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参考教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参考教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7 19:46:08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 千秋功过秦始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
3、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认识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
一、“秦王扫六合”
1、秦国崛起:
原因:公元前4世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织,秦国经济由此得到较快发展。
表现: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秦国成为当时的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嬴政亲政:
(1)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位。按照秦国法律,国君到22岁举行冠礼,然后才可以亲理政务。因此,在这一段时间中,秦国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掌管。当时,吕不韦被尊为“仲你”,把持着秦国大权,权倾一时。
(2)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此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以放纵 坶的罪名,免掉了吕不韦的相位,强令他迁居蜀郡,吕不韦畏罪自杀。通过这些行动,秦王嬴政把政权完全集中到了自已手里。
3、战略:离间敌国,远交近攻
(1)秦王嬴政是一个有着极磊抱负和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的人,他亲政后继续其先辈开创的伟业,准备并吞六国。他任用贤能的李斯、尉缭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等著名将领,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2)秦国的东进行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六国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六国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秦王采纳了李斯和尉缭提出的派遣大批间谍前往六国活动,用重金收买六国的大臣,扰乱六国原定的计划建议,把收买敌国官员、离间其君臣关系与军队的进攻合起来。秦王还采纳了李斯和尉缭提出的建议:选择弱国、正面突击进攻路线,先灭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再向两翼进攻,最后灭齐国。
4、秦灭六国过程:
(1)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兵攻占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2)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大破赵军,占领了赵国国都邯郸,赵王也秦军俘虏。(3)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
(4)公元前225年,秦军挖开黄河堤防,水灌魏国都城,魏王向秦国投降
(5)公元前223年,秦军灭掉楚国。
(6)公元前221年,秦军灭掉了东方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
5.秦灭六国意义:秦王嬴政兼并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后总共花费了10年时间,终于实现了统一各国的雄心,也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从此,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
1、创立皇帝制
(1)统一六国后,秦王立即着手组织群臣议定包括君主称号在内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嬴政创立“皇帝”这一尊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秦王自称“始皇帝”,他的子孙继承皇位,都按照次序用数字计算,称“二世”、“三世”,一直传千世万世,“传之无穷”。秦王朝二世而亡,但“皇帝”的尊号,却长期为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袭用,成为封建君主制度的一个专用名词。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1)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皇否定了一些大臣提出的效法周王朝分封制、建立诸侯国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并制定了一整套相应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2)秦始皇建立了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系—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而大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九卿”是听命于皇帝的九个主管具体事务的官职。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1)在地方行政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后来增加到40多郡),由中央直接管辖。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郡守是一群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郡尉则掌管群内军务,监御史掌管内监察。这样,郡守要受郡尉和监御史的牵制和监督,中央政府的权力更加集中了。
(2)群的下面是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设县令。县令是一县的行政长官,受郡守的节制。县里设有县丞和县尉。县丞是县令的帮手,掌管司法和税收;县尉主管军事和治安。此外在县的下面还设有乡、亭、里等基层行政单位。这样,中央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地下达,一直到达乡里。
4.评价:
(1)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更加皇权重要措施。在中央集权制的这种权力框架内,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官吏在任免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官吏不再是诸侯的臣属,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三公九卿和郡、县的主要官吏,职责各有分工,相互牵制,难以形成一人专权的局面,这样更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而且,皇帝还可以通过各级负有监察权之职的官员和每年年终对官吏的考核监察,加强对各级官吏的控制。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从而在全国形成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2)秦始后之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沿袭了这各中央集权高度。
三、“大统一”政策的实施
1、统一文字
原因:秦始皇除了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措施。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统一举措的一个重要内容。
措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各不相同,这使各地人民在经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很不方便。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全国各地一律改用小篆。不久,隶书出现,后来发展成楷书。
意义: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使得人们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不再受各地方音的限制,这对于全国人民共同心理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背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度量衡以及车轨都不一致,在当时经济生活中已经显出了不便。
措施:统一后,这些形制各异的货币,一律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秦国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称为“下币”,又以黄金为“上币”。同时,又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国的度“尺、寸”、量(升、斗)和衡(称)的标准推行到全国,方便了各地的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战国时,各国的车轨宽窄不一,秦始皇规定车轨一律六尺宽,以便车辆可以在全国各地顺利通行。
3、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和南征北战
(1)秦始皇为巩固其统治,还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发展交通。他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水路交通方面,疏浚了著名的鸿沟(今河南汴河),作为不路交通的主要路线。秦始皇还命令监禄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
(2)秦始皇还多次对匈奴和南越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战争,巩固了北方和西南边防。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修筑长城,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四、历史的余音
1、有所作为的古代帝王
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他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
2、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
(1)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专制;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出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被征发修筑宫殿和陵墓、防御匈奴和修长城的成年男子就有200多万人,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为了修建宫殿、陵墓和满足其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众收大量的赋税,造 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力不织不足衣服”的悲惨景象。
(2)迷信法家轻罪重罚理论的秦始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稳固其统治,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当时仅死刑处罚就有弃市、腰折、车裂等名目;罪名较重的犯人,连他们的亲属也要被一并处死。当时被施以刑罚的民众数量惊人,仅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所征用的刑徒就有70万人。秦始皇以轻罪重罚威慑人民,甚至赴劳役误了行程的人都要被处死。
3、秦朝暴政而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在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出全国时,死在沙丘平台,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矫诏立胡亥为秦二世。第二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三年后,秦朝覆亡。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二)导入新课
