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单元模拟测试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共12分)
1.下面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琴弦(xán) 矛屋 约定俗成 B.玉镯(zhuó) 景象 水天相接
C.奴婢(bēi) 幽静 嘎然而止 D.驰骋(chénɡ) 浊光 不可开交
2.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尾搐入两股间(股:屁股) B.方鼓琴志在太山(志:心志,情志)
C.拊掌大笑(拊掌:拍手) D.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一会儿,不久)
3.下面句子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迎新春联欢会上,节目精彩纷呈:古筝独奏如( ),听后感觉( );书法表演( );明星模仿秀( )……联欢会结束了,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
A.余音绕梁 高山流水 惟妙惟肖 笔走龙蛇
B.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笔走龙蛇 惟妙惟肖
C.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惟妙惟肖 笔走龙蛇
D.余音绕梁 高山流水 笔走龙蛇 惟妙惟肖
4.读句子“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
A.遗憾、内疚 B.急切 C.诚恳、热情 D.体谅、安慰
5.我国古代书法家中被称为“草圣”的是( )
A.王羲(xī)之 B.米芾
C.张旭 D.苏轼
6.下面句子不是写人物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项是( )
A.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B.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C.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D.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二、填空题(共18分)
7.多音字组词。
弹 tán( ) dàn( )
抡 lūn( ) lún( )
撒 sā( ) sǎ( )
削 xiāo( ) xuē( )
8.形近字组词。
概( ) 抡( ) 吩( ) 虚( )
慨( ) 伦( ) 份( ) 虑( )
9.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2)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 )
(3)弹得多纯熟哇!( )
(4)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
(5)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
10.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高山( ) ( )绕梁 轻( )曼( )
笔走( ) ( )如生 画( )点( )
11.本单元内容回顾。
(1)《伯牙鼓琴》中,“ ”一句写出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2)由于伯牙和锺子期二人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用“高山流水”比喻 。
(3)《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表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 ,同时也表现了贝多芬对贫苦人们的 ,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来自 和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4)《京剧趣谈》一文介绍了京剧艺术中“ ”和“ ”等戏剧知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 和对传统文化的 。
三、语言表达(共10分)
1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2)将下列与“月光”有关的比喻句补充完整。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 。
②月光似 ,从夜空中泻下来。
(3)修改病句。
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解决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60多个地方剧种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戏曲种类。(至少两种)你对这些剧种有哪些了解?任选一种进行介绍即可。
我所了解的剧种有: 。
我最喜欢 ,对该剧种的介绍: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14.阅读《月光曲》文段,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宴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光曲》的旋律,却通过写穷兄妹俩的联想来表现音乐,请将联想的内容和旋律的变化进行连线。
A.月亮升起来了。 a.音乐气势增强,曲调转折。
B.月亮越升越高。 b.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C.海面上波涛汹涌。 c.音乐清幽、舒缓。
(2)贝多芬是 国的音乐家,被称为“乐圣”,除了《月光曲》,我知道他的作品 ,文中我看到贝多芬是个 的人。
课外阅读
黄河大合唱
①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②啊,星海!这就是你的《黄河大合唱》!
