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5 23:0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课前小检测
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愿!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译: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
导入:历史是一座矿山,有待我们去挖掘那珍贵的宝藏,历史亦是生活,是人类曾经的生活,其中积淀了人类太多的情感和智慧。有这样一篇史论文被赞誉为千年绝调,它就是《五代史伶官传序》。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独步千古、世代诵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
学习目标
1.把握史家由史实提出观点,以史实支撑观点的论证方法。
2.赏析文章抑扬顿挫的特点。
3.学习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
解题
1.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2.《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欧阳修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他认为《旧五代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于是重新编写五代史。3.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4.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任务一:梳理文本思路
论点:
论据:
结论:
论证思路: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其次叙写唐庄宗“得天下”的史实。
然后由“得天下”转入写“失天下”,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最后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再次阐明观点。
总结:逻辑层次清楚总分总,我们可以看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原因为例,由史实提出观点,以史实支撑观点,这是史论的一个特点。
时间 年龄 事件 结论
908年 23岁 与尔三矢
913年
923年
926年
走进庄宗(885-926)先根据注释将表格填一下。
时间 年龄 事件 结论
908年 23岁 与尔三矢 得天下——15年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 失天下——3年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走进庄宗(885-926)
思考: 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对比论证。
课文第3段是对比对鲜明的一段,作者又是如何论证的呢?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盛赞庄公的成功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感叹庄公的失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反问:否定这一说法 设问:肯定“自于人” 寓结论于疑问之中,引人深思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引用经典进行论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得出结论:与开篇的论点相互照应
鲜明对比
任务二 赏析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清)沈德潜
探究:庄宗得失天下,落笔波澜不惊,个中暗藏乾坤。作者如何表现情感态度的?
①精选动词
②连用短句
③骈散结合
④运用长句,张弛有度。
⑤语言平易晓畅,简洁生动。
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清人王符曾、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都认为关键是“善用抑扬之法”。
抑:贬抑,贬低、批评
扬:褒扬,歌颂、赞美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 论据剪裁合理典型
欲抑先扬,以“得天下”之“盛”和“壮”,为下文写“抑”张本,烘托其“衰”,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本文题为《伶官传序》行文中却没有写伶官误国的事,而是花大量的笔墨写庄宗接受并执行遗命,最终勇夺天下的事,这样写文不对题,你认为呢
①写出了庄宗执行父亲遗命的坚决,兢兢业业,发奋图强以及得天下时的所向披靡,踌躇满志。为后文得出“忧劳可以兴国”的论断提供事实根据。
③与后文庄宗在风声鹤唳中,走投无路的极端狼狈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不能不信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作者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④放到整个《五代史》中看,本文只是序,是《伶官传》的引子。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一点”往往和现实联系,是作者最想阐发的道理。行文时作者会围绕这“一点”选择史实论据,论证观点。论据合理典型
任务三 体会借古讽今
本文到第三段,论点已经得到证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呢
①回扣“伶人,”照应标题,避免离题之感。
②借古讽今。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第四段由此及彼,由点及面,让文本更进一层,将文本批判的矛头指向更深更广的“人事”因素。境界上,从君臣之道到处事之道,从家国大事到日常修为,都统摄在其关照之下。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还可以“明得失”、“照修为”,体现的正是读书人的家国意识、使命担当,这正是君子情怀。
链接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任务四 思辨拓展
《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玩人”固然不对,然而对于“玩物”,新时代的人们却对此有了不同的解读。同是“玩物”,有人认为玩物丧志,有人却认为玩物亦能养志。你怎么看?
玩物丧志:
历代君王中玩物丧志者数不胜数,而普通人里玩物丧志者也比比皆是。玩赌博的丧家财,丧人格;沉湎于脂粉的丧豪气,丧志向;就是小孩子,也有贪玩把功课丢了的。可见“玩物”可以使人沉迷,沉迷而后“忘志”,“忘”得久了,即便要找怕也难了,实所谓“玩物丧志”可见,“丧志”多因“玩物”。
玩物养志:
爱因斯坦曾说过:“拉琴于我思考大有裨益。”这哪里是“玩物丧志” “玩物得志”差不多!沉迷于积极向上的事物能催人长志,而沉迷于消极错误的事物会使人丧志。所以,有自制力者才不会让外物消磨掉进取之心,才能在“玩物”的道路上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最终驾驭好外物,从而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