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或曰人与天)的分离,以中国为例,虽然有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就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显然富于启迪。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东亚智慧没有完成“主客体浑然一体”向“主客体两分对立”的转化,这本是东亚智慧的一种时代性缺陷,但东亚智慧阐扬了人与自然的一体观——从自然规律经过人的自觉而发展出伦理观以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观念,如孟子所说“仁民爱物”,主张施仁政于民众,更把爱推及万物;又如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名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万民为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个宇宙是一个大家庭,这种绿色理念对于救正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东方智慧的另一源——印度思想也有此类资源,诗人泰戈尔说:印度人……把世界和人一起包括在一个伟大的真理里。印度人强调在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的“赞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一类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新恢复古代的“主客不分”“主客浑沌”,而是充分肯认工业化的成就,利用现代科技的巨大威力,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所著《沙乡的沉思》一书,描述作者在一个废弃的沙乡农场,运用现代科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过程及其思索。该书有一节名为《土地道德》,首次从道德角度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而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该节论述维持生物链完整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如果过分垦殖、开采,强行打破这种生物链,是不道德的,而且,“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利奥波德还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不过这是在新的科技、新的生产力水平上的哲学及伦理学概括,生动展现了人类理智的古今贯穿性和中西相应性。
(摘编自冯天瑜《先哲启示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材料二: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中国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和环境未遭大的枯竭和破坏,未曾削弱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传统是由历史沿转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这首先体现在思想上。这就是以人为本,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由于人抽去了自然属性,因而是社会的人,人代表着社会。《四书》中的首篇《大学》开首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社会的灵魂是道德,主体是人民,由道德去建造社会的形式,由人们去构筑社会的精神,所以《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此中的“格物”和“致知”合起来,也称为格致,被认为是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这就说明中国先贤们试图建立的社会,是文明知识的社会。3 000余年的中国农业经济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农业经济传统。(摘编自刘盛佳《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天人合一”观念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并未被取代。
B.以中国与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智慧虽然努力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以推广的完备样板,但实际上因时代性缺陷而无法做到。
C.孟子“仁民爱物”的思想,与张载“民胞物与”的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之病,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D.印度智慧中关于人和宇宙和谐的观念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同中有异,后者较前者对现代人克服主客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更富启示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给现代可持续发展不少启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回到人类发展的“主客浑然一体阶段”。
B.根据相关概念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为了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就必须牺牲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C.东方智慧与西方思想殊途同归,同步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展现了人类理智的中西相应性。
D.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的社会性与社会的道德感,体现了中国先贤建立文明知识社会的愿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挟太山以超北海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东西方智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有哪些相似的认知?请结合利奥波德的相关论述,概括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涡水与老庄
潘小平
①溯流而上,我们最先到达涡阳。
②正午时分,涡水静静流淌。这是淮河左岸一条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的尉氏县。一路上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而后从亳州入境安徽,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城关之东注入淮河。怀远是我的家乡,小时候,我常常挎着篮子,带着妹妹,穿过喧闹拥堵的城区,去涡河边洗衣裳。河水清澈见底,衣声此起彼伏。那时涡河大堤的青石条上,晾满了洗好的衣物,蓝是蓝,白是白,是民间所谓的“水颜色”。
③不远处,就是涡河入淮口,一条清晰的水纹线将它与浊浪滔滔的淮水彻底分割。然而它最终还是流入了淮河,那时我还不知道,长大以后,我会无数次地在这条河边徘徊、思索。
④古书上说,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但今天的涡阳县城,并不在涡水的北面。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示它的沧桑巨变。太阳一点点西移,风开始变硬,尖锐刺骨。有一年,大约是1987年,我只身一人,在平原上整整浪游了一个冬春,从一个村庄到一个村庄,从山之阴到水之阳。都是乡村大道,干了多半冬,一脚踩下去,醭土腾起来老高。这儿的人们,把大道叫做“官道”,冬阳下,能看见不远处涡水缭绕。淮河支流众多,呈羽状分布,水势迟缓,而“道”的不争与柔弱,是否源于淮河“缓水静流”的特性呢?为什么淮河流域是中国河流中,唯一产生本体论哲学家的河流?为什么伟大的黄河和伟大的长江,没有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
⑤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产生于淮河流域,涡水老庄,泗水孔孟,而涡水和泗水,都是淮河的支流。老庄的生命哲学和孔孟的政治哲学,是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国思想政治的两大支撑性力量,共同支撑起中国的大地与天空。
⑥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一直没有想清楚。
⑦抑或是这片缓缓流淌的河流,哺育了老子智者的哲学?
