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学习目标:
1.内容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2)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3)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二.知识结构:
原因
大众报业的发展 过程:
广播
广播影视的普及 电影
大众传媒的更新
电视
历程: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评价
三.知识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1.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1)进入 ,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的 与落后的 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社会呼唤着适合 需要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 办报潮流的推动。
2.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 年,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 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 、 、 等
3.通俗性报刊的发展
特点:(1)采用 的语言,取材 ,运笔 ,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 成立后,根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与 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探究1: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醍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者的主体是什么 (1分)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4分)
主体: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
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分)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分)
核心内容:救亡圈存,变法图强。
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4分)
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知识点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产生:_______________
(2)发展:
近代:
①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 报商创办 公司广播台” ,在 正式开播。
② 年, 支持下,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③ 年, 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④ 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 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 。
② 以后,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广播节目内容日益丰富多彩。
(3)
地位: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内容,也为人们获取 、接受教育、 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
2、电影
(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 到 ,从 到 ,从 到 。
(2)概况: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时间 地点
②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时间 创办人 主演 片名
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优秀影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 、 ;
抗战结束后: 、《一江春水向东流》、 、 《小城之春》、 《万家灯火》、 等
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电影创作中过分强调 和 。
⑤改革开放后, 、 、 、 、 等相继问世,激活了 。
3、电视
(1)问世:
(2)概况: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 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 。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
⑤2008年6月9号, 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 工程和 直播领域,解决了 和 看电视难的问题。
⑥现状:中国已经建成了从 到 、从 到 的多系列、 、多语种、 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4:00 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4:15 革命文艺5:30 对人民公社社员广播6:00 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6:20 革命文艺6:30 新闻和报纸摘要8:00 体育节目 8:15 革命文艺 8:30 新闻和报纸摘要 11:00 国际时事11:30 人民解放军节目12:00 对工人广播12:30 新闻13:00 教唱革命现代京剧、革命歌曲;革命文艺……15:40 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节目16:00 红小兵节目16:20 红卫兵节…………
材料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节目表(节选)
周一至五逢整点安排l0分钟《整点新闻》,逢半点安排5分钟《半点新闻》和5分钟《气象·生活》 周六、日
0:30 午夜剧1:30 怀旧影院场2:30 夜读心灵5:30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5:00 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7:20 知天下8:00 体育直播间8:20 做客中央台 l 8:40 财经在线11:10 法治中国12:35 体彩时间12:40 中国质量报道(含整点新。闻)19:20 城乡纪实 20:30 天天福彩20:35 小喇叭22:30 神州夜航(含整点新闻) 0:10 生活资讯l 4:30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5:00 老年之友/残疾人之友8:35 流行经典9:30 娱乐周报12:00 天天体彩20:30 天天福彩20:35 体育沙龙
请回答:
(1)判断材料一、二分别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电台广播节目表,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材料一:文革时期。 理由:节目表中出现红小兵、红卫兵;节目大多冠以“革命”名称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 依据:出现了关于彩票的节目;宣传法治;节目名称更加人性化。
(2)依据上述节目表,分别指出这两个时期电台节目的特点。
材料一:特点:为工农兵服务;左倾色彩浓;节目形式少、相对单调;革命色彩浓。
材料二:特点:节目相对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注重时尚。
(3)你如何认识广播媒体的社会功能 (2分)
社会教化;丰富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舆论监督;信息传递。
知识点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 时代向 时代的巨变
2、历程:
(1) ,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3、功能:
(1)政治: 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
①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如 、 。
②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
③其他: 、 、博客、论坛、 、网络游戏、网上远程教育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评价
(1)性质:互联网是一种 、 、 。
(2)消极:存在着 与 较低、 情况。
(3)积极:改变着人们的 、 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 新观念与新模式。
四.拓展延伸: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网络?
