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新课导入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吴敬梓的知识。
1
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2
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典型人物形象特征。
3
作者简介
【吴敬梓】 (1701—1754),字敏轩,又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滁州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早年也热衷科举,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了解背景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全书的中心是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怀着愤世嫉俗的心情创作了《儒林外史》。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参加科考的,一般都必要经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程序。
童试合格后叫做“进学”俗称“秀才”,通过童试才能够有机会参加乡试。
乡试考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叫做会解元。元进了举人才能参加会试。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成为贡士以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内容概览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没有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宝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结构简介: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楔子。(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
第一部分(第二回至第三十回):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六回):对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
第四十七至第五十四回: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世风日下。
第五十五回:四大奇人。不屑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
第五十六回: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
第一回:楔子。(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
结构简介:回环式结构
人物形象
正面形象
理想“名流”——王冕
叛逆人物——杜少卿 沈琼枝
真儒贤士——虞育德 庄绍光 迟衡山
市井小民
牛老爹 卜老爹
鲍文卿 娄焕文
甘露庵的乡邻
市井奇人
反面形象
儒生
假名士——杜慎卿 杨执中 权勿用
官绅
王惠 汤奉
张静斋 严贡生
腐儒:周进 范进
迂儒:马二先生 王玉辉 鲁编修
江湖骗子:蘧公孙 匡超人 牛浦郎
普通文士:严监生 王德 王仁
读书女子:鲁小姐
一、儒生形象
周进
生活穷困潦倒,却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①刚出场时,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饱受秀才梅玖和王举人的嘲弄和冷遇。②在贡院里受过度刺激,一头撞在号板上,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③任广东学道后,为了照拂范进,将范进取为第一。
(1)热衷功名,将科举视为荣身之路,苦苦追求,终获成功的腐儒,如周进和范进。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相关情节
(2)沉迷于八股文和封建礼教而害己害人的迂儒,如王玉辉、马纯上(马二先生)、鲁编修等。
马纯上
执着于做官、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为人仗义、宅心仁厚
①送匡超人十两银子,对匡超人说:“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②批八股文章,严格遵循朱子解释,不敢有所逾越。③做举业,干得极其认真。在文翰楼做选家,“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④差人拿着写有蘧公孙叛逆罪的呈子给他看,他把自己挣得的九十二两银子全部拿给差人,替朋友消灾。
鲁编修
老学究、痴迷八股举业
①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希望自己后继有人,所教的唯一的女儿鲁小姐学问了得,可惜不是男儿身,不然“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于是招了所谓的“名人之后”蘧公孙为婿。②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生气,夫人相劝,更生气,结果“跌了一交,半身麻木,口眼有些歪斜”,中风了。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相关情节
(3)在八股科举制度下堕落、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以匡超人为代表。
匡超人
开始时孝顺、勤奋好学,后逐渐堕落成虚伪、自私冷漠、忘恩负义、好吹牛的人
①得到马纯上的资助回家悉心照顾父亲。刻苦读书,被知县赏识。②到杭州后,为景兰江等假名士所包围,成为斗方名士,冒充风雅,相互标榜。③跟潘三一起假刻公章、帮别人考试。潘三有难后,怕自己被牵连,坚决不去狱里看望。③谎称未婚,再次成亲,知道了原配妻子已死,却用莫须有的“诰命夫人”的头衔、荣华富贵来糊弄、打发自己的哥哥去安排后事。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相关情节
二、官绅形象
(1)贪官污吏,贪婪成性,敲骨吸髓,如王惠、汤奉等。
王惠
贪财、无立场、酷虐、蛮横
①中进士后,照顾与自己“同年同乡”的荀玫,为的是将来官场上有个照应。②接到赴任南昌知府的报单后即刻上任,但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公子(蘧景玉)来访,蘧太守给了银子后才正式就职。③做南昌知府时候,衙门里整日充满了“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成为朝廷眼里的“能人”。④宁王反叛,王惠归顺宁王。后宁王被打败,王惠逃跑,做了朝廷钦犯,最后不得已出家为僧。
汤奉
贪财、作威作福、酷虐、蛮横
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他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老师夫”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相关情节
