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5 21:05:00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B
【解析】A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错误。C项,“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错误,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项,“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错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可知。
2.A
【解析】A项涉及原文内容在文章第五段,孔子及其弟子困于陈、蔡之间,解除危机后,子贡要铭记这场不幸。而孔子视之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危机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条件,因此视危机为幸运。而非选项中的“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
3.D
【解析】A项,孟子的话意思是,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如果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盲目赴死,就会伤害“勇”德。这句话也强调了理性之勇。B项,林则徐强调不趋福避祸的前提是有利于国家,这是符合理性之勇的。C项,孔子的话强调不与蛮勇之人共事,强调要有所惧,有所谋。这也是一种理性之勇。D项,李白写的是侠客的高超武艺,这种勇敢不属于理性之勇。
4.文章采用的是层递式结构思路。(1分)一至二段阐释“勇”的概念内涵。三至四段分析“勇”的行为特点:有锐气,也有静气。五至六段阐述“勇”的培养方式。(3分)
5.①勇者不惧,在于以遵循道义为前提。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③勇者不惧,还指勇者应是理性的,勇中有怯,勇中有思,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③(每点2分)
6. C “第一次是真诚地感谢”错误。根据上文语境人们对他怀有的是恶意。
D “简单的叙述旨在表现曼纽尔的狼狈”错误。表现的应该是智慧,把牛引开,自我防护。
8. ①为下文埋下伏笔。观众扔的垫子,为下文曼纽尔被绊住后受伤埋下伏笔。②烘托人物形象。观众扔垫子是在表达对失败者的嘲笑,而曼纽尔对此只是站在那儿望着,并没有沮丧,表现了他的执着坚韧。③深化小说主题。这个情节说明,曼纽尔“斗”的对象不仅是公牛,还有那些不看好他的观众,深化了“斗”的内涵,更凸显其精神的强大。(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全分)
9. ①“你们这些杂种”是对侮辱他、嘲笑他的观众的愤怒和蔑视。②“你这杂种”是对狡黠而又顽强的对手——公牛的愤怒和蔑视。③这都是一种不甘失败的体现,是不屈意志、硬汉精神的象征。(每点2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10.BDF
11.A (文中“厌”是遮掩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中“厌”是满足的意思。)
12.B (修身是核心)
13(1)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诚、致、格物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好、恶、美、鲜各1分)
14.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1分)用意: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1分),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1分,从反面答也可)
15.B “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理解错误。写幽并客的时候,字里行间里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
16.①第一首,周王兴兵打仗,战士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同仇敌忾,慷慨赴敌,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3分)
②第二首,许多人远赴荒凉的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却落得“皆共尘沙老”的无奈结局,“莫学”“矜夸”等词表现出对那些自恃勇武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3分)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A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B文物被保护好了。(每点2分)
19.②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⑦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⑧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每点2分)
20. ①三个重叠词语“稍稍”“常常”“看着看着”与“稍”“常”“看着”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稍稍”是稍微的意思,比“稍”的程度更轻,更能突出日影的轻微的变动;③“常常”指的是一个行为或者是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并且中间的间隔时间不长。“常”指的是一个行为不止一次;也有普通的、一般的和长久的意思。“常常”比“常”程度深,更能表现出经常性,突出被人遗忘的频率高;④“看着看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比“看着”更能突出观察空中微云的过程。(共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三点3分)
21. 画线句连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语句内容,使表达更有力度,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情绪。可看出第一句问号表示惊讶,表示辽阔的草原只有自己和牧羊的孩子来欣赏;第二句问号表示感叹,表达沉浸在美丽风景中的愉悦之感。 (共4分,答出“问号”作用2分,分析2分)
22. ①原句中“朱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晚霞的颜色是红色,具体生动,改句用“晚霞”显得平淡;②原句运用比喻,将晚霞比作燃烧的火焰,生动形象写出红霞满天的灿烂景色,而改句没有对色彩和亮度的描写;③原句用“三分红意”来写晚霞映照草地的景象,增强了表现力和美感,而改句只写晚霞照红了草地,不具体,不形象。(共3分,答出两者的区别即可)
四、作文(60分)
23.【解析】
立意:
1.提升境界,拓宽眼界,守住边界。
2.眼界认知决定人生的高度。
3.敬畏边界,守住底线。
4.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格局。
作文评分细则参照2023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45分。
参考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这就叫作满足自己的心意。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遮遮掩掩,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所谓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就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节选自《礼记 大学》)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
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
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
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
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
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
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
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
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
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
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
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
要兢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
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
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
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
“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
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
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园困而一度绝粮。情
势危机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
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
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
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
面对图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
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
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
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因
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
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
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断冠肺炎疫情,中华民
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二:
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也对“勇”作了有层
次的划分。孟子说:“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
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
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
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别似子夏。夫二子之
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
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
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孟子列举了三种类型与层次的“勇”:第一种是北宫黝之“勇”,这种“勇”,是打在
身上不躲逃,毫不示弱,不畏权贵,对付万乘之君就像对付一个贫贱者一样,只要遭到
冒犯就会反击,这种做法在当时孟子所处的那个贫富、贵贱、尊卑有着森严等级的时
代也不失为一种“勇”。其次是孟施舍的“勇”,打仗不管能否取胜,都像必胜一样向前
冲,此乃“守气”的无惧之勇。第三种是曾子的“反求诸己”之“勇”,通过自反,发现真
理如果不在自己这边,即使面对普通百姓,也会自觉惭愧而害怕。如果确定自己掌握
着真理,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孟子认为,北宫黝虽勇于对抗
权贵,凭过人的气势彰显了果断、坚毅之勇,但却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气之
勇。相较之下,孟施舍要胜于北宫黝,因为孟施舍能够由心出发,做到内心不畏惧,不
过孟施舍养勇的方法又是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说
主观上的勇,他与北宫黝之勇一样都缺乏“理”的内福。只有曾子之勇才是“勇”的最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