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15分)
村野的火星
王愿坚
彭绍明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多时了。他真想再睡一会儿,哪怕打一个盹儿也好。这像头发一样披散着的、长长的榕树根,把人严严地罩住,又挡风又保密;这厚厚的树叶子又软又暖和……可是不行,时间实在不早了。
他仰起头望望外面。林子里漆黑漆黑的,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树梢头鸟巢里的鸟儿,大概为了挤紧些取暖,咕咕地叫两声,把几根枯枝抖落下来。风,轻轻地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最后在林边上抓住了几片枯黄的草叶,像吹口哨似的,发出单调而又尖厉的响声。这声音使树林显得十分凄冷,使人更加心烦。
他吃力地坐起身,把盖在身上的枯草、落叶轻轻地拨了拨,把那件单军衣穿好。他顺手掏了掏口袋,从里面抓出了半截生红薯,啃了两口,又半躺在地上,习惯地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了听,然后从怀里掏出驳壳枪,扳开机头,用拇指把枪栓一顶,“唰”地推上了一颗红子。他关上保险,一手持枪,一手扶地,悄悄地爬出了树林。
林子外面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月亮,像被谁刮了一勺,剩下个细细的牙儿贴在天上,沉静地盯着地面。天似乎更高了,星星稀稀朗朗的;三星正挂在前面不远处那棵大樟树的梢头。
他倚棵小树坐下,摸索着把伤口又扎了扎,把剩下的一点红薯塞进口里。他四下里望望,田野里是那么空旷、寂静,只有淡淡的月光把他干瘦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面上。
彭绍明开始这夜游的生活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他是红三军团五师一个连队的通信员。长征的部队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以后,正兼程向湘水前进。就在离湘水不远处,部队接受了阻击尾追的敌人的任务。任务是艰巨的:为了整个长征部队能安全渡过湘水,阻击部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挡住。
战斗异常激烈,敌人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整连整营的白军集团冲锋。战士们拼死地坚持着,熬过了艰苦的一天。傍晚,阵地终于被敌人突破了,连队接到了立即撤出战斗的命令。可就在小彭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一阵昏黑,他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朦胧中闻到一股刺鼻的血腥气味;睁眼一看,他正躺在一个人的怀里。这是连队指导员,早在中午就负了重伤,连队撤离时,他正昏迷。醒来后,他忍着伤痛在阵地上爬了一圈,在收拾烈士遗物时,发现了彭绍明。他看到彭绍明身体还有些温乎,便拖着他来到了这里隐蔽起来,而他自己因为胸部伤势太重又加上这一阵劳累,已是奄奄一息了。看见彭绍明醒来了,指导员强打起精神,把自己的驳壳枪和两条子弹递给了他。
“好,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把彭绍明的共青团团证和自己的党证放在彭绍明手里,用力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小彭,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个少共团员,是革命的……就……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民……流!”说完,他手一松,闭上了眼睛。
彭绍明带上战友的遗物和要求,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他原希望能赶上自己的部队,但当他走到江边上时,只见江岸上一片火把通明,敌人已经修好了被红军炸毁的浮桥,大队的国民党军队正急急忙忙地拥过江去。他要想赶过这密密层层的追兵,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
他躲在一丛小树后面,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和成群的敌兵,呆呆地坐着,思索着,直到天快亮了,才拿定了主意:往回走,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
为了安全地通过白区,他不得不昼伏夜行:白天,他找个僻静的山坳、树丛躲藏起来,睡上一会儿:夜里,当路断人稀的时候他拄根竹杖,一瘸一拐地赶路。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
这些,对于一个负了伤的、十七岁的娃娃说来,是够困难的了,但都还能够忍受。最使他难耐的,还是这可怕的孤独。他是在红色政权下面长大的。过去,在童子团里,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念书、劳动。参加了红军,又是在一个和乐的大家庭里学习和战斗。而现在,却是一个人,披星戴月,踯躅在这荒凉的郊野里。直到这时,他才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离开了集体,是多么痛苦。这种对孤独的恐惧,对回到集体的热望,也成了他激励自己的力量。
“走,快点走,多走一步就早一点赶到苏区,早一点见到自己的亲人!”可是,他前面的路是越来越困难了:人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步子越跨越小,开始每夜还可以走四五十里路,以后自己也觉得出,走的路一天天在缩短;而现在,由于伤口恶化,竟然连站也站不住,看来只得爬行了。
他把竹杖扔开,咬紧了牙,两手使劲按住了那凉冰冰的地面。田埂一条条在他的肚皮下面退去,那座墨黑的小树林离他渐渐远了。
月亮早已看不见了,三星越过了中天,斜挂在西边,北斗星那杓柄也歪到了地平线的下面。深秋的深夜,像寒冬一样凉;收割后的稻根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层霜花,风,也更急、更刺人。彭绍明觉得自己仿佛不是在旱地上赶路,倒像全身浸在冰冷的水里游泳。他几乎全身都贴在地面上,霜花沾满了袖口、裤腿和前胸,后背流着汗水,差不多全身都湿透了。每一阵冷风吹来,他都要把颈子一缩,打一个寒战。
爬行越来越困难。双手早在前半夜就擦破了,流出了一缕缕鲜血,使他不得不改用双肘支撑着往前挪动;而现在肘部的衣服也已经磨破了。伤口像无数针尖在扎,一阵阵刺心地疼。肚子早已响过多次,大概那点红薯根头早已消化完了。他紧赶了几步,来到一条高高的田埂下面,背着风躺下来。
“嘿,要是有一口热汤喝……”他倚着田埂,望着眼前这片收割后的稻田。以前,他是多么热爱这晚秋深夜的田野啊!四次反“围剿”的时节,部队都是在这样的夜里行军的。只要前面喊一声:“原地休息!”他就会以谁也赶不上的动作,很快把包袱解下来扔在这样开旷的稻田里,一溜烟似的向村子跑去。常常是他第一个跑进村子,轻轻地敲着一家的门:“老乡,开门,我们是红军!”于是一笼通红的火焰就在灶膛里烧起来了。然后他又是第一个提着一桶滚开的水来到路边。连长、指导员…一个接一个把茶缸子伸过来。他舀上一茶缸开水,把冰冷的手在滚烫的茶缸上暖一暖,从蒲包里抓出一小撮饭粒搁进水里,然后倚着包袱舒舒坦坦地躺下,看着天上的星星,喝着热茶,说着,笑着;要是情况允许,连长再揪着耳朵“动员”一下,他那尖尖的嗓子还会来上一段“兴国山歌”。那是多么惬意啊!……想着,想着,他觉得自己眼睛发涩,眼前朦朦胧胧的,仿佛已经回到那个生活中去了。
1957年11月7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彭绍明在深秋时节只穿了单军衣,饿了只能啃两口生红薯,身上又受了伤,但他为了回到苏区,仍然坚持行军。
