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1919年5月《新申报》的“号外”,有“今日各校学生游街”“声明不认二十一款,撤回赴欧和会专使”等内容。这张“号外”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
A. 五四运动爆发
B. 国民党一大召开
C. 北伐战争开始
D. 东北改旗易帜
2.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
A. 列强意识到平等对待中国是大势所趋 B. 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C. 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 D. 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3.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成立后,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广州的《劳动者》等。这些刊物还刊登工人来稿,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揭露中外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诉说工人的要求,在工人中引起广泛的共鸣。这些刊物( )
A. 使工农群众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B. 有力地驳斥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C. 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条件 D. 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做了舆论宣传
4.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废除资本家私有制”。同时规定,在政治斗争中,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这表明,中共一大( )
A. 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 B.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C. 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D. 探索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5.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
A. 建立独立武装的紧迫性 B. 发展民族工业的重要性
C. 建立统一战线的复杂性 D. 进行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6.黄埔学生军参加了棉湖之战并取得胜利,廖仲恺在召集学生军全体官兵大会上讲到:“我们的革命军不过接受了四个月的训练而能取得此成绩,可与黄花岗烈士媲美”。这体现出黄埔军校( )
A. 为国民革命胜利奠基 B. 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C. 使国民革命潜伏危机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7.1927年6月,毛泽东提出“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武装保卫革命”的主张,随后他回湖南,作出了让农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上山”“进湖”,保存革命实力,以待时机的工作部署。这体现了毛泽东( )
A. 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 推动土地革命的不断发展 D. 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8.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造成众多中国军民伤亡,中国民众随即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 全民族团结抗日御侮局面初步形成
C. 抗日反帝斗争与发展经济并重 D.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响应
9.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刊《布尔塞维克》指出,“八一革命是适合于客观情形和暴动时机的”;它“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声,开启了布尔塞维克道路的新纪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 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 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D. 以创建工农红军为首要目标
10.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 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1.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次武装起义的斗争形势图。这次起义(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C. 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D. 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2.在“学习党史”活动中,某班同学搜集资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行专题研究,制作了如下展板,这一展板的主题应是( )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C. 人民军队的建军历程 D. 人民军队名称的沿革
13.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和粮食部联合发出“节省三升米捐助红军”的号召。群众积极响应,有粮的捐粮,无粮的捐钱:家住苏区本地的干部,留下“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佳话。这场节省运动( )
A. 是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B. 是红军在战略转移中的应急举措
C. 奠定了民族战争胜利的基础 D. 体现了群众投身土地革命的热情
14.1936年,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后,根据朱德的提议,举行了“五一”运动会。大会比赛项目除球赛、跳高、跳远外,还进行了跨越障碍、刺杀、投弹、骑兵表演等项目。这次运动会的召开( )
A. 锻炼了井冈山军民的应战能力 B. 适应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 旨在庆祝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 鼓舞了红军开赴敌后战场的士气
15.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表明了长征( )
A. 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 传播了中共革命的精神
C.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 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16.如表为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渠道的部分研究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渠道一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人在日本留学期间逐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知识分子主要通过译介日本期刊上有关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而在中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周恩来、蔡和森、陈延年等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留学欧洲时,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向国内志同道合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渠道二 十月革命的炮声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1921年1月瞿秋白赴苏俄学习,学习期间他不但读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直接接触到了列宁的思想,也是早期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派出了大批干部赴苏联学习,而且越往后,马克思主义通过这条传播途径所起的作用越大。1930年以后,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就被大量地翻译成中文,传播到国内来了。
——摘编自《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主要特点概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的变化做合理的解释。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一大”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及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深入剖析。“二大”认为:我们认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这里的“联合战线”就是要建立对等的“党外合作”,就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讨论问题、协同动作。而且“联合战线”不仅是同国民党的合作,还包括与其他进步的党派和团体的合作。但此时孙中山并不接受党外合作的主张。1922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之后再议国共合作,于是在中共中央范围内初步接受党内合作的主张。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了“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
——据吴敏娜《统一战线之源始略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决议产生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早期工作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碚之父”卢作孚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地说,“中国的这些乡建运动尽管一时轰轰烈烈,最终都遭遇不佳,日本人的入侵把它们全部清除干净”。但费正清并不知道,由卢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从二十年代一直延续,陶行知誉之为“(这)是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
卢作孚认为:政府机关是用以管理经济建设的,法律是用以保障经济建设的,教育是用以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科学研究是用以克服经济建设所遭遇的困难的;乡村经济事业如没有同样的速度进展,亦必引起城市原料的恐慌;乡村不断供给城市人口,如因乡村教育缺乏,那不惟于城市文明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不小,必将变成城市问题。
