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课标要求】
1.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西方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知识梳理】
1.康熙 岁登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岁亲政,在位 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统治期间,开创了 的繁荣景象。
2.康熙即位时,正是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时期, 、 、 是摆在年轻皇帝面前的巨大问题。
3.康熙亲政后,仍好学不倦,设讲官讲解 、 ;同时对西方的?? ???? 怀有浓厚兴趣。
4.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威胁来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 ,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采取 的策略,最终取得胜利。
5.康熙决定收复台湾之初,郑氏提出 的要求,但康熙依然决定武力收复台湾。
6.康熙大胆启用郑氏降将 在 年收复台湾,之后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 ,设 官一名,澎湖设副将一员,率兵驻守。自此台湾隶属中央行政管辖。
7.17世纪,沙俄哥萨克远征军在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领土上修筑了 、 侵略据点,对东北构成威胁。康熙采取 的方法,为抗击沙俄做准备。
8.1689年中俄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问题探究
问题一:“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
——玄烨
请思考:三藩指哪三个势力?康熙最终怎样让他“夙夜廑念”的三藩问题?
问题二:康熙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了那些努力?想一想,康熙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巨大的历史功绩,他为君之道的法宝是什么?
【典题解悟】1.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
(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2.有人说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后一抹落日余晖。康乾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之上的?18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生了怎样变化?结果如何?
康乾盛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与家庭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业想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同时期西方,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向欧美扩展,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在康乾盛世的外表下,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工业革命兴起殖民扩张加强,东方开始落后并最终从属于西方。
3.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
(1)秦始皇:①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 ( http: / / www.21cnjy.com )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康熙帝:①平定三藩之乱;②收复台湾设台湾府;③平定噶尔丹叛乱;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⑤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4.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秦始皇与康熙帝这两位君主的思想文化政策的相同点及其给中国历史造成的危害。据此谈谈你如何认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同点:都采取了文化专制的措施,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和强化专制权力。
危害: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康熙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的局面,僵化了思想。
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巨大,但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物能做出多大贡献从根本上说是由时代所决定的,英雄人物由于受到时代与阶级等局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行动,也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当堂检测】
1.清军入关以后,战乱延续了二十多年,这段时间的战争从本质上主要是( )
A.满汉之间的民族战争 B.阶级斗争掩盖下的民族战争
C.民族战争掩盖下的阶级斗争 D.明朝残余势力的反清斗争
2.“三藩之乱”主要反映了( )
A.汉族和满族之间的矛盾 B.汉族地主和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
C.先朝旧臣和今朝君主间的矛盾 D.地方割据势力和中央政府间的矛盾
3.下列关于台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国时孙权曾派人去夷洲 B.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C.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D.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4.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体现在( )
A.彼此保持对方领土完整 B.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
C.双方皆无领土丧失 D.双方自愿进行谈判而签订
5.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
A.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B.扩大了清朝的疆域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驱除了外来势力
6.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中俄两国的贸易问题 B.中俄两国的西北边界问题
C.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D.蒙古的归属问题
7.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其中平定准噶尔部反动贵族叛乱时在位的皇帝是(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8.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人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中不包括( )
A.统治者从根本上讲实行的是闭关政策
B.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
C.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
D.统治者闭目塞听,未能“开眼看世界”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8 14 61 “康乾盛世”
2.国家安定 民族团结 抵御外侮
3.儒家经典 为政之道 自然科学
4.“三藩”的割据势力 剿抚并行
5.“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
6.施琅 1683 福建省 总兵
7.尼布楚 雅克萨 “永戍黑龙江”
8.《尼布楚条约》
问题探究
问题一:
1)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继茂。
2)亲政后准备撤藩,结果三藩举兵反叛,但康熙沉着稳定、毫不慌乱,及时掌握军情,采取剿抚并行的策略,历时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乱”。
问题二:
1)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奠定中国的版图。
2)第一康熙对自己讲学习,第二康熙对朝政讲勤慎,第三康熙对臣民讲仁爱,第四康熙对西学讲吸纳,第五康熙对子孙讲教育。
【当堂检测】 高考资源网
1.C 2.D 3.D 4.B 5.C 6.C 7.B 8.C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1、文武全才
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
2、丰功伟绩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3、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思考: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
二、贞观之治
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原因和条件:
(1)主观:①
②
(2)客观:③
④ ⑤
3、内容与措施:
(1)政治方面
①完善制度:
②制定律法:
★知识链接:“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
有一次,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严酷的法律。唐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在民间选拔官员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兵部郎中戴胄劝阻说:“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唐太宗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戴胄说:“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陛下对欺诈之事很愤恨,因此要杀掉他们,当然也知道按照法律不可以这么做。如果用法律来衡量就可以忍己之小恨而取得整个天下的信任”。唐太宗说:“你能这样执法,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③发展科举:
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脱颖而出的。
(2)经济方面
继续推行 , ; ;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3、贞观盛世
《贞观政要》记载 的景象,其间虽有溢美之辞,但却大体上反映了贞观年间 的社会蓝图。
★课中思考题:请对照贞观之治的崭新气象,探究唐太宗一系列举措的影响。
提示:
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
1、知人善任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唐太宗便以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2、兼听纳谏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3、民族和谐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4、对外开放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
5、评价唐太宗
提示: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评价:一、归纳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结其政治活动,根据各项政治活动逐项评价;二、两点论,分别指出积极贡献和不足,再得出结论。既要反对英雄史观,不过分地突出唐太宗的个人作用,也不能忽略英雄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同时还要与别的帝王相比并体现出他杰出的个人才能和重大历史贡献。
【提高升华】
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2、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说:“安事劳民。”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B.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原浪费人力物力
C.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属唐中央
4.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 )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 D.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5.唐朝与朝鲜的交往同唐朝与印度的交往相比,共同点主要是( )
A. 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 B. 贸易往来频繁
C. 文化艺术的相互吸收 D. 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
6.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D.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
7、归纳和概括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出现的原因和特点,正确看待历史上出现的“治世”和“盛世”现象。
8、[阅读与思考]
9、[自我测评]