⑧有文化学者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个文化带,分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北部文化带、以中国为代表的中部文化带、以印度为代表的南部文化带。北部擅长制造,中部擅长情感,南部擅长精神。这和纬度有关,日本与德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因此日本制造的精密度堪与德国媲美;美国与中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擅长情感表达,但不同的是美国是纵情文化,中国是抒情文化;而南部地区以印度为代表,由于农业资源丰富,古印度低头是稻米,抬头是香蕉,自古不愁温饱,文化擅长在精神方面,从而神学发达。是不是黄河的凶险和长江的奔腾,打乱了人类的沉思与冥想,因此才没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而羽状分布的淮河,给人类提供了仰望星空和宇宙对话的冲动,也提供了内心的宁静,因此才产生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老子的宇宙本体论?
⑨在上古,淮河是一条安静迟缓的大水,两岸水草丰美,人民安居乐业。只是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之后,它才变得狰狞起来。在黄河夺淮的七百年间,黄河将大约七百亿吨泥沙带入淮河流域,使得鲁南的沂、沭、泗水不能入淮,无数支流与湖泊淤积废弃,淮河原有的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最多最频繁而且规模最大者,大都是在淮河流域,这和淮河的十年九涝、灾害频发、民无恒业、民风剽悍,有着很内在的关联。
⑩在中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特殊的南北界限特征的河流不是长江,不是黄河,而是淮河。淮河不仅是中国大陆东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一条自然地理的突变线和临界线:线南为亚热带,线北为暖温带;是高粱种植的南界,竹子生长的北界;是1月的冰界,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而极端的表现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到农业形态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农作物类型和由此产生的文明形态,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和理念,影响到区域人格和区域情感。淮北人热情粗粝,说话高喉咙大嗓门,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酒倒头睡,过它一天算一天!三十多年前,我到皖北农村去,发现差不多的人家,陈设都十分简单。他们的家里,既无柜子也无箱子,有的甚至也没有床,冬棉夏单,所有的衣服,都挂在一根绳子上。也不是没床,而是没有正式的床,往往是绳编的“软床子”,一只手拎上就走了。淮河年年发大水,老百姓年年跑“水反”,大水一过荡然无存,置办家业干什么?还不如吃干喝净,混个“肚饱腰圆”!所以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上古的淮水和涡水,无法想象它们的安静和迟缓。而老子那时,就常常在这样的水岸边徘徊,河水流向远方,天格外高,格外蓝。(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作者小时候常去涡河边洗衣裳,不仅反映了涡河的环境优美怡人,也表达了作者对涡河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文章写到作者1987年独自一人浪游涡水边,浪游之意是探寻老庄生命哲学的缘由,但最终没有找到满意的解释。
C.文章谈到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旨在强调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D.文章回忆三十多年前看到皖北农村的情景,通过当地人家的家庭摆设和生活方式,展现出淮北人简朴爽朗的性格。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说“我们最先到达涡阳”,确立了全文的写作对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涡水,使内容显得更真实、更亲切。
B.文章说老庄等哲学家产生于淮河流域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其中原因的探究,也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章语言平而有味,淡而不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反省,体现出作者严谨而深刻的思维。
D.文章结尾处写老子常在涡水岸边徘徊,与作者常在涡水边徘徊遥相呼应,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想做像老子一样的思想家的决心。
8.本文第④段使用多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淮河及其支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岁余,迁右补阙。
会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员外郎。十一月,定京官考,不避权幸,皆行升黜。状入,留中不下,议者以宰辅旷官,自宜上疏论列,而渤越职钓名,非尽事君之道。乃出为虔州刺史。未满岁,迁江州刺史。张平叔判度支,奏征天下久远逋悬,渤上疏曰:“度支所收贞元二年流户赋钱四千四百一十贯,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余。若徇度支所敛,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悬。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诏,下不忍民穷,无所逃死,请放归田里。”
入为职方郎中,迁谏议大夫。敬宗冲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阁,帝久不出,群臣候立紫宸门外,有省年衰病者,几将顿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谏官不能回人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请出阁待罪。”会唤仗,乃止。
宝历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鄠县令崔发闻门外喧斗,县吏言五坊使下殴击百姓。发怒,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时已曛黑,不问色目。良久与语,乃知是一内官。天子闻之怒,收发系御史台,御楼之日,放系囚,发亦在鸡竿下。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释,发独不免。渤疏论之曰:“县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是朝廷驯致使然,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闻之,慢倍之心萌矣。”
