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3节 第3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 复习课件(共39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第3节 第3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 复习课件(共39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05 14:1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3章 第3节 
第3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
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曲线的常考形式,加深对溶度积常数的理解。
2.掌握各类曲线特点,形成分析曲线的思维模式(重、难点)。
曲线型图像

1.溶度积曲线(以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为例分析)
(2)b点在曲线的上方,Q>Ksp,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有沉淀析出,直至Q=Ksp。
(3)d点在曲线的下方,Q2.c(Mn+)—pH(金属阳离子氢氧化物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如Fe(OH)3和Cu(OH)2的c—pH关系如图(温度一定):
可利用图像判断有关氢氧化物沉淀的先后(Ksp的大小)以及除杂时调控的pH范围。
对点训练
1.一定温度下,AgCl(s) Ag+(aq)+Cl-(aq)体系中,c(Ag+)和c(Cl-)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gCl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Ag+)=c(Cl-)
B.b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3固体,会析出白色沉淀
C.d点溶液中加入少量AgCl固体,c(Ag+)和c(Cl-)均增大
D.a、b、c三点对应的AgCl的Ksp和溶解度皆不相等

在AgCl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s) Ag+(aq)+Cl-(aq),AgCl溶解生成的c(Cl-)=c(Ag+),故A正确;
b点溶液为饱和溶液,加入少量的AgNO3固体,
使c(Ag+)增大,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会析出白色沉淀,故B正确;
d点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加入少量AgCl固体会继续溶解,则c(Cl-)和c(Ag+)都增大,故C正确;
a、b、c三点都在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上,且温度不变,则a、b、c三点对应的AgCl的Ksp和溶解度均相等,故D错误。
2.某温度下,Fe(OH)3(s)、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的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对点训练
A.Ksp[Fe(OH)3]B.加适量NH4Cl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C.c、d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相等
D.Fe(OH)3、Cu(OH)2分别在b、c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

比较b、c两点,金属阳离子的浓度相同,对应的pH分别为1.3、4.4,即前者c(OH-)小,根据Ksp的计算公式可得Ksp[Fe(OH)3]加入NH4Cl,NH4Cl水解导致溶液的pH降低,由题图可以看出,c(Fe3+)应增大,B错误;
Kw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C正确;
b、c两点均在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上,因此溶液均达到饱和,D正确。
返回
对数图像(直线型)

1.pC—pC图
一定温度下,纵、横坐标均为沉淀溶解平衡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如图。
①横坐标数值越大, 越小;②纵坐标数值越大,c(M)越小;③直线上方的点为不饱和溶液;④直线上的点为饱和溶液;⑤直线下方的点表示有沉淀生成;⑥直线上任意一点,坐标数值越大,其对应的离子浓度越小。
2.pH(或pOH)—pC图
横坐标:将溶液中c(H+)取负对数,即pH=-lg c(H+),反映到图像中是c(H+)越大,则pH越小,pOH则相反。
纵坐标:将溶液中某一微粒浓度[如c(A-)]或某些微粒浓度的比值取负对数,即pC=-lg c(A-),反映到图像中是c(A-)越大,则pC越小。
例如:常温下,几种难溶氢氧化物的饱和溶液中金属阳离子浓度的负对数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直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达到沉淀溶解平衡;②由图像可得Fe3+、Al3+、Fe2+、Mg2+完全沉淀时的pH。
1.某硫酸盐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M2+代表+2价金属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63 K时,该硫酸盐的溶度积Ksp的
数量级为10-3
对点训练
C.313 K下的该盐饱和溶液升温到363 K时有固体析出
D.283 K下的该盐饱和溶液升温到313 K时有固体析出

