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5 14:1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感悟语言,领会词中双关、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有自己的评价,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后人称之为“东坡体”。他与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写作背景】
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读诗词】
播放音频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读小序】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新课精讲】
诗意: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声吟咏,一边悠然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都轻快,谁怕呢?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度过一生。
上片写“雨中”
前两句写雨骤风狂的情形及词人面对骤雨时的坦然。第三句雨中悠闲行走,传达出一种无惧风雨的自信豪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词人面对自然、人生风雨时不畏坎坷、毫不计较的超然情怀。
诗意:微寒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来迎接。回头望一眼刚才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雨后”
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合作探究】
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2.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课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和同行人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时的不同表现,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结语】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播放讲解视频
【课后练习】
1.理解性默写。
《定风波》中苏轼以“ , ”两句,借风雨之声自我宽慰,表现了他心境的坦然。
2.(中考真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本词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 《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态度。《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