如果问我们同学,我们中国古代哪一朝代最为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盛,我猜想,绝大多数同学会说:唐代。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开明。那么唐代这样的盛世伟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我们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代的开创者,他辅佐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灭隋,平等大小起义军队,完成统一;同时他也是整个唐代伟业的奠基者,他在位时期,各项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经济文化繁荣,民族稳定团结。因此我们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三)讲授新课
一、唐太宗生平简介
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善于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军事统一全国)
1、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
(1)太原起兵:617年5月起兵,11月开进长安。
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2)统一战争: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624年唐朝消灭各地农民军和格局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三、玄武门之变
1、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2、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四、民族政策
1、平定边疆
(1)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
(2)平定西突厥
2、加强管理
(1)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2)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3)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4)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3、和亲政策
(1)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双方来往更加频繁,唐朝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4、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5、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
(1)、唐太宗用贤、纳谏
一、唐太宗善于选拔、使用、爱惜人才。
二、虚心纳谏: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三、能反思和自我批评:《帝范》
(2)、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3)、经济上轻徭薄赋,修养生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对外兼收并蓄
(5)、有效开明的民族政策
3、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配套练习(与课堂教学同步配合)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
选择题(1)下列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B、为了方便巡游江南
C、防洪灌溉是其主要功能
D、是隋炀帝暴政之一
问答题(1)书本11页议一议:李世民率兵作战的主要战术提点。
三、玄武门之变
选择题(2)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太子之位,他这一做法违背了( )
A、嫡长子继承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问答题(2)书本12页想一想:在宫廷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具有普遍性?为什么?
四、民族政策
选择(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4)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吐蕃与唐盟约“患难相恤,暴惊不作”
B、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D、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5)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安事苦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五、贞观之治
(6)、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和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繁荣的基础
(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 )
A、专制王权不断加强
B、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负担不断减轻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8)唐代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9)唐朝长官行政的中央机构是( )
A、门下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行省
(10)“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做出了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归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D、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参考答案:选择题:CABCCCAABC
问答题:参考教参答案。
(五)教后记
对本课的备课和教学容易疏忽一个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课本内容与本课实际要求的重点的出入。课标着重要求本课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太宗皇帝一系列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而我们人民版教材中对于贞观之治仅仅在“用贤和纳谏”问题、民族问题上下了很大篇目,而对其统治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几乎只字为题。所以在备本课时,对贞观之治的其他相关内容突破书本做了一些补充。在教学中我也发现,适当的补充后,学生对“贞观之治”也确实有了更全面和客观的理解。如果光读课本那么学生很容易简单认为跟唐太宗有关的无非就是打仗和用人。三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内容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中的主要功绩;
难点:如何客观评价康熙帝
【备课思路】本课重点在于认识康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在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中的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在备课思路上应注意:一是紧扣课标,把握重点;二是注意在课前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结构;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节内容;四是注意结合运用地图讲述,把握“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角度。
一、康熙生平简介:少年天子
清圣祖仁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8岁登基 ,14岁亲政 ,69岁驾崩,
在位61年,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台湾,北拒沙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康熙大帝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1、孝庄训教,兼学满汉:
2、博才多能,学贯中西:
周恩来曾说:“清代以前,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像清朝那样统一。”这除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生活、休戚与共的历史传统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有关,还有康熙帝的积极作为分不开。
二、康熙帝即位时面临的严峻形势
思考:康熙帝即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什么问题?(结合运用地图讲述)
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
在中央:鳌拜专权,
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三藩),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
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是其重大的使命。
三、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 智除鏊拜,加强君主专制
1861年爱新觉罗·玄烨8岁即位,由索尼、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其中鳌拜逐渐专横跋扈。16岁智取鳌拜集团,巩固统治,显示出年轻皇帝成熟的政治智慧。
结合P15“学习思考”: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鳌拜的专权威胁了皇帝的权威,妨碍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二)平定“三藩”(1673--1681)(结合运用地图讲述)
何谓“三藩”:三藩即吴三桂、尚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名义上隶属中央,实际上各自拥兵,恣意横行,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康熙即位后,三藩存在威胁到中央统治。
1.原因:三藩拥兵自重,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尤其吴三桂势力最强。
2.策略:集中打击吴,对其他则“剿抚并用”,分化瓦解。
3.经过: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4.影响: 结合P17“学习思考”: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提示:消除了大一统国家潜伏的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三)统一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2)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
3)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
4)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6)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1.原因:明后期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
但收复台湾后,郑经据守台湾坚持抗清。——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经过:1681年,康熙任用为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姚启圣负责后勤供应。
1683年,施琅攻下澎湖,郑克塽投降。
1684年,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可结合讲蓝理的事迹,关于统一台湾后怎样治理台湾的争论可依课文讲述)
3.影响: 结合P17“学习思考”:清王朝在台湾设立府县,对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什么作用
对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志着台湾又重新回到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注意:此后台湾的命运:
1)1885年,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
2)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收回台湾。
4)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致使海峡两岸再次分隔,祖国至今也没有统一。
探究: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郑氏集团对抗清政府的两种做法?