B.指导员身负重伤,仍然竭力救助彭绍明,在临终前嘱托彭绍明要坚持革命,指导员的遗志是彭绍明前进的重要动力。
C.彭绍明原本希望追上长征队伍,但是他看到白军已渡过湘江,即将追上红军,他感到绝望,不得已掉头向东。
D.彭绍明为了安全到达苏区,只能昼伏夜行,起初还能走路,后来伤势严重,不得不爬行,这表明他的行军越来越困难。
2.文章塑造了彭绍明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多处描绘了自然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驾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踢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图囿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贲斯与子由诛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折列传》、有到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
称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崩”是指天子的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又如:崩驾,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己。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2)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小题。(6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②。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②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③觳纹(hú):比喻水波细。
8.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醒复醉”点明词人深夜纵饮而归之状,“仿佛”则写出其醉眼朦胧、恣意洒脱的情态。
B.以正衬手法点出夜静人寂之时,词人“倚杖听江”的孤寂及历经宦海沉浮的浩茫心绪。
C.“长恨此身非我有”与上片叙事呼应,以哲思之语道出词人跋涉奔波、思虑百端的矛盾。
D.词人以一个“平”字,道出其醉心于自然的快慰,也体现其宁静安谧的人生追求。
9.有人认为本词既流露出苏轼的豁达与洒脱,也体现其内在的寂寞与孤独。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白居易)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杜甫)
(4)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曹操)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劝学》荀子)
(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苏轼)
三、语言文字应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新闻舆论吸引公众、动员公众,“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是通过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来实现的,优秀的作品产生源源不断的影响、受到欢迎,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就能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全党全国人民朝着党中央确立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内容永远是根本,拥有内容优势才能最终赢得影响力优势。坚持内容为王的_______,就是聚焦思想精深、素材精当、报道精湛、制作精良的目标,_______地求精求新、彰显个性,主流媒体要赢得影响力竞争,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叙述的事实真实过硬、塑造的形象生动鲜活、蕴含的道理严谨精辟、传递的感情真李温暖。新闻精品久久为功、不断刷屏,媒体( ),为此,要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以泥土气息提升思想力量。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发现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群众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发掘和梳理好材料中蕴含的隽永精神和深刻道理。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讲好故事,以_______的内容启人入“道”,以_______的方式让人悟“道”。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产生的影响、受到欢迎,使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就能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全党全国人民朝着党中央确立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B.优秀的作品产生源源不断的影响、受到欢迎,使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才能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全党全国人民朝着党中央确立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C.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影响、受到欢迎,使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才能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使全党全国人民朝着党中央确立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D.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影响、受到欢迎,使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就能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使全党全国人民朝着党中央确立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就会拥有用户黏性,获得大众认同,得到追随,成为公众亲近信赖的良师益友。
B.就会获得大众认同,得到追随,拥有用户黏性,成为公众亲近信赖的良师益友。
C.就会成为公众亲近信赖的良师益友,拥有用户黏性,获得大众认同,得到追随。
D.就会成为公众亲近信赖的良师益友,获得大众认同,得到追随,拥有用户黏性。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终南捷径 孜孜不倦 心驰神往 耳提面命