(2)土豪劣绅,贪财势利,如严贡生、严监生。
严监生
有情义,节俭吝啬
①自己出钱赔偿、打点,替哥哥严贡生料理了官司。②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③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④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⑤为了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咽气,一直等到赵氏挑去一根,才点头咽了气。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相关情节
三、有民主思想的人物形象
(1)有君子之风的士人。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冕
杜少卿
才华卓越、磊落洒脱、不慕名利
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不愿结交乡绅,于是远走山东。后回乡奉养母亲,与吴王促膝长谈。最后归隐会稽山。
尊重妇女,为人单纯,淡泊名利,慷慨大方,有些离经叛道
①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精心伺候。②在自身没钱的情况下,仍然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买棺材。③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④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⑤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赞美沈琼枝的反抗行为。⑥朝廷征辟,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相关情节
(2)最具有个性和解放意识的妇女典型——沈琼枝。
沈琼枝
才貌双全、自尊自立、智勇双全、 刚柔并济、不惧权贵
①被嫁到扬州宋家。丫鬟领她进了房,其后评价她道:“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只是样子觉得惫赖,不是个好惹的。”②不愿做妾,从宋家连夜逃出。③逃到南京后靠卖诗过日子。④江都县差役来捉拿沈琼枝,到了知县那里,沈琼枝毫不畏惧,跟他说了一番道理。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相关情节
四、其他人物形象
类型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四奇人
季遐年(善书)、王太(善棋)、盖宽(善画)、荆元(善琴)
他们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沉醉在琴棋书画的雅趣中,高雅脱俗,怡然自得,表现出尊严和独立的精神品格。
假名士
娄三、娄四公子(莺脰湖名士);景兰江、赵雪斋(西湖名士);杜慎卿、季苇萧(莫愁湖名士)
他们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打算像周进、范进那样苦熬苦挣,而是投机取巧,以刻诗集、结诗社等形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结,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真儒贤士
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等
他们讲究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面对世风日下的现实,都企图用复古的办法来改良社会。
艺术特色
1.幽默高超的讽刺艺术
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白描、对比等手法来达到讽刺效果,将讽刺渗透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同时,作者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如对王惠是无情揭露、严厉鞭挞,对马二先生则是既同情又讽刺。其讽刺的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超成就。
2.形象洗练的语言艺术
《儒林外史》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语言犀利、冷峻而富于表现力,同时,把民间谚语、歇后语、职业用语、俗语等引进小说,把讽刺语言的艺术推到了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高峰。
专题一:《儒林外史》故事会
专题探究
通读《儒林外史》,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个专题进行探究: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专题三:续写《儒林外史》故事
专题一:《儒林外史》故事会
梳理一下你想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1
2
3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方法指导
讲故事前要熟悉内容,故事情节要烂熟于心,同时,准备好提纲以防止遗漏重点。讲故事时要自信,头不能低,心不能慌;
要有适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脸不能僵,手不能藏;
要注意说话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声不能平。
在故事的选择上,《儒林外史》中周进、严致和、匡超人、沈琼枝等人的故事都很有吸引力。注意选择一些生动的细节,以更好地引人入胜。
故事梗概示例: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没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格心术,一一活现纸上”(清闲斋老人语),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章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
方法指导
《儒林外史》通过众多人物形象,对科举时代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便是《儒林外史》一书为人所称道的“公心”,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3
《儒林外史》善于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白描揭示其精神世界,阅读时,要抓住意蕴丰富的描写,准确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1
阅读时,可以边读边作批注,画出有所体会的语句,作为立论的材料;也可以阅读前人的评点或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著作,深化自己的理解。
