,在做布朗运动
B.它的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它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它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乳浊液
6.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HNO3可属于下列的哪一类( )
①酸 ②纯净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化合物⑥混合物 ⑦一元酸.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⑦
C.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⑦
7.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之间
B.通过过滤操作,能将混合物中的溶液和胶体分离
C.用激光笔分别照射 溶液和 胶体时,观察到的现象不同
D.向沸水中滴入几滴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 胶体
8.在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下列某种溶液,出现的现象是先沉淀,后沉淀溶解.这种溶液是( )
A.稀硫酸 B.饱和硫酸镁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饱和硫酸铵溶液
9.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
①NaHCO3②Al(OH)3③NH4HSO3④Al2O3⑤Al.
A.②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
10.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①豆浆②稀硫酸③蒸馏水④淀粉溶液,没有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是( )
A.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②
11.下列各元素的氧化物中,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 )
A.元素X: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Ⅲ A 族
B.元素Y:它的二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总数与氖原子相同
C.元素Z:它的原子中M层比L层少2个电子
D.元素W:它的化合物的焰色反应颜色呈黄色
12.《梦溪笔谈》中记载:“解州盐泽.....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卤色正赤”的原因为水中含有Fe2+
B.“巫咸水乃浊水”指巫咸水是悬浊液
C.“巫咸水入卤中”发生了胶体的聚沉.
D.解州盐泽带负电荷,巫咸水带正电荷
13.下列交叉分类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4.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Na2SO4溶液 B.Fe(OH)3胶体 C.FeCl3溶液 D.NaOH溶液
15.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且都有气体放出的是( )
A.NaHCO3 B.Al(OH)3 C.Al D.Al2O3
16.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盐酸 B.雾 C.氯化钠溶液 D.CuSO4溶液
二、综合题
17.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例如,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1)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 。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下列四组物质进行研究。
A组:HCl、H2SO4、H2CO3、HNO3
B组:Na2CO3、NaNO3、AgNO3、Ba(NO3)2
C组:FeCl3溶液、蒸馏水、CaCO3悬浊液、Fe(OH)3胶体
D组:NaOH、KOH、Ba(OH)2、Fe2O3
①填写下列空白:
A组.分类标准:含氧酸;不属于该类别的物质:a ;
B组.分类标准:b ;不属于该类别的物质:Na2CO3;
C组.分类标准:分散系;不属于该类别的物质:c ;
D组.分类标准:d ;不属于该类别的物质:Fe2O3;
②写出下列物质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Na2CO3→气体: ;
a+Fe2O3: 。
18.完成下列填空
(1)向沸水中逐滴滴加溶液,加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形成该分散系的微粒粒度范围是 。
(2)电子工业需用30%的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制造印刷电路板。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工业利用氯气制备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 。
(4)含有,含有的物质的量是 ,的摩尔质量为 。
(5)标准状况下,1.6g某气态氧化物体积为0.56L,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19.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确当的字母填入下列横线上
A、过滤 B、聚沉 C、布朗运动 D、电泳E、丁达尔效应
(1)Fe(OH)3胶体呈红褐色,插入两个惰性电极,通直流电一段时间,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加深,这种现象叫 .
(2)光速通过Fe(OH)3胶体,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 .
(3)Fe(OH)3胶体中加入了硅酸胶体(硅酸胶体带负电),胶体变得浑浊,这是发生了
(4)鉴别Fe(OH)3胶体和盐酸的方法是 .
20.填写下列空白:
(1)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是 .
(2)Na2FeO4是一种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其中铁元素化合价为+6价,可以用NaClO在碱性溶液中与Fe(OH)3反应生成,写出生成Na2FeO4的离子方程式: .该反应中有1mol Na2FeO4转移的电子数为 .
(3)9.5g某二价金属的氯化物ACl2中含有0.2mol Cl﹣离子,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4)Fe2(SO4)3是工业上常用的净水剂,净水的原理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在400mLFe2(SO4)3溶液中含Fe3+ 11.2g,取该溶液100mL,加水稀释至400mL,则此稀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21.运用树状分类法对下列9种物质进行分类,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进行分类(将各物质序号填入相应方框中),并在相应空格处作答 。
(2)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从外观上很难进行区分,你认为可通过什么实验来区分? (简要说明实验方法和判断依据)。
(3)写出上述10种物质中的强酸强碱混合,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①不能与金属元素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有很多,它们与同主族金属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氢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和金属钠一样,但它不是金属,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都是正价,故①错误;
②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程度,完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弱电解质,故②正确;
③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③正确;
④根据酸分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故④错误;
⑤含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例如Al2O3为两性氧化物,故⑤错误;
⑥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而不是稳定性,故⑥错误.
