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6 14: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26. 好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时
01
回顾旧知 复习导入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
——(联系上下文)
陡然 虹霓 ——(近义词)
乌柏 萍藻 膝髁 ——( 根据字形猜测)
伽蓝 夏云头 泼辣. 奔迸 ——(查字典、网络)
回顾课文
理解词语的方法:
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一个梦境
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好的故事》,去感受“故事的美好”并体会其中的意境。。
回顾课文
02
品析词句 感受美好
有 趣
默读第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文中圈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美 丽
幽 雅
整体感知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请你默读课文,勾画出来,并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
感受美好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云锦
错综:纵横交叉。
万颗奔星
变幻无穷
感受美好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澄碧:清而明净。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感受美好
感受到了倒影的形状很美丽;日光镶嵌,散发光泽,颜色也很美丽。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一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感受美好
我也发现了颜色美。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胭脂水、大红花、红锦带、斑红花影,红色富有生机、充满希望。这鲜艳的红色让我感觉梦境很美丽。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结合课本插图,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感受美好
这么多美的人美的事,浮现眼前,应接不暇,画面真丰富。我仿佛看到了五彩缤纷的野花盛开着、小狗欢快地跑来跑去、衣架上晾着花花绿绿的衣服……
思考:作者描写景物和我们平常描写的景物有什么
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连串名词的罗列,不仅语句简洁,而且画面感极强。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茅屋,狗,塔,村女,云,……
感受美好
感受美好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思考:这个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
“泼剌”是拟声词,“奔迸”则形容水的动态。
感受梦境有趣
趣在——倒影交织融合、起伏变幻
感受美好
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仿照句式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 )织入( )中,
( )织入( )中。
村女
萍藻
萍藻

感受美好
感 受 美 好
配乐朗读,重温美好。
指名接读第3~9自然段,再次重温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师小结:鲁迅先生的梦境就像这云锦一般图案精美、绚丽多姿。梦境美在画面丰富、形状美丽、色彩绚丽。
景物很相似,都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再读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说说作者的梦境里分别回忆和看到了哪些景物,你发现了什么。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段 落 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我们发现共同点 都是写水中的倒影;都是水乡景物;景物错综迷离…… 我们发现的不同点 第五自然段写景物随着水波变幻 第七自然段写景物与“大红花”交织……
我们的问题 “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 为什么这些景物如此变幻迷离? 03
借助资料 深入研读
一九二五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公然屠杀、拘捕数百名手无寸铁的革命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血雨腥风笼罩着中国大地。
新文化战线被分化,一部分青年斗志冷却,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开背叛革命,这使鲁迅感到信念动摇的极度苦闷。
黑暗而残酷的现实,让鲁迅感到求索的怅惘、战斗的孤独。他说:“我时时说起自己的事情,怎样地碰壁,怎样地在做蜗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恼,萃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
——选自王泽龙的《论鲁迅一九二五前后的创》
资料背景
再读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结尾部分,并把读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为何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
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深入研读
本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1926年。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先是女师大风潮,接着是“三一八惨案”,这中间贯穿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野草》虽然也蒙上了阴暗的气氛,夹杂着颓唐的干扰,但其基本精神是积极的,体现了人民的情绪和希望。
《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是《野草》艺术上的第二个特征,第三个艺术上的特征则是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
资料补充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咙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阅读链接
材料一
点明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即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资料补充
阐释了“昏沉的夜”及“美的人和美的事”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补充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表达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厌恶。。
请再次默读课文,你是否对有些语句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感受?请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
深入研读
《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我们再来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完成下面图示。
美的人和美的事美好的梦境
昏沉的夜
“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
( )
美好的生活
黑暗的社会现实
对比
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
提示:“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什么?括号内填写作者想表达的一种什么情感或者思想?
都具有象征意义。“昏沉的夜”象征着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好的故事”象征着作者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内心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乌桕、新禾、野花等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的景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的浮影,锦带、狗、白云、村女等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
深入研读
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优雅、有趣的生活。
深入研读
04
总结方法,拓展阅读
快速浏览,相互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好的故事”的。
梦境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还写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体会写法
抓住关键词句,从修辞、写法等角度感受景色的美丽、幽雅、有趣。
此时此刻,你的头脑里产生了什么问题?
为何反复提到“美的人和美的事”?
为何作者花大量笔墨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致?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质疑
这里的风物景色取自江南水乡,它要比人们日常所见的更美丽、更动人,这样的美景,只有经过精心的构思才可能有,虽然美妙无比,却终究是虚幻的,是理想化了的。鲁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在这美好到极致的艺术图景中,寄托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热切期盼。
一起回忆一下,在学习本课和上一课时,
我们借助了哪些资料?
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资料
关于作品创作背景的资料
别人对这一作品的评论或注释
体会写法
课堂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学习本课和上一课时,我们借助了哪些资料?今后,当我们阅读某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查阅哪些资料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也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
课堂小结
1.拓展阅读《野草》,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可以写一下关于《好的故事》的读后感,同学间进行交流学习。
自主作业
学好语文,
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