③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
④好大的合唱队啊,足有三四百人!这是由几个根据地来会演的宣传队组成的。他们上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绿油油的屏风前,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穿过“刀山火海”走来的。他们一个个目光闪闪,神情严峻。
⑤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庙上摘下的古钟,两个人搂不过来的牛皮鼓,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在林荫下排成了长阵。从伸出来的丫权上,吊下来一盏马灯,照着乐谱架和指挥台。
⑥“朋友!你到过黄河吗?……”在森林的深处,一个声音深情地发问了。这声音,把我带到了黄河畔,那里有枣花的淡淡清香,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一个个穿着白布背心的船夫,紧握着桨,炯炯的目光射向蹲在船头的老艄公,等他发出开船的手势……
⑦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几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来!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几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小小的棒头上。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⑧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上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
⑨直到乐声停止了,耳边还响着浪拍石崖的澎湃声。
⑩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小伙子们背(bèi bēi)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gàn gān)粮袋,皮带上系(xì jì)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biàn pián)、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这是一支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的部队。
林中的合唱在继续着:“风在吼,马在叫……”歌声好像在为这支部队送行。今夜,他们就要徒步涉过深深的河水,穿过敌人的火网; 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
15.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6.短文第⑥⑦⑧⑨自然段中有很多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句子,用波浪线标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明理由。
理由:
17.第⑩自然段写了部队奔赴战场的场面,作者从脚步声、 、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支 的队伍。
18.根据对短文的理解,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既写了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情景,又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B.“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乐声形象化,写出了乐声的激昂、声势巨大。
C.大提琴是洋油桶改制的,古钟是从庙里摘下的,马号是从号兵连借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和队员们的满腔热情。
D.短文的最后作者回忆起了以往的战斗经历,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的热烈的战斗画面,振奋人心。
五、书面表达(共30分)
19.作文。
把自己的拿手本领选一样写下来,让其他同学都知道你的拿手本领是怎样学会的。
以“我的拿手好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1.B
【详解】考查汉字字形字音。
A.琴弦(xán)—— xián ,琴的弦。
矛屋——茅屋
C.奴婢(bēi)——bì ,男女奴仆。太监对皇帝和后妃等也自称为奴婢。
嘎然而止——戛然而止
D.驰骋(chénɡ)——chěng,一指骑马奔跑,二指驰射、田猎,三指奔竞、追逐,四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五指役使,六指奔放,七指历观;放视,八指显扬、显示,九是形容得意。
浊光——烛光
2.A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戴嵩画牛》,意思是: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股:大腿。
B.出自先秦《吕氏春秋》的《伯牙鼓琴》,意思是: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志:心志,情志。
C.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戴嵩画牛》,意思是:拍手大笑。拊掌:拍手
D.出自先秦《吕氏春秋》的《伯牙鼓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少选:一会儿,不久。
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在句中一般充当宾语。用来形容古筝独奏的高妙。
笔走龙蛇:意思是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用来纵容书法表演。
惟妙惟肖: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用来形容明星模仿秀。
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屋梁上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用来形容听完古筝独奏后的感觉。
综上所述,答案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选句出自课文《月光曲》。《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从“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可以知道姑娘想安慰哥哥,让哥哥不再难过。因此,姑娘说这句话的语气应该是体谅、安慰。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B.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C.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大概时间),唐代书法家,史称“草圣”。
D.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C选项正确。
6.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A.“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出自先秦列子《列子·汤问·伯牙鼓琴》,意思是: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结合句子的意思可知该句子通过琴声联想到了奔腾不息的流水,所以该句子是描写人物的联想和想象。