后因谏,上以渤党发,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大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注]之流,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选自《旧唐书·李渤传》,有删改)
注 阘茸: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B.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C.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D.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著作郎,官名,主管编修国史。
B.疏,一种文体,指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C.留中,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不交相关部门处理。
D.鸡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后用为赦罪之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作为考功员外郎,李渤并不回避被皇帝宠信的京官,都根据他们的政绩优劣或升或降,却受到越俎代庖、沽名钓誉的非议,最终被贬出京城。
B.李渤体察民情,维护君王。度支使张平叔不顾百姓疾苦,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李渤如实汇报江州的旱情,并明确指出,一旦征收,必定引来天下人对皇帝的非议。
C.李渤忠于职守,勇于担责。敬宗“坐朝常晚”,李渤进言劝谏,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
D.李渤仗义执言,坦陈时弊。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招致众人殴打,李渤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为崔发鸣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横暴”,必将后患无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对李渤有哪些评价?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早梅①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②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②坐:徒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句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B.颔联刻画早梅外在之形,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写了早梅傲视风霜的风格。
C.颈联由咏物而转入抒怀,作者看到早梅绽放,不禁想起远方的友人,想折梅赠之。
D.这首诗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融和为一。
16.诗歌后两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身份虽低却得到重用。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石钟山记》中,作者发现“窾坎镗鞳之声”的由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具有深厚、广博、诙谐的品质,有发达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人们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________。
他保持天真纯朴,终生不渝。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________的;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________,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但是他却________,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B.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C.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D.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吉光片羽 自相矛盾 信笔涂鸦 清风朗月
B.凤毛麟角 格格不入 即兴之作 光风霁月
C.吉光片羽 格格不入 即兴之作 清风朗月
D.凤毛麟角 自相矛盾 信笔涂鸦 光风霁月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即使被贬,困难也没吓倒他,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B.即使他被贬,也没被困难吓倒,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C.即使他被贬,困难也没吓倒他,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D.他即使被贬,也没被困难吓倒,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强调欹侧、揖让、对比;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40个字)(5分)
近日,大校军官刘声东因思念过世不久的母亲,夜不成眠,写成了祭文《妈妈》。此文一出,很短时间就被网民转载上千万次。他为母子深情能得到如此多的共鸣倍感欣慰。有人认为五六十岁的人可能会重孝心,那些“80后”“90后”“00后”慢慢就不懂孝了。经过这次不经意的“民意测评”,发现跟帖点赞的不少是年轻人,这让人们对年轻一代的孩子充满信心。空间的距离、时间的相隔会让子女想起父母的次数少一些,但往往越是远离、久别,越是想念。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要怀疑,更不要从怀疑进入到冷漠,从而否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中国的概念非常简单:我的祖国,我自豪。他们从小在这个环境里长大,对国家有种天然的认同感。当然,等他们更成熟时,他们也会意识到要向世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那一整套文化符号,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
