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5 21:08:06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C “人工智能将优先提升‘白领’劳动力”错误,原文是“这样的技术发展,也许最先提升的不是‘蓝领’劳动力,反而更多的是‘白领’劳动力”,此句中的“这样的技术”指代的是前句的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技术,不能一概而论。
2.C “从反面论证了”分析错误,应是正面论证。
3.D D项符合材料二中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的双向性,其他选项只强调了一个方面。
4.①丰富劳动者的内涵;②拓宽劳动者的外延;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质量;④改善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5.①清楚认识劳动对人的自由影响的双向性,积极思考并避免劳动力的发展对人类独特性等价值和意义的削弱和剥夺。②正视科技革命对劳动者带来的深刻变化,积极顺应相关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以精神、文化、智能、创造为主的工作。(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 B B项“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7. D D项“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8. ①小说取材于以天下为己任的新中国的开创者的读书生活,以杨昌济、毛泽东、杨开慧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为原型,符合小说的真实性。
②作者通过想象对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叙写杨昌济老师引导学生们谈志向的故事,具体描绘了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9. ①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
②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
③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BEG 句意:屈突通为隋将,与我军在潼关作战,听说京城陷落,便带领军队向东逃窜。
D D.托付、委托。/劝酒。句意:现在将东讨的重任交给你。/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12. D D项“因此……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概述不正确。根据材料二,屈突通召为刑部尚书已是数年之后的事。
13. (1)我蒙受国家恩惠,担当统帅,智慧力气都用完了,导致这次失败,不是我对国家不忠诚。(“荷”、“智力”、“非臣不竭诚于国”各1分,句意1分)
(2)等到窦建德来援救贼人,秦王分出一半部下隶属于屈突通,让他与齐王包围洛阳。(“及”,等到;“麾下”,部下;“俾”,使、让)
14. ①面对劝降,他断然拒绝,决意以死报国。②被擒后,面对高祖的慰劳,他痛哭自己未能尽节,令隋朝蒙羞。③征讨王世充,尽管二子在洛阳,但他决心以死许国,绝不以私害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们说:“忠臣烈士,哪一个朝代没有呢?你们知道隋朝谁是忠孝贤良的人吗?”王珪说:“我听说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当宇文化及起兵叛逆时,仅剩独孤盛一人,抵抗敌人被杀死。”太宗说:“屈突通为隋将,与我军在潼关作战,听说京城陷落,便带领军队向东逃窜。当我们的军队追到桃林的时候,我派遣他的家奴前去招安,他就杀掉他的家奴。后来我们又派遣他的儿子去,他却说:‘我蒙受隋朝任用,已经侍奉两代帝王。现在是我以死保全气节的时候,你我过去是父子,现在我们是仇敌。’于是拿箭射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只好逃走了,他所带领的士兵全都溃散了。只剩屈突通一人,向东南方向大声痛哭着说:‘我蒙受国家恩惠,担当统帅,智慧力气都用完了,导致这次失败,不是我对国家不忠诚。’话说完,我们追赶的士兵就擒住了他。太上皇授给他官职,他常常假托生病坚决推辞。这样忠贞的节操,值得受到称赞崇尚。”因而命令主管官署,查访隋炀帝大业年间敢于直言劝谏而被诛死者的子孙,向朝廷报告。
材料二: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高祖起兵,隋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部分兵力包围河东,于是渡过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了他的将领桑显和。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罢了!”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隋朝的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跟随平定薛仁杲,当时贼人的珍宝物品堆积如山,各将领争相夺取,唯独屈突通没有拿。皇帝听说后,说:“以清廉事奉国家,名声肯定不虚假。”特地赠予他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跟随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在洛阳,皇帝说:“现在将东讨的重任交给你,两个儿子怎么办?”屈突通说:“从前陛下释放我这个俘虏,加以恩待礼遇,蒙受再生之恩,这时心口一致发誓,以身许国。今天的出讨,正应当做先驱,两个儿子的死自是他们的天分,终究不能因私情损害节义。”皇帝长叹说:“烈士以身殉节,我今天见到了。”等到窦建德来援救贼人,秦王分出一半部下隶属于屈突通,让他与齐王包围洛阳。平定王世充后,论功劳他是第一,授任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东都。几年后,召入朝廷任刑部尚书。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辞让,改任工部尚书。去世时,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叫忠。
15. C “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
16. 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 ①. 纵一苇之所如 ②. 凌万顷之茫然
③.加之以师旅 ④. 因之以饥馑
⑤.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⑥. 以手抚膺坐长叹(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8. A它的用色丰富(或:它丰富的用色)
B云锦与其他织锦有别(或:而云锦则不同)
(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19. ①修改为:云锦的图案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器物以及抽象五大类纹样。(或:云锦的图案大致由植物、动物、人物,器物以及抽象五大类纹样组成。)
⑤修改为:以赋予云锦不同的吉祥寓意。
⑨修改为:可提升穿着者尊贵、典雅的气质。(改对一处得2分)
①“筹备”指筹划、考虑,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指预先安排,多指一般行动。这里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表现出作者对春节的浓厚的感情。
②“喂饱”指让对方吃饱,而“抚慰”意思是抚恤、安慰。此处使用“抚慰”一词将胃与心相连,体现了妈妈准备的美食不仅让家人和亲友的胃得到满足,心灵也得到安抚,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21. ① 画横线句运用朴实日常的口语,情境化地再现了作者筹备自家、父母和亲戚的年货的情形,②画面充满生活气息,流露出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 (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22. ①“像‘禾下乘凉梦’……”中的“像”表示举例,以“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为例,说明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
②“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中的“像”表示比喻,将喜庆团圆的氛围比作图腾,凸显了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23.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巧思”,是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之际,能够不为传统所拘、不为经验所缚,找到最佳的方法。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当然,“巧思”绝非天马行空,而是围绕既定目标,尽可能地调动一切资源、一切力量,挖掘更多可能性。“拙力”,则是在激发活力、科学谋划的同时,更加注重持之以恒。涵养“拙力”,就是要学会“扎马步”,舍得时间、舍得精力,打牢基础、增长本领。唯有一日接着一日干,一遍一遍地打磨,才能将璞玉琢成珍宝,将铁杵磨成细针。
本题重在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巧思”与“拙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材料已经对“巧思”“拙力”两个概念做了解释,对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可有如下认识:一方面,毫无疑问,点子也是金钱,机遇更是财富,“巧思”的重要价值不容抹杀;另一方面,总体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事要干成,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越是难成之事,越要依靠量的积累,不真卖力气,不流淌汗水,单靠动动嘴皮,一般是成不了事的。
行文时,可以首先提出观点,当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很重的时候,想要成就大事,“巧思”加“拙力”(或“既靠‘巧思’更靠‘拙力’”),方能无坚不摧,无事而不成;论证过程中运用例证和引证,表明好日子的大门,永远都是为勤奋和意志坚强者开启的,任何成功都是时间、勤奋的积累,甚至都是生命的积累;然后强调实干的重要性,“巧思”有余而“拙力”不够,其实是源于精神不强、意志不坚;最后总结全文,要以“拙力”为基础,实干加巧干,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将本卷与答题卡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
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
变化。劳动力的变化,己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粉领、圆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
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料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满足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
智慧、长寿需求,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
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
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
质量。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
的深刻变化。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
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
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
障。“世卫组织估计,由于距离遥远,大约有10亿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看见卫生工作
者。”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
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福祉。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就必须对
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虽然老弱病残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
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
条件和环境,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成人救育、职业救
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渐参与一些劳动,虽然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岗位,但是那些
急难险重和肮脏的工作被取代,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