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5 14:2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政府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时空观念: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知道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文献和文物史料,观察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示意图,了解张骞通西域以及汉朝对西域管辖的史实;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担当精神,形成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共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学习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
(二)、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阅读下图,描述西域的地理位置。
材料: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处。
阳关,位于敦煌市城西南70公里处,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材料:当时没有人去过西域,传说西行之路上有寸草不生的漫漫黄沙,还有烈火熊熊的火焰山,日落后昆仑山上还有长着豹尾的食人怪兽。 ——译自《山海经》
请你总结西域的环境是怎样的?人烟罕至,危险神秘 ,气候干旱,荒凉苦寒 。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背景:
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
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如大月氏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材料二: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建元中,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怨匈奴,无力击之。汉方欲灭匈奴,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汉书张骞传》
材料说明了什么?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原是一名郎官,他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地出来应募,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在途中他们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他始终不忘使命,在被扣押10余年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经艰难到达大月氏。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达到了吗?
可此时的大月氏由于西迁已久,安居乐业,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1年多才得以逃脱,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
张骞把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向汉武帝做了详细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形成贯穿东西的交通要线。
通过归纳张骞通西域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材料研读:《汉书 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译文:因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也都称作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也因此信任他们。
阅读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二、丝绸之路:
1、含义: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纷纷东来,他们经过的道路逐渐繁荣起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根据图片,说说陆上丝绸之路途经地区。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过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在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珍奇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根据图片及教材内容,归纳汉朝与西域往来的物品及技术有哪些?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根据图片说明西域传入中国的有哪些物品?
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意义:
材料:帕提亚(安息)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丝绸之路开通后,原本位于里海附近的一些起防御作用的落后地区,开始成为商业城市。
材料:——德贝沃伊斯的《帕提亚政治史》罗马贵族男女争穿丝绸。每年购进的丝绸、棉、麻织品等值达到1亿多色斯特铜币(Sestertius)。当时在罗马市场上丝织品已与黄金等价,每磅值金12两。
——老普林尼《自然史》
根据材料什么丝绸之路的意义有哪些?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
根据《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
向北: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向南: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最远)
中国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之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观看《西汉疆域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找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的名称、时间、职责和意义。
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职责: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意义: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种种困难,是使西域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材料:班超,字仲升,班固之弟,东汉名将。东汉明章两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屡立战功,封定远侯,青史载功勋。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成语来源于班固。
班超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做了哪些努力?
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地方政权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得到了西域各地方政权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
材料:甘英逾葱岭,到了条支,至安息西界,望波斯湾白浪起伏,茫然一片。他打算航行赴大秦(即罗马帝国,有时指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东部),
"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日:'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者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这里安息的船夫和甘英说大海之大,逢顺风三个月可以渡过,逢逆风大约需要两年,所以入海的人都带很多粮,以够食三年。安息人讲述的这个"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的故事,就是海上生活的人们所十分熟悉的海上女妖的传说 希腊神话中的海上女妖是半人半鸟形的怪物,她们善于唱歌,以娇媚动听的歌声迷惑航海者,使他们如醉如痴,停舟不前,呆在那里听下去,一直到死亡为止。由于甘英对大海的无知,波斯船员讲述的可怕的海妖故事,才会在其心灵中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震慑作用,并且最后选择返航。
材料说明了什么
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才回到中原,不久,去世。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三)、本课小结: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且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这条路的开辟,张骞功不可没,丝绸之路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练习
1、西晋《古今注 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城,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A )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2、一位商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西亚经商,途中得到西域都护的保护。这一历史现象,最早出现在( D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3、“丝绸之路”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是一条“玉石之路”,也是一条“佛教之路”,更是一条中西方的友谊之路,是沟通欧亚文明的重要桥梁。它开通于( A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4、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B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5、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D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民族融合的加深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背景
3、张骞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
1、含义
2、陆上丝绸之路
3、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2、意义
3、班超经营西域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