故选C.
【分析】①根据除稀有气体和第ⅡA族外,多数主族元素既有金属元素也有非金属元素;
②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程度,完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弱电解质;
③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
④根据酸能电离出H+的个数分类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⑤含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⑥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2.【答案】D
【解析】【解答】A. 树状分类法含义:对同一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在分类的分类法,从图形看应属于树状分类法,故A不符合题意;
B. 交叉分类法含义:根据物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式,从图形看应属于交叉分类法,故B不符合题意;
C.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故C不符合题意;
D.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树状分类法的定义判断;
B.根据交叉分类法的定义判断;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
3.【答案】B
【解析】【解答】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用光束照射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为丁达尔效应,只有胶体才有丁达尔效应,②③⑥为胶体,①⑤为溶液,④是纯净物不属分散系,据此可知,②③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
4.【答案】B
【解析】【解答】A. 能电离出阴阳离子,是盐,故A不符合题意;
B. 电离出的阳离子除了是酸H+,还有 ,故B符合题意;
C. 是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故C不符合题意;
D. 是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 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为盐;
B.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为酸;
C.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
D.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5.【答案】C
【解析】【解答】A.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属于胶体分散系,Na+半径小于1nm,分子直径比Na+大,A不符合题意;
B.钴酞菁”分子(直径为1.3nm),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B不符合题意;
C.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分散系,具有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现象,C符合题意;
D.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属于胶体分散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分子直径确定在胶体粒子直径直径范围内即可进行判断;
B.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HNO3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属于酸;硝酸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属于含氧酸;硝酸是由氢、氧、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是氢化物;硝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属于一元酸,易挥发,属于挥发性的酸,
故选B.
【分析】HNO3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属于酸;硝酸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属于含氧酸;硝酸是由氢、氧、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是氢化物;硝酸在水溶液中能能电离出一个氢离子,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回答.
7.【答案】B
【解析】【解答】A. 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m之间,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mm,这是区别三者的本质特征,A正确;
B. 溶液和胶体均能透过滤纸,所以通过过滤操作,不能将混合物中的溶液和胶体分离,B错误;
C. 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时,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为胶体特有的性质,而照射CuSO4溶液没有此现象,C正确;
D. 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最终可得到Fe(OH)3胶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为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B.胶体可以通过滤纸;
C.胶体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
D.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可以制备Fe(OH)3胶体。
8.【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加入稀硫酸是电解质溶液,会引起氢氧化铁胶体聚沉,继续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铁沉淀会溶解,故A正确;
B.饱和硫酸镁溶液是电解质溶液,能引起胶体聚沉,但不能溶解氢氧化铁沉淀,故B错误;
C.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溶液,能引起胶体聚沉,但不能溶解氢氧化铁沉淀,故C错误;
D.饱和硫酸铵溶液是电解质溶液,能引起胶体聚沉,但不能溶解氢氧化铁沉淀,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胶体具有均一稳定性,加入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聚沉,氢氧化铁胶体逐滴加入溶液,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说明先胶体聚沉,后能溶解沉淀.
9.【答案】D
【解析】【解答】解:①NaHCO3 为弱酸的酸式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二氧化碳和水,故选; ②Al(OH)3 为两性氢氧化物,与硫酸、氢氧化钠反应都生成盐和水,故选;③NH4HSO3 为弱酸的铵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一水合氨,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亚硫酸,故选;④Al2O3 为两性氧化物,与硫酸、氢氧化钠反应都生成盐和水,故选;⑤Al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故选;
故选:D.
【分析】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有:铝、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弱酸酸式盐、弱酸的铵盐、蛋白质、氨基酸等,据此解答.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胶体粒子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的是溶液,大于1﹣100nm的是浊液;
①豆浆属于胶体分散系,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有丁达尔效应,故①不符合;
②稀硫酸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是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故②符合;
③蒸馏水微粒直径小于1nm,没有丁达尔效应,故③符合;
④淀粉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④不符合;
故选C.
【分析】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丁达尔效应是指: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特有的性质.