2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作为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善于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白描,透过当时人们不以为奇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细节,真实生动地揭示出形形色色儒林人物的可鄙、可憎、可笑、可怜,进而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对人心的毒害。
作者的讽刺艺术寓于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例如,第二回写夏总甲:“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简单几笔外貌描写,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令人厌恶的下层官吏形象。他地位不高,生活也困窘,却摆资格,拿架子,耍小威风。作者的态度是嘲笑中透出憎恶的。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示例
作者的讽刺艺术寓于人物对话中。例如写范进进考场后和周学道的一段对话。周进问:“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一口一个童生,态度之卑微、口气之胆怯,活现纸上。
作者的讽刺艺术还寓于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中。如第四回,严贡生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接着,作者以一系列的生动情节揭露他在乡里巧取豪夺、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的卑劣行径,言行的鲜明对比形成尖刻隽永的讽刺效果。
专题三:续写《儒林外史》故事
《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3
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
1
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2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会如何 又会有哪些故事 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探究示例
范进做了山东学道后,在府衙附近新辟了一处开放式庄园,栽上了茂林修竹,修建了亭台轩榭,兴修了假山池沼,早有人在园中显著位置立下了“范府草堂”“范氏书屋”等石碑。平日这里聚集了众多文人雅士谈论“四书五经”。
范老爷上午处理公务,下午自是与同道一起在园中切磋八股经义,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日,范进忆起自己当初除了会读“四书五经”,其他啥都不会,家里穷得时常揭不开锅,但中举彻底改变了一切,没想到自己后半生的日子竟如此逍遥,于是,兴致特别高。和同僚们喝了几盅,竟“俱怀逸兴壮思飞”,天色虽黑,仍欲邀同僚到园中“范湖”边遛弯。仆人再三劝说也无济于事。
续写范进的故事
来到湖边,范进走在前面,一边闲逛,一边吟诵:“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突然,只听“扑通”一声,范进眼尖,一眼便看到了一条红色鲤鱼跃出水面。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征兆啊,看来我范进又要升官发财了!“鲤鱼跳龙门!”范进极为兴奋,狂叫一声,手舞足蹈,冲向湖边。不想被嶙峋的石头绊了一下,瞬间滚入水中。一旁的同僚早吓得面如土色。仆人急忙找来竹竿来拉范进,谁知竟被范进拖入湖中。可怜范进一读书人,毕生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上,哪识得水性?等到识水性的差役赶到,湖面早不见了范进的影子……
早已进入暮年的周进,闻讯惆怅不已,不由长叹一声:“苦心孤诣入龙门,谁知龙门是鬼门。”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庸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名言警句
清官难断家务事。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瞒天讨价,就地还钱。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阅读推荐
【作者作品】
钱锺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等。
钱锺书《围城》
【内容摘要】
小说以抗战为背景,以主人公方鸿渐回国后的工作、恋爱、婚姻等生活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战火弥漫的中国,一群远离烽烟的知识分子,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揭示了一些上层知识分子内心的贫乏、空虚和卑微。
【主要人物】
1.方鸿渐
方鸿渐是个浑浑噩噩的人,是个在污浊环境里混日子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失败的“多余人”。他既无远大理想,又无真才实学,适值抗战时期,他并未投入抗日的战场,反而陷入黑暗的“围城”,成为“情场”和“名利场”上的角逐者。他漂泊情海,阔小姐不要,意中人又得不到,只因“一念温柔”,却落入爱情陷阱,成为“道义上的懦夫”;他逐鹿名利场,但不谙世故,没有钩心斗角、欺世盗名的手段,最后只好走进失业大军的行列。
2.孙柔嘉
孙柔嘉是一个外表天真柔弱、小鸟依人,骨子里却精明厉害、柔能克刚的人。她不但很有主见,也颇有手腕,她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作者作品】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讽刺文学大师。以《格列佛游记》《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
【内容摘要】
作品运用讽刺手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讲述了英国医生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地的经历,深刻讽刺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唯利是图,以及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精神。
【经典情节】
1.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
国家特征:
人和作物都非常高大。
相关情节:
①格列佛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和近百年来的历史发展,遭到大人国国王的质问。
②格列佛建议帮国王制造火药和枪炮来巩固国防,国王大为反感。
2.慧骃国游记
国家特征:
人兽颠倒,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马是统治者,是理性的载体,人形动物“耶胡”则是被奴役者。
相关情节:
①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关于“钱”的议论。
②“耶胡”好吃懒做,贪得无厌,特别喜欢在田间寻找一种发亮的石头,常为了争夺石头而大打出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