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掠夺;搜刮;破坏表现:原因: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措施: 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济
②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进行三大改造状况(背景):(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思考:1、材料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的什么问题?
2、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采取怎样的对策?为什么?(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问题: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严重不足。
对策: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4、苏联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
5、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 特点:主要项目集中在东北地区。原因:(1)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矿资源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2)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3)由于当时的项目大都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离苏联较近,比较方便。(3)、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有哪些?各自通过何种途径?实质是什么?有何意义?对象: 途径:
实质:
意义: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公私合营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6年底)快速浏览课本第二、三目思考:
1、1956-1976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进行哪些成功的探索?又有哪些失误?
正确
失误(1)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
和主要任务
(2)1960年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3)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1971年周恩来、1975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和调整。(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的总路线”
(2)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十年“文革”的发动。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11全民大炼钢现代化炼钢思考: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信息: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大跃进”中,番禺全县集中了约六万人炼钢。不少农村的“风水林”,、荔枝树被砍伐烧炭作炼钢使用。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危害?国民经济(农轻重) 比例失调,
农业生产下降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资源浪费,
不利于经济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
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探究:此图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
种负面影响?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粮食产量变化1949年1952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单位:亿斤220032783900400034002870跃进号角(宣传画)跃进产量高!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国民经济的劫难(66-76)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67、68年)(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实质: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复苏)(回升)①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49—1956②探索与失误
1956—1966③十年文革,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小结经济恢复:(1949-1952年)开始工业化:(1953-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经济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经济好转:(1962—1966年)共同探究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课件23张PPT。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⑴原因⑵表现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2、过程: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㈡“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2、目的: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3、任务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⑵有步骤地进行三大改造4、成就:1957年,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㈢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⑴农业⑵手工业⑶资本主义工商业——参加合作社——参加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呢?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㈠正确的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⑴内容⑵意义: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富有创造性 成功的探索2、曲折失误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练钢铁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浮夸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三幅1958年的新闻图片所报道的情况,哪则是虚假的?哪则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的重大失误是什么?图二图三图一 图二是虚假的;图一、三是真实的。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直接后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评价与启示)
评价:反映了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问题探究3、纠正错误
(1)在农村:纠正“左”的错误
(2)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思考:
十年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究竟有没有取得成就?试举例说明。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文革劫难
2、复苏回升通过阅读表格,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恢复调整全面整顿积极探索与严重失误课件15张PPT。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饿出来的“大包干红手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4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1、农村:
(1)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2)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推广:得到中央肯定后在 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了以“家庭 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4)配套改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改设村民委员会。
(5)影响: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2、城市: (1)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3)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4)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作用: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 运动遭遇挫折。2、提出: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目标确立:
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理论完善: ①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②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到21世纪,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6、作用: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课件34张PPT。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思考问题:
(1)、何为经济特区?“特”体现在那里?(2)、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3)、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对外开放前的深圳今天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思考问题 (1)、何为经济特区?“特”体现在那里?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主要包括:
一、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经济比重可以
大于内地。
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
场机制的作用。
三、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企业的所得税率减
按15%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
四、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家主管部门结合特区实际情况,制订专项管理办法。
五、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如,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新增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全部留用,特区进口基本建设所需的物资免征关税等。思考问题(2)、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台湾。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思考问题(3)、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
作用和影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深圳迅速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深圳速度”。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经济特区的建立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4)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厦漳泉)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
到1992年,从南到北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在沿海和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思考问题:
(1)、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的作用和影响?(2)、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1)、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的作用和影响?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2)、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以南通为例说明)
水陆交通方便;
自然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雄厚;
科学技术进步;
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
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体系: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结合此图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开放体系推进范围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点沿海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
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局面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一)、浦东的地理和历史状况?(二)、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三)、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四)、浦东开发的成就?(一)、浦东的地理和历史状况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面积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过去的浦东仅表示位置在黄浦江以东,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二)、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 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是20世纪90年代世纪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三)、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四)、浦东开发的成就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是上海新经济增长点。
90年代初开发前的浦东新浦东新面貌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
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
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讨论:家乡南通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课件32张PPT。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邓小平(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生活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世界
市场资源配置竞争社会化大
生产和市
场经济的
客观要求开放经济我国经
济发展互
补资金、技术、管理激
活压力(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生活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 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表明:历代经济、文化、政治的兴衰更替总是同开放和封闭程度呈正相关的联系。 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1980年8月下旬,叶剑英主持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讨论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2、经济特区的创办 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海南省,划出
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2深圳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特区为何先设在广东、福建两省?①靠近港奥、华侨多
②资源比较丰富
③交通便利 3、特区“特”在何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制度:资金所有制形式经济手段(不同)(同)4、特区设立的意义 ①经济发展迅速
②吸收大量的外资
③出现了一批创汇企业
④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
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
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陕甘宁边区与
今天的特区有何不同? 论一论: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14个沿海港口城市20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1闽东南三角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22大连港秦皇岛市烟台市思考(1)右图中福州所处的位置是____(2)福州有哪两次开放的历史?(3)这两次开放的背景是什么?(4)这两次开放分别有何影响?(5)结合这两次开放的背景和影响谈谈你的认识。1842;1984第一次是鸦片战争战败后,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
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第一次使中华民族走向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第二次推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福州是福建省的重要城市,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闭关自守落后挨打,
改革开放是富强之道25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2、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 3、浦东开发和开放的目的、有利条件目的: 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4、成就 自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浦东新区加快步伐,综合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0年的60亿元起步,保持了19.6%的年均增长速度;浦东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为上海新的增长点,对推进上海加快建设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81亿美元,同比增长58%,占到全市的半壁江山。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达212亿美元、369亿美元,分别增长56%和59%,均创历史新高。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形成的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由点到线再到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讨论:知识小结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
特区沿海开放
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内地点线面32闽东南三角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