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松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复兴征程需要万众一心、凝心聚力,需要培根铸魂、固本培元,需要了解世界、理解他国,也需要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而这其中,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发挥好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无疑要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具备形成富有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问题的伟大思想概念的精神能力。一种只有物质基础的文明是脆弱的,物质与精神互为动力、高度发展的文明才有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而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强盛不只在于物质生产力远胜过同时期其他国家,更在于它的发展在历史上多次迸发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相融合的中华文化。《论语》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巨著,《道德经》等其他学派的思想著作也不断被西方学者关注、译介、研究。仁义礼智信、“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跨越千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历经风雨如晦的年代而依然屹立不倒。同理,西方的崛起也伴随着这种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伟大思想概念的过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重新发现了大写的“人”,以“人”的概念为主体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思想,并通过文化艺术创造使之大放异彩。如果说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精神上的启蒙与觉醒的话,那么随着历史的车轮行至21世纪,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变革和发展之后,我国已具备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表征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铸就伟大思想概念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概念,它包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而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说其他三个自信更侧重于回应“当代”问题的话,那么“文化自信”则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视为一个整体,是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建设、历史与当下等多维度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核心纽带。
如果只谈当代,“复兴”则无从谈起。“复兴”是一个辩证的历史性概念,对过去的东西进行“再造”是“复兴”的题中之义。“再造”是一种辨证的发展,它虽然要变革、要创新,但同时也要肯定过去是当代的基础,“再造”是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把中华文明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只有在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中,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把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对文化的自信产生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觉意识,说到底,文化自信是一种历史性的民族自信,这种历史自觉意识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重构民族自信、再造中华文明的关键环节。
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文艺的繁荣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目标是让中华文明现代化,成为能够担负起时代重任、引领时代方向的现代化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和物质发展并驾齐驱,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下展开,只有当中华民族拥有了独立的民族地位、具备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社会制度后,“再造文明”的理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如果说我们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在生产力方面积累了雄厚基础,精神文化上也有了质的飞跃的话,那么,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让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再次成为世界的领航员、风向标则是新的时代要求。
(摘编自金永兵《文化自信与文明再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凝聚国民力量、培根固本、与世界交流,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需求。
B.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相互促进、高度发展,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
C.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为重要。
D.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是把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的前提,它们以繁荣兴盛的中华文化为根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方向道路上具有探索引领作用,因此,需要把它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审视。
B.中国历史上多次迸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中华文化是儒道释融合的多元文化,可见中华文明古国在精神能力上的强盛。
C.无论是中华文明古国的强盛还是西方的崛起,都离不开伟大思想的创造和形成,可见开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D.如果当代中国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现了精神文化上质的飞跃,那么用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领航世界就有了实践的可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南山敦煌美术交流展”,既有《筑梦新时代》的“腾飞”画面,又有《疆域古城》的“飞天”场景,以美术力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B.某公司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时,将开拓新思想、新模式和新业态与恪守传统的行业原则写入了公司章程。
C.新时代文学以高度的时代敏感、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D.中央民族乐团从数千年的民族音乐历史中汲取养分、传承经典的同时,也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时代潮流之变,致力于用中国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阐释时代精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理想,而文化自信会让当代中国实现“再造文明”的民族复兴的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进文庙(节选)
郭沫若
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子贡三位在上海的文庙里吃着冷猪头肉的时候,有四位年轻的大班抬了一乘朱红漆的四轿,一直闯进庙来。
子路先看见了,便不由得怒发冲冠,把筷子一掼,便想上前去干涉。孔子急忙制止他道:由,你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呀!
子路只得把气忍住了。
回头孔子才叫子贡下殿去招待来宾。
朱红漆的四轿在圣殿前放下了,里面才走出一位脸如螃蟹、胡须满腮的西洋人来。
子贡上前把这西洋人迎上殿去,四位抬轿的也跟在后面。
于是宾主九人便在大殿之上分庭抗礼。
孔子先道了自己的姓名,问来客姓名,原来这胡子螃蟹脸就是马克思。
这马克思的名字,近来因为呼声大高,早就传到孔子耳朵里了。孔子素来是尊贤好学的人,你看他在生的时候向老子学过礼,向师襄学过琴,向苌弘学过乐;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不惟不肯得罪他,而且还要低首下心去领教些见识。要这样,也才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不象我们现代的人万事是闭门不纳,强不知以为知。孔子一听见来的是马克思,他便惊喜着叫出:
——啊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马克思先生,你来得真难得,真难得!你来到敝庙,有什么见教呢?
