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江川县九溪中学 李少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贬至黄州四年。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全文,理解与翻译重点词、句。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初读通语句
再读明大意
三读有感情
四读品内涵
五读得启迪 文言文“五读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zǎo xìnɡ qǐnsuì初读感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zǎo xìnɡ qǐnsuì初读感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课文,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注意红色字体)再读明意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高兴地想到于是 一起 清澈透明 纵横交错 原来是 只是 罢了再读明意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门口照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宛如一潭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作者夜游承天寺,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结合作者的描写说出你的感受?
(庭院中没有水,怎么会有藻荇交横呢?实际上是把月色比作水,让我们有一种如临池水的感觉,水里有纵横交错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影子,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出人意料的画面,使文章意趣横生,妙趣横生,所以这能不能调换位置呢? ---作者以虚的藻荇来写实的竹影,来写月色,品味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作者笔下承天寺的夜景,实在是一个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境界。)
三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空
明
澄
澈清
丽
淡
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删一删,品修辞
A.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第一 :比喻生动 月光如水,竹柏的影子恍若水中 的藻荇,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
第二:静中寓动 月光朗照,那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的美感。古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
第三:空明清幽 月光流泻,映在庭院,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
第四:侧面写月 没有一个月字,写的是美丽的月光。美丽的景色,美丽的心情。 请找出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品味“闲人”的内涵。
四读悟情感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流落黄州,一贬再贬。
闲官 贬谪的悲凉
闲暇 赏月的欣喜
闲心 排遣的达观 闲游 名利的鄙视 闲情 失忠的抱怨 闲叹 失意的落寞
心灵的自傲闲人五读得启示 在黄州,他向世人奉献了四篇绝世妙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从不随波逐流。为此,他一生历经八州,可他一直能笑然相对: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的启迪
从上面的这些经历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诵读回味作业:
请同学们下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谢谢指导!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