1927年,卢作孚任团练局局长,在北碚创办第一所高级小学、设立“民众教育处”,他提出“学生将来应侧重于职业方面之训练,将成绩通知各事业团体,以应各事业团体之需要。”他先后办有力夫学校、船夫学校、女子职业学校等民众学校十一所;建立北碚民众图书馆、民生公司图书馆;以民生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成立天府煤矿公司、三峡染织厂、大明纺织印染厂、合川水电厂;创办峡区农村银行,附设消费合作社(1930年峡区农村银行发展为北碚农村银行,消费合作社改组成为峡区民众消费合作社);设置气象台,建立农事试验场和苗圃,修建公共水利设施开通合川—北碚—重庆嘉陵江航线,修筑北川铁路;修建北温泉公园、北碚公园、缙云山黛湖公园和北碚街心花园……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的重要价值。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释:图1左右文字:“增加工农生产 发展社会经济”,图2文字:“打倒帝国主义!武装保卫苏维埃!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根据地货币设计蕴含的历史信息,并指出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5月”、“不认二十一款”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A项正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排除B项;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排除C项;东北易帜在1928年,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觉醒,使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力量的伟大,使得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故B项正确;A项中的“平等对待”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史实,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故C项排除;D项中“左右”的说法夸大了民众的作用,排除。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采取了出版刊物等方式,有组织的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其目的在于启发工人觉悟,准备建立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故C项正确;A项偷换概念,“工农群众”与题干材料“工人”理解有偏差,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做舆论宣传发生在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可见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C项正确。此时未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说法和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此时尚未探索出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知,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因此要调整策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D项正确。建立独立武装的紧迫性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提出,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民革命,没有强调要发展民族工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要联合开展国民革命,并未体现出建立统一战线的复杂性,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棉湖之战取得胜利体现出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失败,排除A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在黄埔军校建立之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革命取得的成绩和胜利,没有涉及国民革命潜伏的危机,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作出了让农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上山’‘进湖’,保存革命实力,以待时机的工作部署”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在国民大革命濒临失败的背景下,毛泽东认识到城市道路不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应该到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保存力量,体现了毛泽东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1928年提出,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B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题干材料时间“1928年”,这时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既要反对帝国主义,又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抗日反帝斗争与发展经济并重,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应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排除;D项说法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八一革命是适合于客观情形和暴动时机的”、“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声”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故选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B项;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主义错误,排除C项;为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此时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得出,不同时期中共的口号不一样,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的变化,说明中共在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C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B项应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排除B项;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瓦解,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平江、长沙、井冈山”等信息可知,这是秋收起义的路线图,起义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项正确;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A项;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排除B项;
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起义军,三湾改编,工农革命武装,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都是关于人民军队发展历程的史实,故C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和秋收起义,古田会议等,与国民革命运动直接关系不明显,故A项错误;古田会议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无关,故B项错误;古田会议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军队名称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号召群众捐助红军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根据“1934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A项正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始于1934年10月,排除B项;这场节省运动和民族战争的胜利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人民群众是捐助红军,而非投身土地革命,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一”运动会除常规的比赛项目外,还进行了跨越障碍、刺杀、投弹、骑兵表演等项目,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红军的作战能力,适应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地点是四川,井冈山在江西,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红军长征还未结束,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还未开辟敌后战场,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可知,长征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A正确。B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长征并未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故排除C;长征结束后新中国还远未建立,谈不上对世界局势产生影响,故排除D。
16.【答案】五四运动前后以由欧日(西方)传入为主。中日两国地缘相近,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丰硕;欧洲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大量中国留学生赴欧日学习。(任答一点)
20世纪20年代开始转为以由苏俄(联)传入为主。十月革命胜利,苏俄(联)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与巩固;共产国际所在地,是国际工人运动中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中苏两党关系密切,积极学习苏联经验。(任答一点)
17.【答案】(1)依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势力强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国共两党分别是独立政党;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影响。
(2)变化:从最高纲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从排斥党派合作到重视党派合作;从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中心工作从领导工人运动到进行国民大革命;会议地点从上海到广州。
意义:从“一大”到“三大”体现了党不断成熟。党对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策略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党的决议变化体现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党较好处理了党派关系,为以后的统战工作提供借鉴;从上海到广州,推动了工人运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18.【答案】关注整体设计,注重不同领域的相互配合,形成关于乡村建设的系统理论;强调由政府主导经济建设、法律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将培育产业作为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形成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提供财政和金融支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运输为先行;推动城乡互补发展;关注民生保障,将职业教育作为培育产业人才、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重视文化事业、社会公共事业和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
近代中国是东西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者及实验者充满理想与情怀,希望通过乡村改造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总体改造,他们立足国情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为农业大国实现代化提供启示,为今天规划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借鉴。
19.【答案】历史信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受共产国际影响:中国革命任务为反帝反封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革命特点:工农武装割据。
第6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