B.不二法门 孜孜不倦 引人入胜 循循善诱
C.终南捷径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耳提面命
D.不二法门 宵衣旰食 心驰神往 循循善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小题。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14.“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这几句话描写了暴雨中的槐树,请赏析其修辞特色。(3分)
15.文中的三处重叠形式“久久”“轻轻”“痛痛快快利利索索”,说说它们和“久”“轻”“痛快利索”相比,语义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16.下列选项中和文末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别里科夫说:“一个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C.“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四、作文(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材料2:
有这样一则寓言: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沟壑前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
2.①革命意志坚定。彭绍明在战争中负伤,脱离了红军队伍,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心向革命,表明了他的革命意志坚定。(3分)
②艰苦奋斗,不惧艰险。彭绍明昼伏夜行,喝生水,吃生红薯,腿不能走路,就爬着走,毅然决然地向着苏区前进,反映了他艰苦奋斗、不惧艰险的品质。(3分)
3.①标明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文中对寒风、霜花等景物描绘,表明故事发生在深秋时节:文中对星星月亮前后变化的描绘,表明时间的推移,反映彭绍明爬行时间之久:对树林和稻田的先后描写,表明彭绍明爬行距离之远。(2分)
②衬托了彭绍明光辉的革命战士形象。文中写鸟儿紧挨着取暖,寒风呼啸,稻根挂着霜花,这些景物写出了当时气温之寒冷,这样艰难的环境,反衬了彭绍明光辉的形象。(2分)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对稻田的描绘,引出了彭绍明对往事的回忆,使得文章情节更加充实,更能突出小说主题。(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但是他看到白军已渡过湘江,即将追上红军,他感到绝望,不得已掉头向东”错误。彭绍明只看到白军渡过湘江,他不可能超过国民党军队而回到长征队伍里,最后决定向东回到区。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革命意志坚定。“可就在小彭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一阵昏黑,他失去了知觉”,彭绍明在战争中负伤,脱离了红军队伍,“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渴了喝口生水,饿了捡红薯啃啃,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心向革命,表明了他的革命意志坚定。
艰苦奋斗,不惧艰险。“他不得不昼伏夜行:白天,他找个僻静的山坳、树丛躲藏起来,睡上一会儿:夜里,当路断人稀的时候他拄根竹杖,一瘸一拐地赶路。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彭绍明昼伏夜行,一瘸一拐地赶路,喝生水,吃生红薯:“由于伤口恶化,竟然连站也站不住,看来只得爬行了”“爬行越来越困难。双手早在前半夜就擦破了,流出了一缕缕鲜血,使他不得不改用双肘支撑着往前挪动”,由于伤口恶化,腿不能走路,就爬着走,双手擦破了流出鲜血,就改用双肘支撑着往前挪动。毅然决然地向着苏区前进,反映了他艰苦奋斗、不惧艰险的品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标明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深秋的深夜,像寒冬一样凉;收割后的稻根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层霜花,风,也更急、更刺人。”文中对寒风、霜花等景物描绘,表明故事发生在深秋时节:“月亮早已看不见了,三星越过了中天,斜挂在西边,北斗星那杓柄也歪到了地平线的下面。”文中对星星月亮前后变化的描绘,表明时间的推移,反映彭绍明爬行时间之久:“田埂一条条在他的肚皮下面退去,那座墨黑的小树林离他渐渐远了”“收割后的稻根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层霜花”,对树林和稻田的先后描写,表明彭绍明爬行距离之远。
衬托了彭绍明光辉的革命战士形象。“只有树梢头鸟巢里的鸟儿,大概为了挤紧些取暖,咕咕地叫两声,把几根枯枝抖落下来”,鸟儿紧挨着取暖;“风,轻轻地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最后在林边上抓住了几片枯黄的草叶,像吹口哨似的,发出单调而又尖厉的响声。这声音使树林显得十分凄冷,使人更加心烦”,风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树林显得十分凄冷:“深秋的深夜,像寒冬一样凉:收割后的稻根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层霜花,风,也更急、更刺人”,收割后的稻根挂着霜花:这些景物写出了当时气温之寒冷,这样艰难的环境,反衬了彭绍明光辉的形象。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嘿,要是有一口热汤喝……’他倚着田埂,望着眼前这片收割后的稻田。以前,他是多么热爱这晚秋深夜的田野啊!四次反‘围剿’的时节,部队都是在这样的夜里行军的。……”彭绍明望着眼前这片收割后的稻田,想起了以前的事情。对稻田的描绘,引出了彭绍明对往事的回忆,使得文章情节更加充实,更能突出小说主题。
4.C 6.B 5.D 7.(1)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
(2)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
“知者”是“有”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
“胡亥”是“所”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
“太子”是“定”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又如:……薨”错误,“薨”不能指帝王之死。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错误。原文“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意思是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为寿”在此文里,只是“敬酒庆贺”之意,不指“庆生”。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闾巷”,街巷:“驽下”,才能低下:“擢”,提拔。(一个点各1分)
