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上册书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第二学期初
第0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预习检查
1.解释词语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永垂不朽:是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初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逻辑线索
明确 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初读课文
2.划分层次,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宣布会议开幕。
第二部分(第2段):介绍会议性质。
第三部分(第3—6段):回顾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第四部分(第7—12段):指出“站起来”的中国面临的新形势,以及保障胜利果实和加快建设的方法及作用,并表明必然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第五部分(第13—16段):结束语,用充满感情的四句话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意和赞扬,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和自强,以及对本次会议必将圆满成功的喜悦。
问题探究
简介
品读词语含义
①“任何”“一切”“唯一”“决无”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或是涵盖一切可能性,强调“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的不可信,告诫人民要放弃一切幻想,抱定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长征胜利万岁
第二课
【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思路
第一部分:分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1—9)
第二部分:在吴起镇伏击歼灭敌军(10—22)
第三部分:参加全军干部会议。(23—46)
第一部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心情是怎样的?文中是如何表达这种心情的?
红军到达吴起镇时是激动、兴奋的。
文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表现这种情绪:
①直接表达。“我们都很高兴”“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②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欢叫”“冲”“跑”……
③环境的烘托。“灿烂的阳光”“蓝盈盈的天空”
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一、场面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二、动作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三、心理描写: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
四、侧面描写: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在吴起镇伏击歼灭敌军
分析这一部分中是如何表现战争场面的?
①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出红军的英勇和谋略。
②点面结合,既有战斗的大场面,也有我方和敌人的特写。
③综合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突出了战斗的激烈。
重点讨论: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别了,“不列颠尼亚”
背景探寻
《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学生朗读课文,对准字音
接载 停泊 瞩目
冉冉 紫荆 殖民
zài
bó
zhǔ
rǎn
jīng
zhí
思考: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1.“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含义?
(1)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2)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回归祖国。
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暗含了对侵略者的嘲讽,充满了胜利的自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