马克思说:我是特为领教而来。我们的主义已经传到你们中国,我希望在你们中国能够实现。但是近来有些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普遍着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便来直接领教你:究竟你的思想是怎么样?和我的主义怎样不同?而且不同到怎样的地步?
孔子听了马克思的话,连连点头表示赞意,接着又回答道:我的思想是没有什么统系的,因为我在生的时候还没有科学,我是不懂逻辑的人。假如先把我的思想拉杂地说起来,我自己找不出一个头绪,恐怕也要把你的厚意辜负了。所以我想,不如请你先说你的主义,等我再来比对我的意见罢。
——好的,好的,在谈我的主义之先,不得不先说明我的思想的出发点。我们既生存在这个世界,应当探求的便是我们的生存要怎样才能够得到最高的幸福,我们的世界要怎样能够适合于我们的生存。我要请问你:假使这个出发点我们早就不同,那么我们根本上走的是两条路,我们的谈话也就没有再往下继续的必要了。
马克思刚把话说完,子路不等孔子开口便先抢着说道:是呀,我夫子最注重民生,所以说“地之大德曰生”。
——是的,孔子又才接着说下去:我们的出发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不过你要想目前世界适合于我们的生存,要怎样的世界才能使我们的生存得到最高的幸福呢?你定然有这样个理想的世界,你的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你问我的理想的世界吗?好啊,你真问得好啊!正如你所问的一样。我是有一个至高至远的理想的世界,我怕是一个顶理想的理想家呢。我的理想的世界,是我们生存在这里面,人要能和一人一样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人人都各能尽力做事而不望报酬,人人都各得生活的保障而无饥寒的忧虑,这就是我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这样的社会假如实现了的时候,那岂不是在地上建筑了一座天国吗?
——啊哈,是的呀!这回连庄重的孔子也不禁拍起手来叫绝了。——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不谋而合。请让我背一段我的旧文章给你听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这不是和你的理想完全一致吗?
孔子拉长声音背诵了他这段得意的文章来,他背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尤为摇头摆脑,呈出了一种自己催眠的状态。但马克思却很镇静,他好象没有把孔子这段话看得怎么重要,孔子在他的眼中,这时候,顶多只是一个“空想的社会主义者”罢?所以他又好象站在讲坛上演说,说起他的道理来。
——不过呢,马克思在这个折转联接词上用力地说: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我们先从历史上证明社会的产业有逐渐增殖之可能,其次是逐渐增殖的财产逐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于是使社会生出贫乏病来,社会上的争斗便永无宁日……
——啊,是的,是的。孔子的自己陶醉还未十分清醒,他只是连连点头称是。——我从前也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话还没有十分落脚,马克思早反对起来:不对,不对!你和我的见解终竟是两样,我是患寡且患不均,患贫且患不安的。你要晓得,寡了便均不起来,贫了便是不安的根本……
——是的,是的!孔子也依然在点头称是。我也说过“庶矣富之富矣教之”“足食足兵民化之矣”的为政方略,尊重物质本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管子也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所以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大家连饭也还不够吃的时候,总不应该容许少数人吃海参鱼翅。
——啊,是的!马克思到此才感叹起来: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一致,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
——哎!孔子到此却突然长叹一声,他这一声长叹真个长,长得足足把二千多年闷在心里的哑气一齐都发泄出了。——哎!孔子长叹了一声,又继续说道:他们哪里能够实现你的思想,连我在这儿都已经吃了二千多年的冷猪头肉了!
——什么?你的意思是中国人不能实现你的思想吗?