(2)“过”,超过:“以”,因:“宜”,应该。(一个点各1分)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行巡游。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余的儿子都没有随行。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威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胡亥即位,让赵高做了郎中令。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说法。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8.B 9.①寂寞孤独方面。上片以动衬静,通过描写家僮如雷鼻息和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映射词人宦海沉浮后的浩茫心事和孤寂心情;下片通过词人直抒胸臆的喟叹,表达身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感伤。(1.5分)
②豁达洒脱方面。家童熟睡,敲门不应。词人索性倚杖听江,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下片中,词人化用典故,豁然有悟。顾盼眼前江景,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欲趁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任意东西,将有限生命融入无限自然之中。(1.5分)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以正衬手法点出夜静人寂之时”错误。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反衬环境的静,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寂寞孤独方面。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身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感伤。
豁达洒脱方面。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词人索性倚杖听江,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觳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10.
(1)犹抱琵琶半遮面 (2)一尊还酹江月 (3)艰难苦恨繁霜鬓
(4)青青子衿 (5)则知名而行无过矣 (6)徘徊于斗牛之间
(错字漏字均不给分)
11.C 12.A 13.B
【解析】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主语应该为“优秀作品”;搭配不当,“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影响、受到欢迎,使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之间是条件的关系,关联词“就”应该改为“才”。B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主语应该为“优秀作品”。
D项,搭配不当,“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影响、受到欢迎,使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新闻舆论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之间是条件的关系,关联词“就”应该改为“才”。
故选C。
1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新闻精品久久为功、不断刷屏”“要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以泥土气息提升思想力量”等分析,应该是先有“用户黏性”,然后才能“获得大众认同,得到追随”,最后成为“公众的良师益友”。
B项,“拥有用户黏性”应该放在最前面。
C项、D项,“就会成为公众亲近信赖的良师益友”应该是取得最好的效果,应该放在后面。
故选A。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不二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别无选择的方法。终南捷径:比喻最近便的升官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结合“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内容永远是根本,拥有内容优势才能最终赢得影响力优势”分析,“坚持内容为王”是最好的方法,选用“不二法门”。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通常指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结合“求精求新、彰显个性”分析,形容追求的不知疲倦,选用“孜孜不倦”。
引人入胜:意思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形容非常向往。修饰“内容”,选用“引人入胜”。
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耳提面命: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后用以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修饰“方式”,主语应该为“新闻舆论”,选用“循循善诱”。
故选B。
14.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比拟。“翻滚”“战栗”“呻吟”等词语的使用使槐树具有了雄狮的情态。
(2)比喻。把绿叶的呼号比作一头发怒的雄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树面对暴雨的愤然反抗。(3)排比。四个“它十动词”的主谓短句,构成了排比句式,使语言富有气势,写出了槐树在暴雨侵袭下的愤怒、害怕,痛苦的情态的变化。(分析出一种手法1分)
15.①三个重叠词语“久久,轻轻、痛痛快快利利索索”与“久、轻、痛快利索”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久久”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意思,比“久”时间更长,能突出作者观察暴雨中的槐树的专注:③“轻轻”表示程度不深,比“轻”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雨后槐树的平静轻松的状态;④“痛痛快快利利索索”,比“痛快利索”更突出洋槐树叶毅然决然的离开槐树的情态。(答出3点3分)
16.A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1)“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句中以“翻滚”“战栗”“呻吟”等词语赋予槐树以动物的特征,为比拟修辞。这些词语的使用使槐树具有了雄狮的情态,威猛而有力量。
(2)“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把绿叶的呼号比作一头发怒的雄狮,运用比喻修辞。有声音,有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树面对暴雨的愤然反抗。