2023年,淘宝上好几家汉服店,销售额不声不响过了亿;600年的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头号IP,故宫IP带火了一批网红爆款;李子柒中国古风美食文化视频在海外“圈粉”无数;华为科技公司注册下一代商标时,操作系统叫鸿蒙,实验室叫玄武。还有昆仑、浩天、灵豸等商标,均出自《山海经》,这些字词读起来总让我们内心澎湃。你该怎样解释这种内心感受呢?只有一个解释,因为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
你认为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什么?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中国的文化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1.答案 A
解析 B项“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以推广的完备样板”错。由原文“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可知,“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完备样板。C项“标本兼治”错。由原文“这种绿色理念对于救正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可知,只是有“精神疗治作用”。D项“后者较前者对现代人克服主客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更富启示性”错。由原文“印度人强调在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的‘赞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一类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可知,二者并未进行比较。
2.答案 C
解析 “同步经历”错。由原文“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可知,人类对自身和外
在自然界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但东西方并不一定同步,无中生有。
3.答案 B
解析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出《齐桓晋文之事》,意为“(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比喻难以做到的事。意义与可持续发展不相关。
4.答案 ①都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②都把人与自然关系
上升到道德伦理、价值引导的高度。
5.答案 首先,从人类对自我和自然关系认识的高度,点明中国传统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富有启迪性;接着,在第二、三段,论述了中、印等东方智慧的人与自然一体的共性特征对现代文明主客对立的救正作用;最后,以美国新环境理论者的思想为例,揭示了人类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的古今贯穿性和中西相应性。
6.答案 C
解析 “旨在强调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错,应是强调文化特点与纬度地域的关联性。
7.答案 D
解析 D项虽然内容上前后呼应,但作者没有表达出想做思想家的决心,于文无据。
8.答案 (1)表达作者对老庄哲学与淮河特点相联系的疑惑,激发读者思考。(2)引出下文对文化哲学等深层内容的理性思考,起着衔接或深化思想的作用。
9.答案 (1)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叙述自己在涡河的经历,表达对老庄哲学的思考。(2)虚实结合:实写淮河流域,虚写老庄哲学的特征,反映老庄哲学形成的环境原因。(3)对比:将淮河在上古时期的特征和近代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反映其沧桑巨变。
10.答案 B
解析 “乞”的主语是“李渤”,而宾语是“降诏书”,所以应在“书”之后断开,排除A、C两项。“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的意思是“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语意完整连贯,应该在“平”之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 C
解析 “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错。“留中”指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12.答案 A
解析 B项曲解文意。度支使张平叔只是要求“征天下久远逋悬”,并未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C项“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错。原文是“渤出次白宰相”,即李渤对宰相说的话,是“请出阁待罪”而不是“请罪”。D项崔发是在大赦之日被群殴的,不是在抓捕“中人”的那天,且崔发遭到众人殴打,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的是御史台的官吏,而不是李渤。李渤为崔发鸣不平是在崔发被拘押后的事情。
13.答案 (1)均摊逃亡户赋税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财货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鱼),却不思虑最终无鱼可捕(的后果)。
(2)当时五十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手持棍棒殴打崔发,崔发的脸被打破、牙被打断。御史台的吏员用席子遮蔽崔发,这才使他免于一死。
14.答案 ①李渤忠贞爱国,节操高尚,不随波逐流。②卑贱低能之徒指责他沽名钓誉。③钦服李渤名誉与节操的人们因其在处境艰难时仍纠正时弊而敬重他。
参考译文
李渤,字浚之,是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李发的后人。九年,皇帝征召他做了著作郎。一年多后,升任右补阙。
恰逢泽潞节度使郗士美亡故。李渤当时充任吊祭使,路上停留在陕州西部。李渤上奏章说:“臣出使所到之处,普遍寻找利弊。访求积弊(的产生),源自平均摊派逃户的赋税。大概在十户人家之中,即使有一大半人逃跑,也要让(留下的)五家再均摊(跑掉五家的)赋税。这就像是往井里投石头(取水),不到井底不停止。均摊逃亡户赋税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财货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鱼),却不思虑最终无鱼可捕(的后果)。(臣)乞求陛下降下诏书,断绝分摊逃户赋税的弊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如果不从这点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谬的呀。”
