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5 07: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思考:黄山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运用修建新丰江水库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大气

地形地貌
生物
岩石、土壤
读图指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表水丰富
河流众多
大气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流水作用强烈
山、丘、盆、谷交错
红壤、黄壤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我国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青藏高原
地势高
降水稀少
大河源头
草甸草原
牦牛
多冰川
气温低
多冻土
大气稀薄
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根据诗句与图片信息,说出具有直接关连性的地理要素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天门中断楚天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物与土壤
地形与河流
气候与生物
气候与水文
(三)自然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地理要素→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构成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读图指出自然环境各要素是如何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以下诗句描述了哪种自然界物质循环?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下图中有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
①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进入大气。
②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直接进入大气。
③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一部分被植物叶片截留,另一部分降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或下渗形成土壤水。
④如此循环往复。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备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之外,各要素间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新的、整体的功能。
1+1>2
(一)生产功能
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叶绿素
营养盐
光合
区域差异: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结论:自然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读图指出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的区域差异性
(二)平衡功能
稳定功能:指各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自我调节和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
【思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如果海水温度升高,海水CO2溶解度变小,将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中,对地球威胁大。
案例: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1)流水侵蚀强弱与土壤下覆岩石风化速度的关系。
阅读教材82页案例,思考:
(2)流水侵蚀速度与土壤形成速度的快慢。
(3)坡面土壤厚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正相关,流水侵蚀强,岩石风化速度加快
流水侵蚀速度快,土壤形成速度慢
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物质的交换,使土壤的厚度和自然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下面图甲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乙为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图乙地貌的箭头是 (  )
A.⑧ B.⑦ C.⑥ D.⑤
A
D
课堂检测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第3~4题。
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流向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
C.如果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A
D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中很多物种濒临灭绝,粮食短缺、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接踵而至,直接危及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观念逐步深入人们的大脑,进入人们的生活。据此完成5~6题。
5.物种灭绝、生态恶化等问题说明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 (  )
A.净化功能 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 D.循环功能
6.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除了人口增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随之影响了自然环境的 (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净化功能 D.循环功能
C
A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
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羚羊的数量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气候严寒;植被较为稀疏。
气候严寒、植被稀少,所以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干旱
大陆性
气候
植被
水文
土壤
深居内陆
风蚀、风积地貌
贫瘠
河流少,多内流
稀疏,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干旱区
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地貌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花岗岩体节理风化,造就“奇石”
黄山“四绝”
岩浆活动
花岗岩
气候、水文、生物、地形
地壳运动
裸露地表
怪石
节理风化
在缺少水土的峭壁岩石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怪松”;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强烈抬升形成“云海”。
山体高大陡峭
气流抬升强烈
植被蒸腾强烈
亚热带气候温度高,蒸发强
空气含水量大
云海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 ④洪涝灾害增多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上升 B. 植被破坏 C. 气候恶化 D. 围湖造田
D
B
(一) 特点
1.变化性: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这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
2.统一性: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二) 意义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要素组合。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以此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2.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开放性
D
B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
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
干扰后果扩大,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反应
(一)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自然干扰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反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挖补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发生改变。
正常演化:需要上千万年
陡峭山地
外力侵蚀
浑圆丘陵
灌木草地
植被演化
森林
遭受火灾(被干扰):需要几十年
灌木草地
植被演化
森林
植被
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正常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快的多,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人为干扰
黄土高原植被被人类大量砍伐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
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
干扰后果扩大,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人为干扰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地下水
位上升
水生生物增加陆生生物减少
温差变小、湿度变大
减少
减轻
案例: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河狸主要分布在寒温带和亚寒带森林的河流中,具有改造栖息环境的能力。河狸用树枝、泥巴等材料筑坝蓄水,在水塘中部筑巢,达到储存食物和防御天敌的目的。如图为某森林中的河狸坝景观。据此完成第1~2题。
1.河狸对栖息环境的改造使得其栖息地附近
A.植被覆盖率降低 B.湿地面积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年降水量增加
2.森林中的河狸被大量捕杀,对河流产生的
影响是
A.年径流量增多 B.含沙量下降
C.河水流速变慢 D.下游枯水期延长
C
D
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3-4题。
3.上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①植被覆盖率增大 ②降水增多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库区蒸发量增大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②①
4. 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其河口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①三角洲面积缩小 ②渔业产量减少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土地荒漠化严重 ⑤土壤盐碱化严重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①②⑤ D. ②③⑤
B
C
(1)根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从气候、水文、土壤、地貌、植被等方面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2)疏勒河流域修建水库,发展灌区,有何弊端。
(1)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
②植被稀少,以耐旱草原荒漠为主;
③地貌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
④土壤发育差,肥力低,砂质土壤;
⑤河流多内流河。
(2)
①库区蒸发量、下渗量增大;
②河流下游水量减少;
③下游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材料 5世纪时毛乌素地区河水澄清、水草丰美。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化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来,当地政府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正在还原其最初的模样!
(1)毛乌素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请从气候和植被角度描述过渡性的表现。
(2)毛乌素的变迁是什么地理要素变化引起的,分析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3)毛乌素的变迁体现了什么地理原理?具体表现有哪些?
(4)分析人为干扰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特点。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毛乌素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请从气候和植被角度描述过渡性的表现。
答案:
气候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植被从森林草原向草原过渡。
(2)毛乌素的变迁是什么地理要素变化引起的,分析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答案:
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恢复),气候变干(湿润),土壤沙化(肥力提高),河流、湖泊干涸(水量增加),植被减少(增加),形成恶性(良性)循环。
(3)毛乌素的变迁体现了什么地理原理?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案:
地理原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4)分析人为干扰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特点。
答案: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后果常常被放大,环境变化越来越快,而环境的恶性变化不利于人类生存。
本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