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专题检测试卷(一) (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专题检测试卷(一) (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05 14:0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4:专题检测试卷(一)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8小题)
1. (3分)下列对有关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2. (3分)下列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判断依据正确的是(  )
A. 溶液与胶体:属于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原因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B. 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否仅含有一种元素
C. 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D.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物质本身的导电性
3. (3分)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 (3分)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散系是纯净物 B. 凡是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C. 溶液的分散质一定是液体 D. 过滤可以分离浊液和胶体的混合物
5. (3分)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6. (3分)以铁、氧化铜、氯化铜溶液、盐酸、氢氧化钾溶液为反应物,两两间发生的反应有(已知Fe与CuO在高温下能反应)(  )
A. 6个 B. 5个 C. 4个 D. 3个
7. (3分)某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如下实验: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Ⅰ中无明显变化,说明两溶液不反应 B. Ⅱ 中的白色沉淀为BaSO4
C. Ⅲ 中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Zn===ZnCl2+H2↑ D. Ⅲ 中发生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8. (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B. 1 mol H2O中所含氧原子的质量为16 g
C. 10 L氢气比8 L氢气所含H2的物质的量多 D. 某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则该物质的体积为22.4 L
9. (3分)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3区域的是(  )
A. 2HClO2HCl+O2↑ B. 2H2+O22H2O
C. Zn+2HCl===ZnCl2+H2↑ D. Fe2O3+3CO2Fe+3CO2
10. (3分)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散系中的分散质一定为纯净物 B. 0.1 mol FeCl3溶于水中形成的胶体含有胶体粒子的数目为0.1NA
C. 明矾净水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D. 可以用滤纸分离提纯胶体和溶液
11. (3分)下列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  )
A. 石墨、食醋 B. 泥水、石灰水
C. 熔融NaCl、熔融Ca(NO3)2 D. 稀硫酸、CH4
12. (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氨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氨是电解质 B. 氢氧化铁胶体能导电,所以它是电解质
C. 氯化钠和氯化氢都是电解质,所以它们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 D.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
13. (3分)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一个盛有NO气体,另一个盛有N2和O2的混合气体。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 分子数 B. 密度 C. 质量 D. 质子数
14. (3分)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06 g Na2CO3含有的Na+数为0.01NA B. NA 个CO2分子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C. 标准状况下,22.4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NA D. 2 g H2所含分子数为2NA
15. (3分)NaCl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将NaCl固体溶于水,溶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反应 B. 水若足量,Na+和Cl-也不会完全成为水合离子状态
C. 水合Na+的图示不科学 D. NaCl溶于水后发生了电离,是在通电条件下进行的
16. (3分)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 AlCl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AlCl3===Al3++Cl- B. CaCl2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aCl2===Ca2++2Cl-
C. 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 D. CH3COONH4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NH4===NH+CH3COO-
17. (3分)某学生利用如图装置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进行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闭合开关K,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证明盐酸是电解质
B. 闭合开关K,向烧杯中加入NaCl固体,由于HCl与NaCl不反应,电流表的示数不发生变化
C. 闭合开关K,向溶液中加入CaCO3固体,电流表的示数基本不变
D. 闭合开关K,向溶液中加入AgNO3固体,因为生成了AgCl沉淀,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18. (3分)某O2和N2的混合气体m g含有b个分子,则n g该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
A. L B. L C. L D. L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9. (8分)某课外活动小组根据熔融状态下的NaCl能导电,推测AlCl3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但通过实验发现熔融状态下的AlCl3不能导电,而AlCl3水溶液却能导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熔融状态的AlCl3不导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lCl3水溶液导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质溶液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原理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若填“相同”,下一空不必填写;若填“不相同”,完成下一空),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4分)Ⅰ.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外形好似“鸟巢”,有一类物质的结构也好似“鸟巢”,如化学式为B5H9的五硼烷。
(1)五硼烷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96 g五硼烷中含有________个硼原子。
(2)含有4.214×1024个原子的五硼烷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物质:
①8 g CH4 ②6.02×1023个HCl分子 ③2 mol O2
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填写下列空白(填写序号,用“<”连接):
(1)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子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共1小题)
21. (12分)如图为“铁链”图案,甲同学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关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在常温下都是气态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甲同学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图中某种物质M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实验中不停止加热,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乙、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①乙同学向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②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两位同学的操作________(填“乙”“丙”“都”或“都不”)正确。
四、推断题(共1小题)
22. (12分)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稀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它们相互之间发生反应或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A、C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D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A