363 K时,Ksp=c平(M2+)·c平( )=10-1.70 mol·L-1×10-1.50 mol·L-1=10-3.20 mol2·L-2,即Ksp的数量级为10-4,A错误;
溶度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物质的浓度无关,B错误;
由题图知,363 K时Ksp最小,313 K时Ksp最大,故313 K下的该盐饱和溶液升温到363 K时有固体析出,C正确;
由题图可知:温度由283 K升温到313 K时,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因此不会有固体析出,D错误。
2.25 ℃时,Fe(OH)2和Cu(OH)2的饱和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lg c(M2+)]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该温度下Ksp[Cu(OH)2]对点训练
A.直线a表示Fe(OH)2饱和溶液中的变化关系
B.除去CuSO4溶液中含有的少量Fe2+,可加入适量CuO
C.当Fe(OH)2和Cu(OH)2沉淀共存时,溶液中c平(Fe2+)∶c平(Cu2+)=
104.6∶1
D.向X点对应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可转化为Y点对应的
溶液

根据图示,pH相同时,直线a对应的c(M2+)小,因Fe(OH)2与Cu(OH)2属于同类型沉淀,一定温度下,Ksp越大,c(M2+)越大,故直线a表示Cu(OH)2饱和溶液中的变化关系,A项错误;
Ksp[Cu(OH)2]Cu2+先沉淀,除去CuSO4溶液中含有的少量Fe2+,应先加入H2O2将Fe2+氧化为Fe3+,再调节pH,B项错误;
根据图知pH=10时,-lg c(Cu2+)=11.7,-lg c(Fe2+)=7.1,可以计算出该温度下Ksp[Cu(OH)2]=10-11.7 mol·L-1×(10-4)2 mol2·L-2=10-19.7 mol3·L-3,Ksp[Fe(OH)2]=10-7.1 mol·L-1×(10-4)2 mol2·L-2=10-15.1 mol3·L-3,当Fe(OH)2和Cu(OH)2沉淀共存时,溶液中c平(Fe2+)
∶c平(Cu2+)= =Ksp[Fe(OH)2]∶Ksp[Cu(OH)2]
=104.6∶1,C项正确;
X点转化为Y点时,c(Cu2+)不变,c(OH-)增大,但当加入少量NaOH固体后,c(OH-)增大,Cu(OH)2的沉淀溶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Cu2+)减小,故X点不能转化为Y点,D项错误。
返回
沉淀溶解平衡滴定曲线

沉淀溶解平衡滴定曲线,一般横坐标为滴加溶液的体积,纵坐标为随溶液体积增加,相应离子浓度的变化。突跃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曲线上的点都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利用突跃点对应的数据可计算对应沉淀的Ksp。

用0.100 mol·L-1 AgNO3滴定50.0 mL含 0.050 0 mol·L-1 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sp(AgCl)的数量级为____________。
答案 10-10
由题图可知,当AgNO3溶液的体积为50.0 mL时,溶液中的c(Cl-)略小于10-8 mol·L-1,
此时混合溶液中c(Ag+)=
=2.5×10-2 mol·L-1,
故Ksp(AgCl)=c平(Ag+)·c平(Cl-)≈2.5×10-2×10-8 mol2·L-2
=2.5×10-10 mol2·L-2。
(2)滴定终点c点为饱和AgCl溶液,c(Ag+)
_____(填“>”“<”或“=”)c(Cl-)。
答案 =
(3)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 0 mol·
L-1 Cl-,反应终点c向________(填“a”或“b”,下同)方向移动。
答案 a
根据Ag++Cl-===AgCl↓可知,达到滴定终点时,
反应终点c向a方向移动。
(4)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 0 mol·
L-1 Br-,反应终点c向_____方向移动。
答案 b
相同实验条件下,沉淀相同物质的量的Cl-和Br-消耗的AgNO3的量相同,由于Ksp(AgBr)已知:pAg=-lg c(Ag+),Ksp(AgCl)=1.8×10-10 mol2·L-2。如图是向10 mL 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 NaCl溶液时,溶液的pAg随着加入NaCl溶液的体积变化的图像(实线)。根据图像所得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原Ag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B.图中x点的坐标为(100,6)
C.图中x点表示溶液中Ag+被恰好完全沉淀(浓度为0)
D.若把0.1 mol·L-1 NaCl溶液换成0.1 mol·L-1 NaI溶液,则图像在终点
后变为虚线部分