11.【答案】A
【解析】【解答】解: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在短周期元素中,只有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
A.X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IIIA族,为Al元素,Al的氧化物属于两性氧化物,符合题意,故A正确;
B.Y的二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总数与Ne原子相同,则Y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2,为Mg元素,MgO为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但和碱不反应,故B错误;
C.Z的原子中M层比L层少2个电子,为S元素,其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但和酸不反应,故C错误;
D.W的化合物焰色反应呈黄色,为Na元素,其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但和碱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在短周期元素中,只有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
A.X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IIIA族,为Al元素;
B.Y的二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总数与Ne原子相同,则Y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2,为Mg元素;
C.Z的原子中M层比L层少2个电子,为S元素;
D.W的化合物焰色反应呈黄色,为Na元素.
12.【答案】C
【解析】【解答】A. “卤色正赤”说明显红色,应含有Fe3+,故A不符合题意;
B. 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从中得出巫咸水乃浊水指的是胶体,故B不符合题意;
C. 根据B选项分析,巫咸水为胶体,卤水中含有电解质,两者混合,能使胶体聚沉,故C符合题意;
D. 盐泽和巫咸水都不带电,只是其中含有带电的微粒,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主要是说明氢氧化铁的胶体发生聚沉的现象,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带电,胶体本身不带电。
13.【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硝酸镁电离产生镁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属于镁盐不属于钙盐,故A错误;
B.硫酸钙电离产生硫酸根离子的盐,属于硫酸盐,碳酸银不溶于水,属于不溶性盐,故B错误;
C.碳酸氢钠属于盐,CH3COOH属于酸,故C错误;
D.氧化铜属于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五氧化二锰为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硫为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钙盐是指电离产生钙离子的盐;
B.硫酸盐电离产生硫酸根离子的盐,碳酸银不溶于水;
C.电离产生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含两种元素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D.依据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能跟酸起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解答.
14.【答案】B
【解析】【解答】胶体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A.Na2SO4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不符合题意;
B.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符合题意;
C.FeCl3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不符合题意;
D.NaOH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胶体又称胶状分散体,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分散质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聚沉现象等。
15.【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碳酸氢钠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A不选;
B.氢氧化铝与硫酸、NaOH均反应生成盐和水,故B不选;
C.Al与稀硫酸、NaOH反应均生成氢气,故C选;
D.氧化铝与硫酸、NaOH均反应生成盐和水,故D不选;
故选C.
【分析】选项中物质均与NaOH、酸反应,只有Al与稀硫酸、NaOH反应均生成氢气,以此来解答.
16.【答案】B
【解析】【解答】解:盐酸、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属于溶液,无丁达尔效应;雾分散质大小:1nm~100nm,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选B.
【分析】依据分散系的分类和性质分析,胶体分散系具有丁达尔现象,只要判断出分散系是胶体即可.
17.【答案】(1)树状分类法
(2)HCl;硝酸盐;蒸馏水;碱;2H++ =CO2↑+H2O;6H++Fe2O3=2Fe3++3H2O
【解析】【解答】(1)树状分类法的含义:对同一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方法,据图可知,该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2)①A组.HCl、H2SO4、H2CO3、HNO3中的HCl是无氧酸,其他都是含氧酸;
B组.Na2CO3、NaNO3、AgNO3、Ba(NO3)2中的Na2CO3是碳酸盐,其他为硝酸盐;
C组.FeCl3溶液、蒸馏水、CaCO3悬浊液、Fe(OH)3胶体中的蒸馏水为纯净物,其他为分散系;
D组.NaOH、KOH、Ba(OH)2、Fe2O3中的Fe2O3是氧化物,其他都是碱;
②a+Na2CO3→气体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Na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 =CO2↑+H2O;
a+Fe2O3的反应为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H++Fe2O3=2Fe3++3H2O。
【分析】(1)交叉法就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把物质分成若干类的方法;树状分类法是一种很形象的分类法,按照层次,一层一层来分,就像一棵大树,有叶、枝、杆、根;
(2)①A. HCl、H2SO4、H2CO3、HNO3 中、HCl是无氧酸;
B. Na2CO3、NaNO3、AgNO3、Ba(NO3)2 中Na2CO3是碳酸盐,其他为硝酸盐;
C. FeCl3溶液、蒸馏水、CaCO3悬浊液、Fe(OH) 3胶体中蒸馏水为纯净物;
D. NaOH、KOH、Ba(OH)2、Fe2O3 中Fe2O3是氧化物;
②a+Na2CO3→气体的反应是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相应的盐,a+Fe2O3反应为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盐和水。
18.【答案】(1)
(2)
(3)
(4)0.4mol;78g/mol
(5)0.025mol;64
【解析】【解答】(1)向沸水中逐滴滴加1mol L-1FeCl3溶液,加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制备出氢氧化铁胶体,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
(2)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FeCl3=2FeCl2+CuCl2;
(3)工业利用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制备漂白粉,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由题意可知,Na2X的物质的量为0.2mol,所以Na+的物质的量0.4mol;Na2X的摩尔质量为 ;
(5)标准状况下,1.6g某气态氧化物RO2体积为0.56L,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所以为 ,相对分子质量为64。
【分析】(1)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
(2)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
(3)工业利用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制备漂白粉;
(4)依据计算 ;
(5)依据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
19.【答案】(1)D
(2)E
(3)B
(4)E
【解析】【解答】解:(1)因Fe(OH)3胶粒带有正电荷,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阴极区移动,而使该区颜色加深,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故答案为:D;(2)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
故答案为:E;(3)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胶体会发生聚沉,
故答案为:B;(4)鉴别胶体和溶液利用丁达尔效应,故答案为:E.
