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2、分析小说主要细节,概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
3、感悟小说中体现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教学过程
任务一、提纲挈领,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小说讲述了文工团女兵和通讯员在彼此的相处过程中和新媳妇之间产生了借棉被的误会,后来又一起在战场当中为我们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就是通讯员为了拯救战友,最后牺牲在了包扎所。而最后曾经有过一点误会的新媳妇在此时则为通讯员盖上了象征着纯洁感情的百合花被。
任务二:分析小说细节,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因为这篇小说不是靠情节取胜,我们从小说梗概中可以看到,它的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了平淡甚至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翻转凸显的结尾,没有激烈冲突的矛盾,所以你会发现这篇小说的感人之处恰恰不在情节上,而在于那些被我们删去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
1、 环境描写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明确:
这段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庄稼青翠、露珠晶莹、空气甜香的和谐画面,但是这幅美景它不是出现在太平盛世,而是出现在爆发战争的1946年,就像文章中的“我”所说的哪样“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赶集”二字它能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战争年代人们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哪怕是一丝对乡间美景的欣赏,哪怕是一份对世俗烟火气的向往,这会让读者感觉生命中仿佛有那么一瞬残酷的硝烟在悄悄隐退,诗情画意的氛围慢慢浮现了出来。
这就为下文小通讯员与“我”在竞走时表现出来的淳朴、羞涩、善良的个性做足了铺垫。也为后文当中通讯员与新媳妇在故事里面那份人情美和人性美奠定了统一的基调。
这一段的环境描写展现的是大自然的风景美。
2、场景描写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烛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明确:
这段则体现了一种充满中秋仪式感的充满童真童趣的风俗美,这种感觉是在作者的回忆中完成的,之前还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忽然之间就切换到了小朋友们唱歌、跳舞的中秋之夜,接着在我的想象里那个通讯员一下就蜕变成为拖毛竹的小伙,他在更小的时候也曾唱过儿歌,而他再也不是那个驰骋沙场的战士,所以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伙在后来的战争中他为了很多人的利益为了更多人的生命献出了自己极其宝贵的青春,他永远的留在了沙场之上。
这处细节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和大家一样几乎还是一个孩子的小战士他能够为更多人追求和平、美好的安定生活勇于献出他的生命和青春,这就让我们觉得一个小小的场景描写就带给了我们人心为之感人的些许力量。
3、细节描写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 “给你开饭啦!” 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
这段话的主语是小通讯员,在这段细节描写中,请同学们注意关键词“干硬的馒头”,馒头是什么,馒头是饭,原本是通讯员的饭,他不吃,他把这饭留给我吃,我是谁?不过是他的一个同事,我不过是他的一个战友,在当时物资急需紧缺的情况下,他这样做反映了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真诚、善良的小战士,这是一个为别人着想的通讯员,因为他的真诚、善良,这个小小的战士在沙场上舍己救人、为了自己的战友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于是在后文中又有了对这两个馒头的呼应。
4、……我想拉开他,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明确:
通讯员身上这种人性美通过两个干硬的馒头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想要推开沉重的氛围,想要让自己抽身事外,可是你抽离不了,这就是感人的力量。
总结: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体现出了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展示了残酷的战争也没有泯灭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题。这篇小说主题的营造,绝不仅仅依靠故事情节,更依赖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
任务三、思考意象、鉴赏意象
1、有一个细节一直参与在小说的主干情节中,就是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从开始通讯员借被子,到后来新媳妇献被子,最后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盖被子,都是以这条被子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为什么小说的题目不叫《百合花被》,却叫《百合花》呢?
明确:
在小说中,“百合花”的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够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仍能够象征舍己为人的人性美。
2、“中秋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象征着“团圆”,但在这篇小说里,则象征着通讯员为了更多的人能团圆,勇于献出生命,最终永远无法与家人团圆的舍己救人的精神;
3、“两个干馒头”:象征着战友之间纯真的友情,体现了通讯员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在通讯员去世后又寄托了文工团女兵深切的悲痛之情;
4、“衣肩上的破洞”:象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
5、“枪筒里的野菊花”:象征着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中美的追求。
任务四:思考探究
1、小说中以“百合花”为题的作用?
明确:
① (情节)“百合花”是小说事物线索,贯穿全文后半部分,并推动情节发展变化,小说主要情节都是围绕这个“百合花”的被子展开的。
② (人物)“百合花”象征了通讯员舍己为人的崇高牺牲精神,象征了新媳妇的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
③ (主题)深化主题,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军战士的赞美,对战友情、军民鱼水情的歌颂,传达了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