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月光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月光曲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5 18:5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月光曲》教案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艺术之旅”。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体现了文字美。因此,在教学时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情感朗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复品悟语言,激发思维,唤醒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本文教学的重点在第九自然段。《月光曲》音乐的内容、情感,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借助皮鞋匠的想象表达出来。第九自然段写的就是皮鞋匠的想象,这段文字十分优美,读者被带入了一片“海上升明月”的世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者能感受到《月光曲》的无限美好。同时,这个段落也为学生的想象素养提供了支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展开想象,尝试“听的联想”。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带学生深入想象,并学会展开联想,提高学生的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月光曲》的美妙,并尝试背诵第9自然段。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乐曲的美妙,体会艺术的魅力。
3.学会展开想象和联想,听一段乐曲,写一写自己联想到的情景。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学会展开想象和联想,听一段乐曲,写一写自己联想到的情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观看视频,激趣导入
1.观看《海上钢琴师》节选片段,感受表演者琴技的高潮。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位琴技高超的琴师的有关故事——贝多芬。(板书:月光曲)
板块二聚焦想象,感受美妙
1.确定学习内容
师:默读课文,你从文章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贝多芬的琴技高超?(生:第九自然段)
2.自由朗读文章第九自然段
师:一边读一边思考: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了海上明月升起的几幅奇丽的画面?
3.品读感悟第九自然段
(课件出示)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师:月光下,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你能把想象到的画面选择正确的画面吗?(学生选择对应的画面)
师:根根画面内容,你觉得琴声的节奏和音量有什么变化 (指名汇报)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三幅画面呢?月光升起图用什么语气?你来试一试?
师:第二幅图呢,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告诉我们第三幅图该怎么读?
师:此时你的内心也一定被带到海边,请把你的想象读给同桌听!
师:谁想美美地给我们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和感受。
师:课后思考题中还要求背呢,你们能行吗?老师要去掉一些内容,你们再试一试。这样呢?背诵效果真不错!
师: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明明是在茅屋里的几人,却感受到了明月照耀,海浪奔腾,甚至连世界里只有黑暗的盲姑娘也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
师: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是这样变化着——
随着月光下海面的变化,乐曲的旋律是这样变化着——
师:请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一下曲子,想象脑海中的画面(配《月光曲》节选音乐进行朗读)
板块三学会联想,迁移运用
1.提问过渡
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生答)
2.走进联想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3.学会展开联想,搭建支架
(1)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想。
(2)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
(3)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
4.迁移练习,展开联想
(1)吃着乡下姥姥寄给我的鸡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瘦小的老人在微风中
(2)听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师:请听一段音乐,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用心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可以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联想。(交流)
师: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赶快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的听着,我好像看到了什么为开头写一段话。(生展示)
师:很多同学写得很不错,我们不能够一一展示了,大家下课之后,同学们相互欣赏、修改、完善。
师:这节课,我们从月光曲中感受到联想的魅力,也学会了如何展开联想,并试着运用联想来表达了音乐的感受。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表达中,能恰当运用联想,这样文章会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