穆宗即位后,征召李渤做了考功员外郎。十一月,主管京官考核,不回避有权的大臣和被宠幸的官吏,都根据他们政绩的优劣奏请升迁罢免。他的报告呈送上去后,留在宫中没有批复下发,议论的人认为,宰辅大臣旷废职守不能尽责,自应上疏评论是非,但李渤越职行事沽名钓誉,这不是恪尽侍奉君主职责的正道。于是李渤被调出朝廷,任虔州刺史。一年未满,又升任江州刺史。张平叔主管财政,上奏请求收敛天下拖欠时间太久的租税,李渤上疏说:“度支使收取贞元二年流亡户的赋钱四千四百一十贯,现臣所管辖之州共有二千一百九十七顷田,现在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顷。假若按照度支所要求的征收,臣担心天下人会指责陛下在大旱中要责收百姓三十六年前的欠租。臣任刺史,对上不能奉命,对下不忍心百姓困死,臣罪责难逃,请求(您)放臣回归田里。”
(李渤)又入朝任职方郎中,后升为谏议大夫。敬宗皇帝幼年即位,早朝时常常晚到。一天群臣入阁进见,皇帝好长时间不出来,群臣候立在紫宸门外,有老年体弱的几乎站不住要跌倒。李渤出列报告宰相说:“昨天上疏说了晚朝之事,今天坐朝却更晚了,这是谏官不能说服改变君主的意旨,这是李渤的罪过。李渤我请求出阁待罪。”正说着,那边皇帝唤仪仗出来了,李渤才作罢。
宝历元年,改年号大赦天下,在这之前,鄠县县令崔发听到衙门外喧闹打斗,衙吏说五坊使的手下在殴打百姓。崔发大怒,命令衙吏抓捕这些人,拉拽挟持到衙门后,时间已经很晚,看不清脸色眉目。过了许久与他交谈,才知道是一个宦官。天子听说这件事后十分生气,逮捕了崔发并囚系在御史台,大赦之日,释放在押囚犯,崔发也在鸡竿之下。当时五十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手持棍棒殴打崔发,崔发的脸被打破、牙被打断。御史台的吏员用席子遮蔽崔发,这才使他免于一死。这天在押的犯人都被释放了,唯独崔发没有被赦免。李渤上疏谈论这件事说:“县令不应该抓捕中人,中人不应该殴打御史台的囚犯,他们的罪是同样的。然而县令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前,中人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后。中人蛮横残暴,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朝廷纵容导致的结果,如果不及早端正刑罚,我担心四方边境的人和藩镇奏事听说这样的事情,那么怠慢背叛的心思就会萌发了。”
后来李渤因为进谏,皇帝认为他偏袒崔发,让他充任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大和五年,(李渤)以太子宾客的身份被征召到京城。一个多月后去世,当时年龄为五十九岁,(被)追赠礼部尚书。李渤孤傲忠贞,尽力而为,情操高尚而又不随波逐流,而那些卑贱小人势利之徒指责他沽名钓誉、过于直率。他因直言被排挤(出京城),最终也不停止进言,目的就是挽救时弊,重视名节的人因此而敬重他。
15.答案 B
解析 “颔联刻画早梅外在之形”错。“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意思是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了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内在品格。
16.答案 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作者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表现了作者对亲友的无限思念之情。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作者借梅花的凋零来抒发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17.答案 (1)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 (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
18.答案 C
解析 A项与原句意思相反。B项主语残缺,句意不对。D项变换了主语。
19.答案 B
解析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此处形容的是“品质”,应用“凤毛麟角”。自相矛盾:比喻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合。此处说的是“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和“人品”之间的关系,应用“格格不入”。即兴之作:根据当时的感受而写成的作品。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根据前文“一时”可知,此处应填“即兴之作”。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清风朗月: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此处说的是苏东坡,应用“光风霁月”。
20.答案 D
解析 句子的陈述对象要保持一致,排除A、C两项。此外,主语相同时,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主语不同时,关联词放在主语前面,排除B项。故选D。
21.答案 (示例)①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②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③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22.答案 祭文《妈妈》引起共鸣;年轻一代不无孝心;传统文化具有生命力。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型命题作文。首先要抓住材料关键词,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主要来自“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那一整套文化符号”,材料第二段主要讲到汉服店的火爆,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头号IP,一大批带有传统文化印记的产品成为网红产品,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然后分析题干要求,要求以“中国的文化符号”为题,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是什么,体现对材料的感悟和思考。所选符号必须正面,展示自信。所选符号在正文内容中要充分展示,既要表达符号的浅层意义,又要表现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人文内涵,充分体现文化自信。比如“书法体现方正品格”“园林建筑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等。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关联,体现思考,形成整体。
参考立意:①中国文化艺术之美;②传承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自信;③历史典籍中找寻沉淀的文化;④传统与现代并存,促进文化符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