一方面,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四)抗击沙俄(结合运用地图讲述)
1.原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
2.目的:巩固东北边境,维护国家主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3.性质:反侵略战争。4.经过:1685年、1686年二次战争。5.结果:俄国战败,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内容: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的东段边界;岭、河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这样,俄方领有包括尼布楚在内的额尔古纳河以西地区,并获得了通商利益;中国方面则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萨等地。
性质: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影响: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为边境人民赢得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宁的环境。
6.影响:抗击了沙俄的侵略,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结合第20页 “材料阅读与思考”:说一说清军进击雅克萨,为什么能很快取得胜利
(1)知己知彼。康熙帝14岁亲政时就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于此,研究边疆的山川形势。他两次亲赴塞外实地观察边防情况,派将领实地考察雅克萨,并向南怀仁详细询问欧洲及俄国的详细情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及早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
(五)三征噶尔丹(结合运用地图讲述)
材料: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威胁到中央王朝。
1.原因: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兴兵作乱使北部和西北边疆混乱,还勾结沙皇威胁国家统一。
2.经过:①1690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的“驼城”。
乌兰布通战役后,在多伦会盟,将喀尔喀蒙古分为34个旗,建立盟旗制度。
多伦会盟:调解了喀尔喀部内部的矛盾,实行了清政府统一管辖下的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这是清代在蒙古地区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的统治制度。各旗大都以原有的鄂托克(小领地)为基础,仿照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建立,为清政府直接管辖下的蒙古地区的基本的行政、军事编制单位。盟为旗的会盟组织,会数旗而成,但不是旗的上一级行政机构,每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掌办本盟各旗会盟事宜及旗务。会盟一般三年一次。大大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喀尔喀部蒙古的关系;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1696年、1697年二次征讨,噶尔丹服毒自杀。
③1757年到乾隆帝时才彻底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势力。
3.影响: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六)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三大措施:册封制度、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按喇嘛教的说法,在达赖和班禅 ( http: / / www.21cnjy.com )逝世时出生的男孩,为他们的“转世灵童”。以往,达赖、班禅转世制度很不严密,常常出现几个同时出生的男孩争夺转世灵童地位的矛盾。为了防止这一弊端,乾隆帝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将找到的“灵童”们的名字,写在象牙签上,投入金瓶中,由喇嘛诵经后,经驻藏大臣主持,摇动金瓶抽签。中签的灵童,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为合法的继承人。现已形成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确认方能得到认同。(可适当联系时政)
(七)经济文化政策
1.经济:治理黄河;改革赋税;厉行节俭。
2.文化:重视文教,进用文士,编《康熙字典》。
指出:结果和意义
1、促进了民族融合。2、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3、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突破】
【思考题】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如何对他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呢?
⑴贡献:①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对内):A平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藩;B收复台湾:收复后台湾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C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D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②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对外):抗击沙俄入侵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⑵局限:对内专制(文字狱等),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被侵略埋下战败隐患)
⑶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 ( http: / / www.21cnjy.com )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代——康乾盛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思考题】: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方面对比康熙时代的东西方世界。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西方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中国封建经济持续发展,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处于工业革命前夕。
思想文化:中国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产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西学东渐。西方启蒙运动兴起,近代科技形成。
对外:中国逐渐走向闭关锁国;西方对外殖民扩张。
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世界,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