——还讲得到实现!只要能够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会反对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会反对你了。
…………
师徒四人立在殿上。看马克思的大轿已经抬出西辕门了,又回到席上,把刚才吃着的冷猪头肉从新咀嚼。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分庭抗礼”寄寓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孔子儒学关系的独特看法。
B.“脸如螃蟹,胡须满腮”形象地写出了马克思的外貌特征,作者用大量心理和语言描写来塑造马克思。
C.“怒发冲冠,把筷子一掼,便想上前去干涉”“不等孔子开口便先抢着说”都写出了子路鲜明的性格。
D.本文构思巧妙,主要采用孔子和马克思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有利于表现两个人物的思想主张。
7.关于文中孔子和马克思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克思认为自己和孔子谈话继续下去的前提是他们的“思想的出发点”必须一致。
B.二人的思想都强调物质基础的重要性,但“不患寡”“不患贫”是二人的分歧所在。
C.孔子认为马克思关于“共产社会”的阐述与自己“大同世界”的内涵完全一致。
D.对话中马克思与孔子最大的区别是,马克思重在说“异”,而孔子所求在“同”。
8.文中三次提到吃“冷猪头肉”,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9.这篇文章有“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特点,其中“因由”指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点染”指创作者的自由发挥。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并举例说明。(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死为辱。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节选自《墨子·法仪》)
材料二: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
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司寇A行刑B君为之C不举D乐E闻死刑之F报G君为H流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所指相同。
B.恶,指厌恶、憎恶,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羞恶之心”的“恶”意思相同。
C.福,是赐福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福”意思不同。
D.宾事,指恭敬地侍奉,其中“事”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主张做事要有做事的准则,无论是将相为官,还是百工做事,都必须要遵循法则,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治国更要有法可依。
B.墨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莫若法天”的主张,认为应以“天”作为效法的标准和法则,人们行动做事都必须遵循天意,进退有度。
C.儒家和墨家称赞先王博爱天下,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父母般尽心,但在韩非子看来,即使君民关系情深似家人,也难以保证不发生动乱。
D.韩非子认为君主同情受刑者,为他们流泪,这是君主心有仁爱的表现,但是君主不能因为同情而废弃刑法,不能依赖仁爱治国理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失其国家,身死为辱于天下。
(2)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也。
14.墨子主张“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明朝诗人。任知县不久被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首联开篇以惊人的笔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一个“空”让诸葛亮的落寞与无奈跃然纸上;对句一个“已”字则写尽了曹操的得意与骄狂。
C.颈联出句描写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展现曹军的雄姿,将赤壁大战的情景写的有声有色,用笔锋利。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由苏轼《前赤壁赋》化出,写作者联想到苏轼泛舟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
16.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无论君主还是百姓,人人都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明月映照江边原野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成写了一篇讨论“君子”和“小人”区别的作文,老师建议他引用《论语》中评价“君子”和“小人”的句子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焦裕禄是一位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好干部。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风沙最大时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时带头蹬洪水、看流势,他以脚为尺,在470多天丈量了兰考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寻找解决重重困难的金钥匙。焦裕禄遇难事“干”字当先,成了人民群众的领头人,他身先士卒、 ① ,留下了让兰考人民长久记忆的不朽业绩,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党员干部做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心中有民,倾注真情,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始终牢记 ②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刻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 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上有哪些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新的定义中,疼痛是指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该定义显示,疼痛具有生理基础,即人体受到实际伤害,如我们被锐器割破手指后, ① 。同时,该定义也告诉我们,疼痛的感受和身体受到的伤害 ② 。尽管伤害通常会导致疼痛,但这不是“必然的”。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地抠破手指,却不觉得痛。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疼痛与和情绪相关的大脑过程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或重叠。事实上,我们可以将疼痛理解为一种特殊的需要身体感觉到“自身存在”的情绪。疼痛的主要功能是提醒机体其完整性受到威胁,以便关注疼痛的来源并避免疼痛。因此,与其他情绪一样,疼痛也具有一种适应性价值,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
