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艺术之旅”,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书戴嵩画牛》在感受“艺术之旅”的过程中,更需要让学生懂得艺术源自于生活实践这个道理。本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语言简洁、平实、凝练,人物特点鲜明,故事趣味十足又富含哲理,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本文不仅适合朗读,更适合讲故事,练习复述。六年级学生虽对文言文有初步了解,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新鲜感与陌生感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主要及语文要素,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文章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讲好故事,并且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故事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结合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看注释、联系资料、想象等方法理解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故事中包含的趣与理。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有创意地复述这个故事。
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注释、联系资料、想象等方法理解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故事中包含的趣与理。能有创意地复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谈“牛”,揭题导入
1.课前谈话,激趣导入
艺术人生,千姿百态。一曲高山流水,让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千古知音。而一幅名画,却引发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想知道这是一幅怎样的名画吗?
徐徐展开画轴,展现在你眼前的便是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的《斗牛图》(板书:斗牛图),到了两三百年后的宋朝,大文学家初轼因为这幅画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叫做——
2.朗读课题,注意读好节奏。
3.解知题意
同学们通过预习都知道,作者是——苏轼(板书),苏轼写的故事,题目中哪个字是“写”的意思?
这个字的意思,古代和现在有差别。谁来说说?(出示PPT)这种现象就叫——古今异义
板书:古今异义
4.初知内容
文章写了几个人物?(根据生发言板书:杜处士 牧童)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人文主题“艺术生活”导入,并在解题中渗透文言知识和故事人物,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降低难度,激发兴趣。】
(二)谈“画”,初读文意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朗读,相机正音(生字及多音字),指导读通。
(3)齐读全文。
2.自学质疑,理解文意。
(1)出示自学要求:轻声读课文,利用你学过的方法,和小组同学交流,读懂每个句子的意思,并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2)学生自读,交流。
(3)指名小组汇报
难点指导一: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理解“轴”在不同语境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明白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板书:一词多义
难点指导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理解“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体会“股”的古今意义变化,板书:古今异义
3.小结
【设计意图:读通、读对、读顺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关注学生的难点,顺学而导。并且仍然注意渗透文言文常识,关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同时注意体现文言的趣味性。】
(三)谈“笑”,细读讲趣
1.提出自读要求:同一幅画,在杜处士的特意的眼中一样吗?他们谁更懂得欣赏艺术?小组合作,选一个人物进行研究,然后准备汇报。
学生读文,批注。
2.聚焦牧童之“笑”
(1)体会杜处士形象
出示句子: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哪里可以看出“尤所爱”,指导朗读。读好“所宝以百数”的数量之多,读出“尤所爱”之特别。
A文白对译,加上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
B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杜处士来介绍
(2)体会牧童形象
句子: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附掌——动作,想象还有哪些动作。引导学生想象摇头、摇手指、用手指指着画等动作。并带入到句子中朗读体会。
大笑——怎么笑,把笑加进语言中,朗读,加不同位置,朗读。
(3)聚焦牧童之笑
牧童笑谁
练习说话:一牧童见之,(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预设,根据发言引发想象,指导朗读:
笑戴嵩——
笑杜处士——
笑自己——
(4)聚焦杜处士
理解“杜处士笑而然之。”
想象:他会笑谁?
预设(笑自己——惭愧;笑牧童——赞许;笑戴嵩——画家也有失误)
【设计意图:以“笑”为线索,在朗读、想象、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通过想象、说话、演读等方法,感受文言文有意思之处。并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谈“问”,想象悟理
1.聚焦苏轼之“问”
出示苏轼引用的句子: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说话练习:
____当问奴,____当问婢。
____当问____,____当问____。
2.感悟道理:艺术源自于生活
3.聚焦戴嵩之“笑”
质疑:戴嵩真的错了吗?
出示片资料,让学生知道,牛在角斗时,尾巴的情况多种多样。说明艺术尊重生活,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生活现象。
想象:他会笑谁?(练习想象说话)
4.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设计意图:虽是悟理,但仍然是“笑”的延续,在“笑谈”中感悟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才显得不生硬。】
(五)课外学习
布置学生完成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阅读关于画家的故事或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