互联网作为现代传媒手段,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具有极大优势,我们
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促
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互联网有着有可消除的弊端,如不良网站、不良信息的存在,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冲
击,因此,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努力引导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规避其弊端。
五.整理总结:
六.课堂反馈:
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2.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60周年,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报刊等途径迅速了解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的国庆盛典。那么,国庆10周年时,人们不能通过哪种途径及时了解北京的国庆盛典
A.看电视 B.上互联网 C.听广播 D.看报刊
3..2008年8月14日上午10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待在家中的新加坡居民为及时掌握北京奥运会第一手资讯,并就某一项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好选择哪一媒介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4..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上时间变的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行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选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许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6.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7、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况。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
【重点】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难点】
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 向美观、适体、方便、 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
男子服饰
①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成立后流行;
③辛亥革命后,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
女子服饰
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 的方向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
3.现在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 、连衣裙为特征的 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 ,军装和 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 、
过渡。
知识点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 、 、 四大菜系。
2.西方饮食
(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 陆续出现由 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 就餐环境、 都存在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 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 开始大量出现,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 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
①鸦片战争后,在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完全 的新式住房。
③西式的 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 的特点, 成为典型的特征。
知识点四 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等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古代 缔结婚约凭借 、媒约之言
近代 开始主张婚约自主,婚约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 。
现代 恋爱自由、 成为一种时尚
丧葬习俗
①近代:丧礼趋于 。
②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 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 、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 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 逐渐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 、旧礼教遭到批判, 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思考探究】
阅读教材65页第2自然段,结合以下材料: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现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个方面的变化?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文件的颁布对现代婚姻习俗有何影响?
【核心疑难问题】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见世纪金榜37页)
2、新中国成立后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见世纪金榜37页)
【自我反思】
【随堂练习】
1.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4.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的婚礼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放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5.1957年上海23家影院同时进行1956年影片展览。该影片展览不可能涉及的时代内容有
A.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B.民族资本家申请公私合营
C.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 D.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
6、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参考答案
BDBBC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程标准】
掌握近现代中国的报刊业和广播影视业的主要成就,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探究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重点】
报刊、影视、互联网发展的状况。
【难点】
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大众报业的发展
1.背景
(1)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 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概况
(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 兴起办报热潮,拉开中国近代 的序幕。
(2)国人办报
①开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 的先例。
②高潮:维新运动期间形成,影响较大的有《 》、《强学报》、《 》等。
③发展:民国成立后, 报刊更加活跃,并按戏曲、电影等类别实现了 。
【思考探究】
阅读教材P72“资料卡片”和下列材料:
夫报馆之设其益甚多,约而举之,厥有数事,各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旱灾区远隔,不免置之,漠视无动于衷。自报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于是施衣捐服,源源挹注,得保子遗,此有功于救荒也;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报纸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而反倒渐平,闾阎安枕,此有功于除暴也;士君子读书立品,尤贵通达时务,卓为有用之才,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我斧柯,不致毫无把握,此有功于学业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日报》
探究分析:
(1)上述材料怎样肯定发展报业的益处?
(2)据你的理解,大众报业对民众生活有哪些积极作用?
知识点二 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西人开办:1923年1月,由 在上海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3)国人自办
①第一座 广播电台:1926年6月, 正式开播。
②第一座 广播电台:1927年3月, 新新公司开办。
③第一座 广播电台:1928年8月,中央广播电台在 开播。
(4)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 到 的各级广播电台。
②改革开放以来,广播节目极大增多,部分节目实现 ,人口综合覆盖率高,节目内容丰富多彩。
(5)影响: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 ,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
2.电影事业
(1)历程: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 到 ,从进口片到 的发展历程。
(2)出现: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3)创作:1905年,任景丰拍摄了京剧《 》片段,是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4)民国时期
①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产生许多知名 与明星。
②电影名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 》
1945年8月后 《八千里路云和月》《 》《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 》
(5)现代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一个新时期,但过份强调 作用,题材单一。
②改革开放后:《小花》、《 》、《红高梁》、《 》、《英雄》、《我的长征》等相继问世,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增强了中国电影在 中的影响力。
3.电视事业
(1)起步:1958年5月1日, 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 。
②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纷纷宣告成立。
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 转发,地上 传播”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
④2008年6月,“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解决了 和 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⑤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 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知识点三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历程
(1)1993年,中国第一条 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 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
①构筑新型的 生活。
② 成为其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电子邮件、 、博客、论坛、 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评价
(1)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 和生活平台。
(2)消极:存在着 与 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3)积极
①正在改变人们的 、学习、 与交往方式。
②催生着当代中国 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思考探究】
阅读教材P75两幅图片和下列材料:
这是一个用手奔跑而不是用腿脚奔 ( http: / / www.21cnjy.com )跑的时代。“数字时代”也就是“手指时代”。我们成天用手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浪迹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逐渐远离真实的泥土路。电脑一方面使我们获得了青春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以巧妙的方式远离大地和尘土,让我们毫无痛感地截去下肢或下肢瘫痪。英国作家劳伦斯……把现代人的悲剧描述为一个自负、虚伪地坐在轮椅上的富人的悲剧。 ---吴伯凡《孤立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探究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网络时代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2)你认为网络的本质是什么?该怎样正确使用网络?