近年来,“正念”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正在应用于疗愈疼痛的临床中。正念是指意识专注在当下状态,不带有过多的情绪反应或判断。研究表明,正念可以让人更加专注, ③ 。正念即使水平不高,我们也不必沮丧,因为正念水平可以通过训练逐渐增强。
20.下列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引号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遇难事“干”字当先
B.但这不是“必然的”
C.一种特殊的需要身体感觉到“自身存在”的情绪
D.“正念”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疼痛的主要功能是提醒机体其完整性受到威胁,以便关注疼痛的来源并避免疼病”。因此痒病的存在也有它的价值。对于青年来说,成长也是一种充满疼痛的旅程,但有些疼痛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2.A 3.C
4.①文段先提出观点“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②然后从古代中国物质和精神的丰富进行论说,③再推及西方的崛起也是生产力和思想同时发展的特点,④最后论及当代中国的发展,伟大的思想概念也是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①要有对文化事业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的自觉意识,这样才
能发挥好文化在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②要建立好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让中华文化与物质基础互为动力,从而让文化生命力持续强大;③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并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
6.B(错在“作者还用大量心理和语言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没有用大量心理描写)
7.B(对“不患寡”“不患贫”二人的确有分歧,但最终也找到了一致的地方)
8.①第一次写孔子在文庙里“吃冷猪头肉”,与马克思由四位中国大班抬着朱红漆四轿闯进文庙的出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冷一热,孔子的思想受到冷遇和马克思主义得到热捧之间形成对比。
②第二次写孔子感叹“连我在这儿都已经吃了二千多年的冷猪头肉了”,意在表明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不能很好地得到实施。
③第三次写孔子“又回到席上,把刚才吃着的冷猪头肉从新咀嚼”,与开头呼应,形成首尾圆合的结构特点,也预示着孔子的思想在中国继续受到冷遇。(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取一点因由”指从相关文献记载中选取真实的人物,例如文中孔子、马克思、子路、子贡都是文献中有记载的真实人物;并且人物的性格也与文献中的记载相同,如孔子的好学谦逊、子路的鲁莽草率;人物的个别语言在文献中有记载,如“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
②“随意点染”指作者利用历史材料加以丰富的想象而重新构成事件的发展,例如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思想的两个人放在文庙来一场对话,把西方圣哲和东方古圣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使之相碰撞、相交锋,将两位圣哲学说的异同展现出来,同时写出在对人类生活本真状态的追求及对理想社会的建构等方面,两种思想不无融通之处,从而得出了孔子的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沟通并进行对话交流的结论,为今天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答对一点得3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EG
11.C
12.C
13.(1)他们残害的人很多,所以天降祸给他们,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躯体死了还要被天下人羞辱。(“贼”,作动词,残害;“祸”,作动词,降祸;“身”,躯体;“为辱于天下”,被动句。各1分)
(2)如果想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处于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马匹一样,这是不明智造成的祸害。(“治”,治理;“急世”,剧变的时代;“御”,驾驭;“知”,通“智”,明智。各1分)
(3)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
14.①文章主张以天为法,认为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这体现出“兼爱”的思想:②文章写古代圣王爱人得福和暴君伤人得祸,指出了“兼爱”的重要性。
15.B
16.“不堪回首”句直抒胸臆:伤感于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以及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的苏轼和客子,早已随历史而逝(“而今安在哉”)。(2)“荒矶鸥鸟满烟芜”句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写出了现实的荒凉,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抚今追昔、仕途失意的感慨与对人生短暂渺小、宇宙苍凉的感叹。
17.(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答案】18.①以身作则
②全心全意
③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齐心协力)
19.①句式整散结合,前两句“……时带头……”,结构一致,有整饬之美;后两句句式自由,前后相互结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焦裕禄治理兰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②使用比喻的修辞,“金钥匙”写出焦裕禄走遍兰考寻找解决办法的决心和行动,增强了画面感。
③使用数字,“470多大”“1000余平方公里”记录了焦裕禄的工作状态和成果,突出了他不懈工作的精神,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答案】20.D
21.①通常会感到疼痛
②并非完全一一对应
③从而降低疼痛感
22.即使正念水平不高,我们也不必沮丧,因为正念水平可以通过训练逐渐提高(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