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2022新课标要求本课讲述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的地位。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最后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运动,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它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这一课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表要求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算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曾学习过《金色的鱼钩》、《丰碑》等作品。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史料探究等能力,能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我将结合学生本阶段特点,提供形象性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本课。
学习目标 绘画出长征路线简图,知道并说出长征过程中的主要事迹。 掌握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感受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多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大屏播放视频) 视频材料:2022年10月15日3时12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 教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为什么取名为“长征”?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 屏幕推送 结合现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进入历史课堂,主动去探究长征的具体过程。
一:探长征 之因-原因 (大屏出示表格) 任务一:请同学们结合表格和教材P81,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明确: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②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 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上圈画出相关知识点 发起学生讲,大屏交给学生,学生标注关键点 课堂交给学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二、走长征之路-路线与过程 (播放长征路线示意图) 任务二:阅读教材P81-83,绘制红军长征路线简图。 要求:1.标注出重要地点(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注明区域内的重要事件(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问题:1.为什么要标注出这些重要地点? 2.重要事件中哪些能集中体现红军的艰难,哪些能体现红军的智慧? 任务三:探究遵义会议的内容 时间、地点明确;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大屏出示博古、李德与毛主席的图片 2.如果你正在参会,你觉得会议内容会是什么? 明确:1.纠正“左”倾错误,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 治局常委。 3.伍修权在《七律 历史转折》中写道“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那“舵手易”指的是什么?“上新途”又是什么意思呢? 绘制长征路线简图,回答问题 生回答 生回答 生思考、回答 发起全班作答,拍照上传路线简图,并发起直播,展示学生作品 随机选人 抢答 抢答、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学会在课本中、地图上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提炼信息的能力。掌握长征的路线,感悟长征的艰难与红军的智慧 全班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基础知识点使全班基本掌握。 问题设置,调动学生的思维,背景介绍,让学生能深入情境,落实唯物史观,将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析长征之果-意义与长征精神 1.任务四: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明确: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大屏播放视频、出示材料) 材料: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6.8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中共党史研究室 2.任务五:了解完视频中的长征、数据中的长征,你能说说长征途中有哪些困难吗?他们身上又有哪些意志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 3.大屏出示长征精神的内涵。 (大屏播放视频) 4.思考:我们如何传承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呢? 明确:品质良好 积极乐观 树立理想 合理规划 坚持执行 明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推送屏幕、开始学生讲 发起讨论 屏幕分享 全班作答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炼并把握住材料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落实家国情怀,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课堂小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像一颗红星照耀着中国。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齐读 《七律 长征》 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课堂检测 1. 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 ( ) A. 瑞金 B. 延安 C. 大别山 D. 井冈山 2.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挽 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井冈山会师 B. 秋收起义 C. 长征 D. 遵义会议 3.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 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两万五千里长 D. 开辟敌后战场
课后活动 动动手 搜查红军长征小故事,在下节课课前进行分享,可以采用绘画作品、PPT展示、情景表演剧、演讲等多种形式。
板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反思 优点:1.利用智慧课堂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抢答、讨论等功能的使用,不仅能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还能结合后台给出的互动报告、实时数据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2.教学内容前后呼应,结合现实,准确无误、生动有趣,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课堂上将视频、数据与学生的讨论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工农红军的优良品质,感受到长征精神,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少年。 3.板书有新意。教师教态自然,教学民主。 不足:1.教师语速较快。2.在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处,材料分析过快,不利于学生当堂吸收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