2. 【答案】C
【解析】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故A错误;纯净物、混合物与是否仅含一种元素没有必然的关系,比如O2和O3混合在一起,虽然只含一种元素,但仍是混合物,H2SO4含三种元素,但由于是一种物质,仍是纯净物,故B错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并不是看物质本身能否导电,而是看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是否能导电,故D错误。
3. 【答案】C
【解析】本题可采取排除法,“火烧”“蜡炬成灰”“爆竹”都涉及物质的燃烧这一氧化还原反应。
4. 【答案】D
【解析】A选项,根据分散系的定义,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B选项,均匀、稳定的液体也可能是液态的纯净物,如水;C选项,溶液的分散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D选项,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可知,胶体的分散质可透过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透过滤纸。
5. 【答案】B
【解析】纯碱是Na2CO3,属于盐,不是碱,熟石灰是Ca(OH)2,属于碱,不是盐,A项错误;苏打是碳酸钠,属于盐,C项错误;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不是酸,CaCO3属于盐,不是氧化物,D项错误。
6. 【答案】A
【解析】根据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判断反应能否进行。下图中用线连接的两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7. 【答案】A
【解析】Ⅰ中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A项错误;Ⅲ 中锌元素、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正确。
8. 【答案】B
【解析】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物理量,A项错误;1 mol H2O中含有1 mol氧原子,1 mol氧原子的质量为16 g,B项正确;在同温同压下,才能根据气体的体积比较气体物质的量的多少,而C项未指明压强和温度,C项错误;未指明温度和压强,物质的状态也未知,D项错误。
9. 【答案】D
【解析】阴影区域的反应必须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反应。A选项,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选项,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选项,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选项,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中的任意一种,故属于阴影3区域。
10. 【答案】C
【解析】Fe(OH)3胶体粒子是由很多Fe(OH)3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故0.1 mol FeCl3溶于水中形成的胶体含有胶体粒子的数目远小于0.1NA,B项错误;明矾净水利用的是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C项正确;溶液和胶体微粒均可以透过滤纸,D项错误。
11. 【答案】C
【解析】石墨是单质,食醋是混合物,均不是电解质,A错误;泥水、石灰水均是混合物,均不是电解质,B错误;熔融NaCl、熔融Ca(NO3)2中都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都是电解质,C正确;稀硫酸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CH4不导电,不是电解质,D错误。
12. 【答案】D
【解析】氨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一水合氨而导电,氨本身不能电离,是非电解质;氢氧化铁胶体能导电,但氢氧化铁胶体是混合物,它不是电解质;液态氯化氢不导电。
13. 【答案】A
14. 【答案】B
【解析】常温常压下,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是=0.01 mol,含有的Na+数为0.02NA,A错误;NA个CO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1 mol,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B正确;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态,22.4 L H2O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含有的分子数不是NA,C错误;2 g H2的物质的量是=1 mol,所含分子数为NA,D错误。
15. 【答案】C
【解析】该过程只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并没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更不是分解反应,A错误;水若足量,Na+和Cl-会完全成为水合离子状态,B错误;钠离子带正电荷,形成水合离子时应该是水中带负电的氧原子靠近钠离子,即图示不科学,C正确;NaCl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子键断裂,形成水合离子,并不需要通电,D错误。
16. 【答案】A
【解析】A项电荷不守恒,应为AlCl3===Al3++3Cl-。
17. 【答案】C
【解析】当开关K闭合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形成了回路,证明HCl是电解质,但盐酸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A错误;闭合开关K,向烧杯中加入NaCl固体,虽然HCl与NaCl不反应,但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所以电流表的示数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闭合开关K,向溶液中加入CaCO3固体,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离子浓度基本不变,则电流表的示数基本不变,故C正确;闭合开关K,向溶液中加入AgNO3固体,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离子浓度基本不变,则电流表的示数基本不变,故D错误。
18. 【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M= g·mol-1= g·mol-1,则n g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标准状况下该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L。
19. 【答案】(1)熔融状态下氯化铝不发生电离,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2)AlCl3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3)不相同 电解质溶液导电是由于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金属导电是由于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20. 【答案】Ⅰ.(1)64 g·mol-1 4.515×1024(或7.5NA) (2)32 g
Ⅱ.(1)①<②<③ (2)①<②<③ (3)②<①<③ (4)①<②<③
【解析】Ⅰ.(1)B5H9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96 g B5H9的物质的量为1.5 mol,含有7.5 mol硼原子,即4.515×1024个硼原子。(2)由=7 mol,可得B5H9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则质量为0.5 mol×64 g·mol-1=32 g。
Ⅱ.(1)8 g CH4的物质的量n(CH4)=0.5 mol,6.02×1023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n(HCl)=1 mol,故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大小顺序是①<②<③。(2)由于分子数目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故分子数目大小顺序是①<②<③。(3)三种物质中原子的物质的量:①中,0.5 mol×5=2.5 mol;②中,1 mol×2=2 mol;③中,2 mol×2=4 mol,故其原子数目大小顺序是②<①<③。
21. 【答案】(1)A C B D 
(2)①FeCl3 ②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物质,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 ③出现红褐色沉淀 
(3)都不
【解析】(1)H2和CO2在常温下都是气态;含有钠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钠和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氧化钠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氯化钠和氯化铁都是能电离出酸根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类。(2)②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所以可以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物质,若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3)两位同学的操作最终都得到红褐色沉淀,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
22. 【答案】(1)HCl NaOH 作光合作用的原料或灭火(填一种,合理即可)
(2)Na2CO3+2HCl===2NaCl+H2O+CO2↑
CO2+Ca(OH)2===CaCO3↓+H2O
【解析】根据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稀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所以A是稀盐酸,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所以B是氢氧化钙,稀盐酸、氢氧化钙都会与E反应,所以E是碳酸钠,稀盐酸会与C反应,C会转化成碳酸钠,所以C是氢氧化钠,D就是二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进行验证即可。(2)E→D的反应,即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B与D反应,即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