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5 10:5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土地政策改变
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经过
改革纲领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
解放区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经过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理念:贫雇农占农村人口的70%以上,雇农(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 )是农村中的无产阶级,贫农(只有较少土地)是半无产阶级。他们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土改中的主力军。中农是农村中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很不稳定,一部分人还受别人剥削。在土改中把贫雇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就是农村90%的人口结成的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的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1947年土地改革各地斗地主
农民分到牲畜
到1948年秋,在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意义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冀中农民举行拥护土地改革运动大会会场
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农民们夹道欢迎土改工作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意义
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与加强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三年中,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累计达148万人;山东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还有700万民工随军征战。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翻身农民纷纷把自己的子弟送来参军
活跃在山东解放区的民工支前小车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什么战略阶段?战况如何?
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夏,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指挥者
挺进大别山时的邓小平与刘伯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部队
为了实现全国性的战略反攻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冀牵制的周密部署。三军配合是: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华东解放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豫皖苏地区;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挺进豫陕鄂地区。两冀牵制是:以西北解放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
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它的主要兵力集中了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刘伯承也说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优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的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为什么选择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突破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部队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多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向大别山挺进。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定不要后方的指示,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经过艰苦行军和激烈战斗,进入大别山地区,十几万主力部队转至外线作战,它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集结在黄河滩上的刘、邓大军
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开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意义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背景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队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1948年7月敌我力量对比表
部别
总兵力
机动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280万
365万
优于敌军
不足
大为改善
略占优势
巩固
危机四伏
高昂
低落
人民解放军已增至280万人,共有五支野战部队:西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并已基本形成野战军、地方军和游击部队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军队素质和战术水平大为提高,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士气旺盛,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总兵力下降为365万人。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即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华东为刘峙集团,华中为白崇禧集团,西北为胡宗南集团东北55万人,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农村游击战争不断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战略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
.
东北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
东北国民党军队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背景
为什么中共中央会把战略决战的首次战争放在东北呢?
兵力对比:
敌军态势:
我军态势:
战局延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经过
林彪与罗荣桓
锦州城下等待总攻信号的炮兵群
塔山阻击战的解放军阵地
前线指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辽沈战役
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8万余,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攻克锦州,完全封闭了东北境内敌人陆上的退路。17日,长春曾泽生率六十军全军2万余人起义。19日,国民党东北“剿总”另一副司令郑洞国率四万余人投诚。长春宣告解放。26日,援锦廖耀湘兵团十万全部就歼,廖耀湘等均被活捉。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10日,锦西被收复。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万人。
关门打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经过
锦州、长春、沈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辽沈战役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300
万人
290
万人
陈官庄
双堆集
碾庄
徐州
张家口
锦州
营口
黑山
沈阳
长春
新保安
歼敌47万
北平
天津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淮海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经过
淮海战役总前委,右起:谭震林、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包抄全歼徐州东面的黄百韬兵团,黄百韬自杀。11月23日至25日,中原野战军在双堆集包围了增援黄百韬的黄维兵团。12月1日,徐州敌军西逃,被华野追击部队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12月16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了黄淮兵团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向被围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仅仅四天,便歼敌30万。活捉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役歼敌55万余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淮海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结果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经过
徐州为中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
经过
前右起: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天津外围的人民解放军炮群
冀东群众破冰行船,往平津战役前线运送军粮
先打两头
分割包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平津战役
1948年12月5日,东北解放军攻克密云。12月21日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完成。1949年1月14日,进攻天津,经29小时激战,歼敌13万余人,活捉陈长捷,解放天津。塘沽敌人惧遭歼灭由海上逃跑。为了减少人民的损失,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于向傅作义送出通牒,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办法。经过我党的努力工作,傅作义终于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31日,我军入城接防,古城北平遂告和平解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
结果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经过
北平、天津、张家口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北平和平解放
毛主席给傅作义将军的亲笔信
想想看
结合所学知识,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①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古迹。
②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影响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警卫员李银桥发现毛泽东长了一根白发,毛泽东看着警卫员拔下来的白发,风趣地说:“白了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南京
国共划江而治,好不好…
不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渡江战役
时间
1949年4月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朱德
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渡江战役
上海
江阴
湖口
南京
浙 江


江 苏
江 西
东路军
中路军
西路军
毛泽东、朱德发出进军令之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战线上,万炮齐鸣,万船齐发,顿时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锐利攻势,迅速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海陆空立体式千里江防。国民党江防部队全线溃败,纷纷南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结果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时间
1949年4月
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1950年4月和5月,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至此,大陆除西藏外都获得解放。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北平和谈情景
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土地政策的改变
2.战略进攻
(2)时间
3.战略决战
(1)背景
(3)改革纲领
(4)土地改革总路线
三大战役影响
(5)结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
(6)意义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3)渡江战役
1947年
①时间
②指挥者
③部队
④意义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人民解放战争
战略决战
①辽沈战役
②平津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渡江战役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归纳1927到1949年国共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并根据这四个阶段的影响,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共关系的启示。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6-1949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第一次合作
分 裂
分 裂
第二次合作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