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电流的测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流强度是电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测量电流强弱是电学学习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本节内容在电学学习中处于基础地位。教材有三个要点,即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怎样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三个要点都是教学的重点。其中,第一个要点的侧重点在对物理量的理解;第二个要点侧重点是实验操作技能;第三个要点侧重点是电流表读数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力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能认识电路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方法与过程:观察灯泡的明暗程度变化,认识电流有强弱;经历观察认识电流表,动手连接电流表,游戏活动在电流表上读数等过程。体会类比、观察等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电流值,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主动积极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正确读数。
难点:电流表量程的选择。
学情分析
电流强度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认识的第二个物理量(第一个是是温度)。学生对物理量的学习处在启蒙阶段。所以,对电流这个量的认识是教学第一个难点。虽然学生连接过简单的电路,但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既要考虑量程的选择,还要考虑电流的方向。所以,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是第二个教学难点。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九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复习提问: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2、电路又那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回答问题。接着教师演示试验:分别用两节电池和一节电池做电源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对照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
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小灯泡为什么发光?灯泡的亮暗程度为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以简单的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生疑,以疑点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在“自学提示”的引导下,尝试自学教材内容,用标记重点内容并记录发现的问题。
2、在自学的基础上研讨以下问题:
观察电流表表盘,读出电流值。你有什么发现吗?
看一看,想一想:电流表的接线柱和刻度盘。
请学生思考对于电流表的连接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讨论突破难点—电流表量程的选择。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选择量程。然后出示尝试操作题——测量用两节电池和一节电池作电源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并将数据记录到表中。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在电流表上读数,师生共同归纳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步骤。
尝试教学法主张“先试后导”与“先练后讲”的新模式,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学课本,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尝试题,引导学生讨论,使没有发现问题的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尝试应用自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学习,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