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二、三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二、三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5 18:5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一二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北京人遗址发现近10万件石器,这些石器的打制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碰砧法,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尖状器、石锤、石砧等。材料表明北京人生活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器时代 D.古代农耕时代
2.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3.河姆渡遗址是迄今发现的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址。遗址中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遗物有骨耜、木耜、稻谷和稻壳、稻秆的堆积物,该发现可用于验证这一时期( )
A.长江流域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B.农业文明最早起源于长江流域
C.水稻的种植已经遍及中国南部 D.农业生产工具多为锋利的石器
4.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 “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A.手工业 B.原始农业 C.畜牧业 D.定居生活
5.《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材料中“天下为公”所指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中央集权制度
6.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那就是从黄帝时代算起的。是黄帝带领着我们民族真正走出四分五裂的所谓“万国时代”,走上了人文大道,因此人们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据此可得出黄帝( )
A.通过发明创造造福人类 B.教民开垦耕种植五谷
C.奠定华夏文明统一基础 D.开启大一统的王朝时代
7.夏启实施王位世袭的故事,虽然是权力的争斗,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顺应历史的发展
C.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推动文明的出现
8.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西周灭亡 D.平王东迁
9.“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其青铜铸造技术和礼器制度广泛吸收了黄河流域夏商的文明成果,而用玉传统和纹样审美则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反映出( )
A.古蜀文明领先中原 B.夏商直接管理古蜀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10.下图是汉字“虎”的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B.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的部首来源于象形字
11.春秋初年有百十个诸侯国,到春秋后期已缩减成几个强大的诸侯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国家日益分裂 B.各国纷纷变法 C.逐步走向统一 D.中央集权强化
12.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渐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要获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C.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D.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14.《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诗赞美了都江堰( )
A.有利于东北平原的灌溉 B.消除了岷江水患
C.有利于农业生产 D.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
15.学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宋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胡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科学洪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方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著名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A.推动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B.反映了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
C.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D.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17.“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文中“新皇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8.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领域采取措施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中央集权 B.修筑长城 C.开凿灵渠 D.统一货币
19.如图所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下列关于该事件的评述正确的是( )
A.于公元前209年发生在大泽乡
B.其根本原因是遇大雨无法按期到达
C.两位振臂高呼的是项羽、刘邦
D.两位领导者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20.楚霸王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巨鹿之战
21.班固在《汉书》中说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反映了汉初(  )
A.“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B.提倡“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C.大大减轻了赋税和徭役 D.关心农桑并废除了严刑峻法
22.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迎来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政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材料反映了( )
A.政策调整推动国家发展 B.政策变化导致汉朝衰落
C.国家治理需要道家学说 D.历代治国方式开始趋于一致
23.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
24.汉武帝时期,朝廷在长安兴办太学,设立教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地方也建立郡国学校,推广儒学。这一做法( )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促进了思想凝聚 C.保障了经济繁荣 D.延续了百家争鸣
25.南宋文学家陈亮在《酌古论》中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材料中的“光武中兴” 局面出现于(  )
A.东汉 B.西汉 C.蜀汉 D.东晋
26.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促使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7.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管理的举措有(  )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实行盐铁专卖
28.《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中提到:丝绸之路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使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C.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发展 D.使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29.《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疾病困苦),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他为“医宗之圣”。他就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0.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爱憎分明,记事公正,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
A.《论语》 B.《史记》 C.《汉书》 D.《诗经》
二.问答题(共5题,每题8分,满分40分)
31.某班对远古时代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材料一:1990年发行了编号为T149的文物邮票一套,共4枚。第一枚邮票是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质红陶,内外均磨光,宽沿、圆唇、浅腹、平底。除了在盆的沿面上饰有黑彩与纹饰外,盆内有上下、左右相对称的人面和鱼形图像。
材料二:我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南方的建筑模式,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
材料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所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 五帝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什么器物?该原始居民耕种的农作物是什么?(3分)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什么类型的房屋?材料中所提的原始社会农耕时代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3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什么制度?到夏朝时该制度被哪一制度所替代?(2分)
32.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材料看,这项法令的实行有什么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民“勇于公战”和“怯于私斗”的原因。(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影响?(2分)
33.儒家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 ,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3分)
材料二: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 ,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据材料二,“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请你用一句话评价孔子。(3分)
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统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2分)
34.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先人”肩负友好和平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纲之路。
——摘自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
材料二: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城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械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指出材料一中的“先人”是谁?他第一次出使中亚的目的是什么 (2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凿空”举动。张骞“凿空”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条交通要道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3分)
35.某历史小组开展以秦汉时期历史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任务清单。
【任务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备】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御史大夫和汉朝刺史的职权有何共同之处?汉朝诸侯王墓室出土的金缕玉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的强大,已威胁中央权力。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3分)
【任务二: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
材料二: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纸的出现是人类文字载体发展史中的划时代革命。两千多年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材料,纸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西汉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谁改进了造纸术?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3分)
【任务三:历史地位与影响】
材料三: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2分)
七年级历史一二单元测试卷答案
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A B C C B B C A C D C C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A D A A D B A D C B B B
二.问答题(共5题,每题8分,满分40分)
31.(1)半坡人(1分) 人面鱼纹彩陶盆(1分) 黍(1分)
(2)河姆渡居民(1分) 干栏式房屋(1分) 水稻(1分)
(3)禅让制(1分) 世袭制(1分)
(1)废除土地国有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2分)
打破了奴隶制经济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分)
“勇于公战”的原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田宅。(1分)
“怯于私斗”的原因:法度严明或法律严酷。(1分)
(3)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分)
33.(1)百家争鸣(1分) 墨家:墨子(1分) 法家:韩非(1分)
(2)“仁”;(1分)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2分)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分)
34.(1)“先人”:张骞(1分)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1分)
(2)“凿空”:张骞出使西域开汉朝与西域之间往来的先例,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2分) 机构:西域都护府(1分)
(3)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分)
35.(1)职权:都掌管监察(2分) 实行推恩令(1分)
(2)蔡伦(1分)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书写材料(文字载体)发生重大变革;有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2分)
(3)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奠定了基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