对点训练
加入NaCl之前,pAg=0,所以c(AgNO3)=1 mol·L-1,A错误;
由于x点c(Ag+)=10-6 mol·L-1,所以Ag+视为沉淀完全(但浓度不为0),则加入的NaCl的物质的量n(NaCl)=n(AgNO3)=0.01 L×1 mol·L-1=0.01 mol,
若把NaCl溶液换成NaI溶液,由于Ksp(AgI)更小,所以c(Ag+)更小,pAg更大,与图像不符,D错误。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突破方法
第一步,识图像。识别图像横坐标、纵坐标表示什么,如表示离子浓度、pM等。
第二步,想原理。涉及的原理主要有溶度积表达式书写、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以及溶度积常数的影响因素。如浓度不会改变溶度积,溶度积只与温度有关,多数情况下,温度越高,溶度积越大。
第三步,找联系。将图像与溶度积联系起来,分析题目设置的问题,如求离子浓度、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等。
归纳总结
1
2
3
自我测试
1.不同温度(T1和T2)时,硫酸钡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已知硫酸钡在水中溶解时吸收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
B.加入BaCl2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c点
C.c点时,在T1、T2两个温度下均有固体析出
D.a点和b点的Ksp相等

1
2
3
自我测试
因为硫酸钡在水中溶解时吸收热量,则温度升高硫酸钡的Ksp增大,T2时硫酸钡的Ksp大于T1时硫酸钡的Ksp,故T2>T1,A错误;
硫酸钡溶液中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a点在平衡曲线上,加入BaCl2固体,c(Ba2+)增大,平
衡左移,c( )应降低,所以不能使溶液由a点变到c点,B错误;
在T1时c点溶液的Q>Ksp,有沉淀析出,在T2时c点溶液的Q<Ksp,没有沉淀析出,C错误;
温度不变,Ksp不变,同一温度下,在曲线上的任意一点Ksp都相等,D正确。
1
2
3
自我测试
A.曲线b表示PbSO4
C.向X点对应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Pb(NO3)2,可转化为Y点对应的溶液
D.Y点溶液是PbSO4的不饱和溶液

1
2
3
自我测试
1
2
3
自我测试
向X点对应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Pb(NO3)2,溶液中c(Pb2+)增大,由图可知,Y点c(Pb2+)小于X点,故C错误;
由图可知,Y点Q(PbSO4)1
2
3
自我测试
3.常温下用0.100 0 mol·L-1的AgNO3标准溶液(pH≈5)分别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的NaCl溶液和NaBr溶液,混合溶液的pAg[pAg=-lg c(Ag+)]与AgNO3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Ksp(AgCl)>Ksp(AgBr)
B.当V(AgNO3)=20 mL时,NaBr溶液中:c(Ag+)+c(H+)=c(Br—)+c(OH—)
D.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用10.00 mL 0.200 0 mol·L-1 NaCl溶液,则滴定曲线
(滴定终点前)可能变为a

1
2
3
自我测试
由图可知,V(AgNO3)=0 mL时,AgBr开始沉淀时的c(Ag+)小于AgCl开始沉淀时的c(Ag+),则溶度积的关系为Ksp(AgCl)>Ksp(AgBr),故A正确;
当V(AgNO3)=20 mL时,NaBr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钠离子浓度等于硝酸
根离子浓度,由电荷守恒关系:c(Ag+)+c(H+)+c(Na+)=c(Br—)+c(OH—)+ 可得,溶液中c(Ag+)+c(H+)=c(Br—)+c(OH—),故B正确;
1
2
3
自我测试
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用10.00 mL 0.200 0 mol·L-1 NaCl溶液,刚开始沉淀时所需的c(Ag+)小,则滴定终点前的滴定曲线可能变为a,故D正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