【分析】(1)Fe(OH)3胶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2)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3)胶体遇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发生聚沉;(4)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有性质.
20.【答案】(1)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2)3ClO﹣+4OH﹣+2Fe(OH)3=2FeO42﹣+3Cl﹣+5H2O;3NA
(3)24
(4)Fe3++3H2O Fe(OH)3+3H+;0.125
【解析】【解答】解:(1)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溶液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故答案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2)ClO﹣在碱性溶液中将Fe(OH)3氧化生成FeO42﹣,ClO﹣被还原为Cl﹣,根据得失电子数守恒配平得离子方程式为:3ClO﹣+4OH﹣+2Fe(OH)3=2FeO42﹣+3Cl﹣+5H2O;该反应中有1mol Na2FeO4生成时,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变为+6价,故转移3mol电子即3NA个,故答案为:3ClO﹣+4OH﹣+2Fe(OH)3=2FeO42﹣+3Cl﹣+5H2O;3NA;(3)某二价金属的氯化物中氯化物的物质的量与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0mol,所以氯化物的物质的量是0.10mol,M= =95g mol﹣1;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5,其相对分子质量=其相对原子质量+35.5×2=95,所以该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故答案为:24;(4)Fe2(SO4)3中Fe3+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作用,原理为:Fe3++3H2O Fe(OH)3+3H+;在400mLFe2(SO4)3溶液中含Fe3+ 11.2g,取该溶液100mL,故含Fe3+为2.8g,Fe3+的物质的量n= =0.05mol,物质的量浓度c= =0.5mol/L,而溶液体积增大到原来的4倍,则Fe3+的浓度将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故稀释后溶液中Fe3+的浓度为0.125mol/L,故答案为:Fe3++3H2O Fe(OH)3+3H+;0.125mol/L.
【分析】(1)根据三类分散系的本质差异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回答;(2)ClO﹣在碱性溶液中将Fe(OH)3氧化生成FeO42﹣,ClO﹣被还原为Cl﹣,据此写出离子方程式;该反应中有1mol Na2FeO4生成时转移的电子数根据化合价来分析;(3)先根据化合物与氯离子间的关系计算氯化物的物质的量,根据M=计算其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从而确定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4)Fe2(SO4)3中Fe3+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作用;在400mLFe2(SO4)3溶液中含Fe3+ 11.2g,取该溶液100mL,故含Fe3+为2.8g,求出Fe3+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溶液体积增大到原来的4倍,则Fe3+的浓度将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据此计算.
21.【答案】(1)③、④、⑥、⑦、⑨;②、⑩;电解质;非电解质;④、⑥、⑦、⑨;③
(2)分别取样做丁达尔实验,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氢氧化铁胶体
(3)2HNO3+Ca(OH)2=Ca(NO3)2+2H2O
【解析】【解答】(1)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如②、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如:③、④、⑥、⑦、⑨;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和熔融态下是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如④、⑥、⑦、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如③;
(2)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备该性质,可以做丁达尔实验来区分,即分别取样做丁达尔实验,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氢氧化铁胶体;
(3)上述10种物质中硝酸是强酸,氢氧化钙是强碱,混合后,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HNO3+Ca(OH)2=Ca(NO3)2+2H2O。
【分析】(1)根据化合物、单质、电解质、非电解质定义进行分类即可;
(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与胶体;
(3)熟悉常见的强酸与强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