【核心疑难问题】:
中国大众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社会功能。(见世纪金榜43页)
【自我反思】
【随堂练习】
1.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可证此论的史实是
A. 奏报(章) B .唐代邸报 C.明代京报 D .《昭文新报》
2.中国人开办的第一个私营广播电台是( )
A.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B.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广播电台
C.中央广播电台
D.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3.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4.下列符合近代化报刊特征的是
①以新闻为主要内容 ②以言论为主要内容
③以铅字印刷为主要编排方式 ④以泥活字印刷为主要编排方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
——摘自人民网
请回答:
⑴分析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你能分析其原因吗
⑵大众传媒的两极影响是什么?
⑶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
BBDB
5.⑴速度最快的是互联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互联网可以高速互动,双向传受,传者和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人们上网可以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⑵消极影响是混淆视听,让人获取错误信息,导致错误事务甚至对社会不安。积极影响是正视舆论导向,使人们获取正确信息,从而对事务作出理性的决断。⑶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给予了正确的导向,给人们注入了精神动力,从而获得正确的指导思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重点】
交通和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
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交通工具的革新
1.代步工具
(1)人力车:是近代 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
①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②20世纪初在 中比较普遍;
③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 ,自行车逐渐成为主要的 。
(3)摩托车: 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 的重要交通工具。
(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 行业发展迅速, 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
(1)轮船;
①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
②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 企业。
火车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 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②2006年, 全线贯通,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城市交通
①1906年,第一个 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1924年上海开始有 运行。
③1969年北京 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④2003年上海 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专线。
民航
①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以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 。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
3.特点
(1)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
(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 。
【思考探究】
1.阅读教材68页第1—3段,探究分析:近现代我国交通工具的更新有何特点?
2、阅读教材70页“知识衔接”并结合下列材料:
据说是1901年,直立总督袁世凯花了一万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银从德国买来的奔驰轿车,献给慈禧太后作为六十大寿的进贡礼。慈禧坐车取乐,让特聘司机孙福岭驾驶着这辆奔驰轿车游皇宫和颐和园。但是当她看到驾驶员不但与她平起平坐,而且还坐在了她的前面却大为不悦,便命令孙福岭跪着开车,孙福岭灵机一动说:“启廪老佛爷,车子坏了。”太后只好将孙福岭赶走。从此这辆车就一直被闲置,现在也就成了文物被陈列。
探究分析:
(1)源自西方文明的火车和汽车在近代中国的境遇说明了什么?有何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认识?
知识点二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 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
②中国处于 和民信局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1866年 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 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称
1949年11月 邮电部成立,邮政与 合一
2.电信事业
(1)有线电报
①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 。
②发展:随后几年,中国 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创设:1906年。
②发展: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 业务。
(3)电话
①开端:1882年,传入中国。
②发展
民国成立后 电话线路和营业局、营业所继续增加
1949年11月 成立邮电局,邮政和电信合一
20世纪80年代后 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③地位:截至2003年季度末中国 总数居于世界第一。
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 和 传递。
(2)加速了 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 和 。
(4)推动了 与社会的发展。
【核心疑难问题】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推动因素、特点和影响(见世纪金榜40页)
中国近代邮电事业兴起的原因和积极影响(见世纪金榜40页)
【自我反思】
【随堂练习】
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2.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4.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A.广东省 B.福建省 C.台湾省 D.江苏省
5.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二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AABCD
6.(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2)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