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提示:首先要理解材料本身所给的观点:大唐盛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出现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不是个人的作用,唐太宗只是中等人才,作用有限。此观点基本上是对的,但也有偏颇之处,主要是对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肯定不够。应从“时会”(即时势造英雄)和“人力”(即个人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两个方面云分析。
【课堂小结】
唐太宗
千秋功业 后人评说
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
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反躬自省 一代名君
贞观之治
总结教训 长治久安
选官任贤 大度纳谏
节俭自律 厉行法制
民族关系 和睦相处
对外交流 盛唐气象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
【学习目标】
高考资源网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巩固政权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学习过程】
一、并吞六国
1.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
②政治基础:
③民族基础:
(2)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过程(10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1)先灭弱韩:前230年 “先取韩以恐他国”
(2)离间灭赵:前228年 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颇
(3)水灌灭魏:前225年 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4)王翦灭楚:前223年 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的辣
(5)北灭燕国:前222年 荆轲刺秦,无功不返
(6)完胜灭齐:前221年 孤掌难鸣,一败涂地
3.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百代犹得秦政法”
措 施 影 响
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地方: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军事 奠定基本疆域
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
▲简要介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三公九卿制
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任用标准 历史意义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贤”“能”由皇帝任命 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 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3)地方:郡县制
问题: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诸侯的建议。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主张郡县制。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呢?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其官职是由皇帝直接任。可以起到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分裂的局面。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P18))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2.急建长城:伟大建筑,暴政见证(五年,40多万民工)
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140多万人/年)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 http: / / www.21cnjy.com )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修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百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法律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
4.刑法严酷:
5.赋税沉重:
前221年统一,前209年 秦末农民战争,前207年 秦亡(14年)
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与执著。但在他的性格与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暴虐的一面。他从事的征战和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的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 ,赋税过重,刑法严酷,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他相信人终有一死,却又耗费巨资寻药求仙。这都是他性格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呢?
四、评价秦始皇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填空参考答案: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发展迅速;秦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郡县制 征服百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知识梳理】
1.秦国在孝公时任用变法,、 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2.秦的统一大业最终由完成,13岁即王位,由掌理政务。
3.从年,嬴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4.嬴政创造性地为自己选择了名号,“”成为皇帝的专称,成为皇帝的专用品。
5.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秦始皇采纳了的意见,决定在全国推行。
6.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对于,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7.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诏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与此同时,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家业手工业生产和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废除 ( http: / / www.21cnjy.com ),颁行统一的。秦始皇还废除了六国的旧制,统一。
9.公秦始皇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 、 ,进一步巩固了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0.秦始皇高瞻远瞩,雄才大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和执著,但他的性格和举止中也有、、的一面。
11.公元前207年,在下,秦朝瓦解,二世而亡。
【典题解悟】
一、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条件:
客观条件:
①从经济方面看,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殃变法比较彻底,国力强盛,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②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个人条件:坚忍刚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统一中国的过程: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方式:兼并战争
(3)过程:灭韩、赵、魏、楚、燕、齐。
3.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起强大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二、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统一法律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桂林等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以上措施的实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三、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他是杰出的政治家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灵渠,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焚书坑儒,实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文化专制;制定了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广建宫殿陵墓,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当堂检测】
1.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2.秦统一是在(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359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356年
3.秦统一后的货币是( )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4.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是采纳( )
A.韩非的建议 B.蒙恬的建议
C.李斯的建议 D.商鞅的建议
5.下列关于秦统一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战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B.人民厌恶长期战争,渴望和平,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之首,为秦统一创造了条件
D.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
6.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
A.楷书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7.“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秦始皇个性暴虐 基层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古风》) 此诗中秦始皇的形象如何?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
9.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说说诗人们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正确?
①“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胡曾《长城》)
②“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唐·汪遵《长城》)
③“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清·杨鸾)
④“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
功及万世长。”(清·赵翼)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帝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回答:
上述所说的是何时何事?
只有哪些书不烧?
③秦始皇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11.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12.怎样评价秦始皇。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1.商鞅 发展生产 奖励军功
2.秦王嬴政 相邦吕不韦
3.公元前230 韩赵魏楚燕齐
4.皇帝 朕 玉玺
5.李斯 郡县制
6.巩固加强国家统一 促进社会发展
7.使黔首实田
8.使用六国旧币 秦半两钱 度量衡
9.大力开拓疆域 建设交通网道 统一文字
10.刚愎 偏执 暴虐
11.各路义军的猛烈攻击
【当堂检测】
1—7 CCACACD
8.雄才大略、声威赫赫。颂扬秦始皇的统一业绩。
9.①胡曾的诗指出秦始皇滥用民力,役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百姓修筑长城,使天下苍生苦不堪言,终至祸起萧墙,天下反秦,秦朝迅速灭亡。实际上是指出修长城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汪遵的诗高度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③杨鸾的诗肯定长城的修建巩固了边防。④赵翼的诗指出虽然长城的修筑给当时留下了巨大的灾难,却为后世留下无穷好处。赵翼的诗评价比较全面。
10.①指秦朝时的“焚书”之事。
②只有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不烧。
③钳制了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在政治生活中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11.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设交通网络;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打通西南夷;④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12.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