B.句子中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出现在“好像”一词的后面,是想象出来的,所以该句子是描写人物的联想和想象。
C.“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出自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意思是: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结合句子意思可知,这是牧童指出了画中错误的地方,并没有使用联想和想象,是实写,所以正确答案是C。
D.句子中的“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现在词语“仿佛”的后面,是她所想象出的画面,所以该句子是描写人物的联想和想象。
7. 弹琴 子弹 抡起 抡选 撒开 撒播 削皮 削弱
【详解】本题考查多音字组词。
弹,dàn/tán,弹子;枪弹/用手指弹击;用手指、器具拨弄或敲击乐器;有弹力或用弹力发射;抨击;检举
读dàn时可以组词:子弹、炸弹、弹丸;读tán时可以组词:弹琴、弹簧、弹射;
抡, lún/ lūn,挑选;选拔/用力挥动,挥动胳膊抛出去;
读 lún时可以组词:抡才、抡打、抡元;读lūn时可以组词:抡动、抡起、抡拳;
撒,sā/sǎ,张开;放开;排泄;尽量施展。/播撒;散布;散落;洒下。
读sā时可以组词:撒手、撒开;读sǎ时可以组词:播撒、撒下、撒种;
削,xuē/xiāo,减少;减弱;指删改文字;除去。/用刀平而略斜地切去物体的表层;平而略斜地击球。
读xuē时可以组词:剥削、削弱;读xiāo时可以组词:削皮、削笔、刀削;
8. 大概 抡起 吩咐 虚心 感慨 伦理 一份 考虑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概:梗概、气概、概念。
抡:抡锤、抡打、胡抡。
吩:卟吩、吩示、吩呶。
虚:虚荣、谦虚、虚弱。
慨:愤慨、慷慨、慨叹。
伦:人伦、绝伦、伦次。
份:份数、股份、省份。
虑:多虑、忧虑、顾虑。
9. 认真 熟悉 生疏 清醒 一气呵成
【详解】本题考查了反义词的辨析。
(1)随便:言行随意,不多加考虑;不谨慎。反义词有:认真、严谨、讲究。
(2)陌生:生疏,不熟悉。反义词有:熟悉、熟识、熟稔 。
(3)纯熟:非常熟练。反义词有:生疏、生硬。
(4)陶醉:沉浸在某种事物或境界里面。反义词有:清醒、醒悟。
(5)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反义词有:连续不断、一气呵成、源源不断、接连不断。
10. 流水 余音 歌 舞 龙蛇 栩栩 龙 睛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词语。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比喻乐曲高妙。
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屋梁上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话,使内容更加深刻而生动。
11.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知音 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热爱 同情 丰富的想象力 马鞭 亮相 喜爱 自豪感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其填空。
(1)《伯牙鼓琴》根据阅读课文中“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可知这一句写出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2)知音:指对自己有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3)《月光曲》主要写的是两百多年前,贝多芬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演出,晚上散步的时候,他被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来到了一所茅屋前。他听到茅屋里兄妹的对话,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感动,同时也表现了贝多芬对贫苦人们的同情,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来自生活和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4)《京剧趣谈》主要讲述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带我们领略了京剧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根据阅读课文可知本文介绍了京剧艺术中“马鞭”和“亮相”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喜爱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12. 男的正在微弱的烛光下做皮鞋。 披上了银纱。 流水一般 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练习。
(1)考查改写句子。
“在微弱的烛光下”表示处所的词语,放在动词前面,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故而改句子为:男的正在微弱的烛光下做皮鞋。
(2)考查补充句子。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比如:①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似乎挂上了白纱。
②月光似河流一样,从夜空中泻下来。
(3)考查病句辨析。
语序不当,“问题”是先发现再解决。故而改句子为: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3. 京剧,昆剧、河北挪子、山东吕刷、黄梅戏等 京剧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它形成源于“四大徽班”进京,因形成于北家而得业,京剧表演成熟唱腔雍容华贵,被誉为“国粹”“国剧”。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的积累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本题是考查学生在课外对我国京剧,以及其他剧种的了解。可以通过查阅一些课外书籍来完成此题。
剧种有:京剧,昆剧、河北挪子、山东吕刷、黄梅戏等。
最喜欢的是:京剧。
对京剧的介绍: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它形成源于“四大徽班”进京,因形成于北家而得业,京剧表演成熟,唱腔雍容华贵,被誉为“国粹”“国剧”。
14.(1)
(2) 德 《欢乐颂》 琴艺高超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借皮鞋匠兄妹俩的联想和想想表达出来,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满了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的按着琴键,音乐清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转折。
第三幅图:“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调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2)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为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短文主要介绍了贝多芬创造的乐曲给皮鞋匠兄妹两带来无尽的联想,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