(3)“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四个“它+动词”的主谓短句,构成了排比句式,结构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使语言富有气势,写出了槐树在暴雨侵袭下的愤怒、害怕,痛苦的情态的变化。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久久”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意思,比“久”时间更长,能突出作者观察暴雨中的槐树的专注,照应下文对雨中槐树的详细描写:
“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轻轻”,用很少力量或压力;温和地,温柔地。表示程度不深,比“轻”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雨后槐树的平静轻松的状态,爽朗而安然;
“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叠词读来因其节奏感而有义无反顾的绝然,比“痛快利索”更突出洋槐树叶毅然决然的离开槐树的情态。
三个重叠词语“久久,轻轻、痛痛快快利利索索”与“久、轻、痛快利索”相比,语言更具情态,语意得到了强化。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和例句中的破折号都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B.表示总结上文。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引用,标示引文出处。
故选A。
17.例文:
任重方道远
当投机取巧者站在万丈沟壑前目睹着同行者轻松跨过沟壑,而自己只能望壑兴叹,再想想自己也曾经拥有这样的机会却被自己浪费掉时,追悔莫及也无以描述他此时此地的心情。行走于世,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背负着“大木头”负重前行。面对这个考验自己、淬炼自己的“大木头”,只有不怀着投机取巧、拈轻怕重的心理勇敢前行,才能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会做到没有翻不过去的高山、横渡不过的江河的淡定从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不同的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肩负不一样的社会责任。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并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再从自身实际出发承担应有的责任。烽火连天的岁月,一批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不计生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没有他们的舍生忘死,也就没有今天人民的当家作主,更没有我们站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向世界发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最强音。
先烈志士的大义担当,换来了如今华夏儿女的扬眉吐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不是少数人的使命与责任,而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体育是国家强盛的一个缩影。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没有容国团、庄则栋、许海峰、全红婵等一代代体育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不辞辛苦、挥汗如雨的训练,就不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
体育如此,科技更不例外。科技强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与科技水平,只能看着别人的眼色行事,永远不可能挺直腰杆。一批批、一代代中国的科技人在“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美好憧憬的号召下,攻坚克难,筚路蓝缕,终于开创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科技之路,这才有了神舟问天、蛟龙下海的壮举。没有中国科技人大义担当“重任”的砥砺前行,在浩渺的宇宙就不可能留下更多的中国红。
身处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有机遇,更充满挑战,每一个扛木头的人要让“重担”变成架设桥梁,让“天堑变通途”,必须障厉奋发,笃行不怠。唯有这样,才能翻千重山、渡万条河,才能欣赏到更多的风景,才能一起向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包括引语式材料、记叙性材料和写作任务与要求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由两则材料组成,一则直接说理,出自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一则借助寓言形象说理:材料一中《论语》的话指出,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第二则材料中的“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紧承第一则材料,说明奋斗的过程是艰难的,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很显然,背负的“大木头”象征着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也象征着自身的种种责任和使命,这些正是前行路上必须肩负的重量,对其不放弃、不抛弃,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有可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助力。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二者都强调了“担当”和“奋斗”。基于此,由材料引发的思考角度有:面对重任我们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实现“道远”:如何处理“重任”与“远道”的关系。
由材料提出的写作任务和要求中,“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意味着审题时必须综合考虑两则材料,不可只择其一。这样本文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提出观点——勇挑“重任”,砥砺前行,才能行稳致远;继之,联系材料,从理论角度分析挑重任的意义:然后,关联现实,精选材料,从不同角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勇挑重任的重要性;最后,观照当下,论述勇挑重任对成长与发展的价值。
立意:
1.负重奋斗使生命更精彩。
2.青年人当担负使命,负重奋进。
3.减重获得一时轻松,却行而不远,负重前行终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