15.bēi gān jì biàn 16.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上滚滚的波浪
化虚为实,写出了乐曲激昂的节奏,富有动感和激情,形象而生动。 17. 身上的装束 充满战斗精神、坚毅机警 18.D
【解析】15.本题考查多音字。
背:[bèi](1)躯干的后部,自肩到后腰。(2)某些物体的后面、反面或上面。(3)背部对着或后面靠着(与“向”相对)。(4)违反;不遵守。(5)凭记忆读出。
[bēi](1)(人)用脊背驮。(2)负担;承担。
干:[gān](1)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跟“湿”相对)。(2)不用水的。(3)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4)徒然。(5)牵连;涉及。(6)姓。
[gàn](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2)做(事)。(3)有能力的。(4)担任;从事。
系:[xì](1)关联;连接(多用于抽象事物)。(2)挂念,牵挂。(3)系统;有联属关系的事物组成的整体。(4)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
[jì]打结;扣上。
便:[biàn](1)顺利,快捷,没有困难或阻碍。(2)简单的,礼节上非正式的。(3)排泄物。
[pián](1)肚子肥大的样子。(2)物价较低。
小伙子们驮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装干的食品的袋子,皮带上绑着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简易轻巧、利落、敏捷。根据字义和句意,“背”字读bēi;“干”字读gān;“系”字读jì;“便”字读biàn。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再说明喜欢的理由。
示例: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喜欢的理由:句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乐声形象化,写出了乐声的激昂、声势巨大。
17.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手法。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是描写部队奔赴战场的脚步声的内容。
“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是描写战士们身上的装束的内容。
“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是描写战士们神态的内容。
从“好一支精悍的队伍”“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知道这支队伍充满战斗精神、坚毅机警、精悍。
从以上内容可知,第⑩自然段写了部队奔赴战场的场面,作者从脚步声、身上的装束、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支充满战斗精神、坚毅机警的队伍。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文章的第④段至第⑨段讲了合唱队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情景,第⑩段讲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选项说法正确。
B.“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乐声比作冲出闸门的洪水,把乐声形象化,写出了乐声的激昂、声势巨大。选项说法正确。
C.从第⑤段的“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庙上摘下的古钟,两个人搂不过来的牛皮鼓,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可以知道大提琴是洋油桶改制的,古钟是从庙里摘下的,马号是从号兵连借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和队员们的满腔热情。选项说法正确。
D.短文的最后写的是作者从听到的歌声中联想到部队日后奋力战斗的情景,并不是作者回忆起了以往的战斗经历。选项说法错误。
选项D说法错误。故选D。
19.范文:
我的拿手好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跳舞、变魔术、吹口哨等。而我也不例外,我的拿手好戏就是折纸。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关于折爱心的视频,我忍不住点开了,拿起折纸就开始跟他一块儿折,折完以后。我发现折纸很好玩,就进入了一个专门可以学习折纸的网站,每天都学习一个,很快就学会了许多,如今我已经成了班里的折纸能手。
在一次教师节的时候,我见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把花送给老师,而我也很想送,于是中午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想给老师送花,你能给我钱吗?”妈妈笑了笑说:“买的花虽然好看,可是不长久你可以大显你的手艺,折一些花送给老师,既好看又放的时间长,最重要的那是你发自内心的感恩花。”
我觉得妈妈说的有道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于是在我完成作业的时候便得心应手的做着我的拿手活,看着一张张卡纸在我灵巧的手下三下五除二变成一朵朵小花时,我真佩服自己是个折纸天才,不一会儿几束花完成了,看这一束束栩栩如生的花,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
下午,我到老师的办公室给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送花,其他老师和同学看见人们纷纷点头说道:“这花做的可真漂亮,都可以和真花有的一拼了。”我听见后,心里甜滋滋的,又跑去三楼给英语老师送花,老师接过后,刚想说些什么,忽然丝带松了,花散了一地,我看见了,惭愧的低下了头,心里想着:糟了拿手好戏演砸了。英语老师却说道:“谢谢你,这花真好看。”我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谢谢。”就逃出办公室。
这就是我的拿手好——戏折。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想想自己擅长什么,选择一个自己觉得易表达,熟悉的去写。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选择典型事件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运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注意运用细节描写,突出“我”的拿手好戏。写时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开头:排比式或设疑式开头,点题。说清楚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正文: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两件事例突出“我”是怎么拿手的,注意适当运用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去刻画人物。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