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和谏议制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科举制,分析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基础自主梳理 拓展感悟应用
一、中央官制的成熟——三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1、条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汉代以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萌芽: 时期3、建立: 时期职权与作用(填表):名称职责作用中书省1三省之间既 ,又 ,分工明确,提高了 。 2、相权被 ,避免了 ,有利于 。门下省尚书省(二)、三省六部制的演变:1、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 ”,其长官掌为 ,但相权被分割, 掌管军政;财政归 、 、 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又称为“ ”;宰相只保留 权。注:这一制度称之为“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东府(另设的中书门下)和西府(枢密院)。2、元朝:一省制废除 ,实行 制,只设 。(三)、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标志 发生深刻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 、 、 权利的分解,既明确了 ,又使三省 ,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四)、中央官制发展趋势:1、唐宋 。2、元代相权有所加强二、选官制度的发展(一)沿革:1、西周: 制2、战国: 制3、秦、汉初:沿袭 制度4、汉武帝:举荐模式—— 制、 制5、魏晋南北朝: 制6、隋唐: 制度(二)意义:扩大了 。促进了 。提供了 。保障了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一)监察制度:指对 进行监督的制度。1、秦代 负责掌管监察;2、汉武帝为监督 而设立 ;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高峰,在中央既设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又设立 ,地方上设立 。(二)谏议制度:指对 的言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1、隋唐的 负责谏议和封驳;2、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三)对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评价:1、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 和 现象。2、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 ,打击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 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谈一谈: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演变说明了什么?2、说一说: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世官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科举制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称科举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举科举制的认识。3、想一想: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要点研析】
1. 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
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十分重要。
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特点: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②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③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④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⑤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
(2) 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走进高考】
1、(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2、(10年浙江卷)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3、(10年安徽卷)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4、(10年山东卷)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5、(10年江苏卷)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随堂测验】
1、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2、政论家认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
3、“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上述材料说明
A.唐朝中央审议机构是中书省 B.唐朝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C. 唐朝中央执行机构是门下省 D.唐朝中央决策机构是尚书省
4、唐初,突厥贵族对内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侵扰。假如你是那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作战计划,接下来你会( )
A.交皇帝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5、右图所示的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现于( )
A.秦朝和西汉
B.西汉和东汉
C.秦朝和唐朝
D.唐朝和宋朝
6、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
A.建立中朝 B.设三省六部
C.设三司使 D.设立军机处
7、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8、“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9、《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行政管理 B.访贫问苦 C.监察官吏 D.缉捕侦查
10、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分)
(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3分)
参考答案
【走进高考】1、D 解析:唐代谏官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2、C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3、C 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4、C 解析: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5、B解析: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故正确答案为B。
【随堂测验】
1、D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答问题,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B 唐朝实现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又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3、B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唐朝三省之间的互相牵制和监督。
4、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根据这个运作程序,可以很自然的得出答案。
5、C 左图反映的三公九卿制,右图反映的三省六部制
6、B 关键词“百司商量,宰相筹划”集中体现了处理全国政事时的分工合作,符合材料意思的只有B。
7、A 仔细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秀才”“孝廉”。所以这段话反映的是.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8、C 由材料中的“宰相”可以判断出是与中央集权制有关的,唐代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央主要就表现为三省六部制。
9、 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雄飞的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要达到“纪纲举、天下治”的关键在于天子要对下面的情况有清楚的认识,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官吏加强监察。
10、 C 御史大夫是秦朝中央监察官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刺史最早是西汉地方监察官员;太尉是秦朝中央机构中管理军事的官员;军机大臣是清朝雍正时开始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11、解析:(1)“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门下缴驳”所以这其中包含了中书省、皇帝、门下的意见。尚书奉行后,要交给尚书下辖的六部去执行。这里主要考察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它们各自的职能。
(2)从材料三中戴胄用“法”来规劝唐太宗,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唐初君主受到至少受到当时大臣和法律的制约。唐朝中央政治制度主要就是三省六部制,所以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指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从三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三省长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三省长官和君主之间的关系。(3) 结合特点从三省的分工与牵制两个方面分析,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防止专权,皇帝一定程度上受三省长官制约,有利于达到总体政治上的清明。
答案:(1)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大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皇帝的意见(3分)。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1分)(2)唐代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2分)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3分)(3)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3分)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009年6月,考古人员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进行发掘,这是其沉寂24年后迎来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据介绍,秦俑博物馆启动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是因为秦俑博物馆取得了国家文物局的考古发掘资质,具备了对出土文物的保护能力。让我们随着考古学家的视线,一起去探寻秦朝的未解之谜吧!(图为亮相世博会中国馆的“秦俑馆一号铜车马”)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2.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
【自主探究】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统一的背景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一些诸侯打着①“______”的旗号,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②___ ___夺位的政变。
2.统一的过程: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在公元前③______年完成统一。
3.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数百年混战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思考感悟】秦统一的有利条件可以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上的局部统一、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法家思想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商鞅变法后秦的强大、秦王嬴政的才能等几方面来分析。
二、“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1.皇帝制度的创立
(1)确立“皇帝”名号:嬴政统一六国后,改称“皇帝”。
(2)皇权至上:全国的①______、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3)“家天下”:② “______”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中央官制:③___________
(1)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④______。
(2)九卿: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行政事务。
(3)特点: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温馨提示】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最后一个皇帝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三、废分封,置郡县
1.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推行: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①______。
(2)内容:地方机构分为郡、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下的地方一级统治机构。郡设②______、郡丞和郡尉。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县长)、县丞和县尉。县以下有③______、里等基层机构。
2.秦帝国还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颁布秦法:秦法以“④___________”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秦朝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⑤_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提醒】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有巨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差别。分封制下,诸侯有封地而且世袭,独立性强;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员不能世袭,也没有封地,只衣食俸禄,一般情况下,皇帝、中央政府能有效的控制地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制是一种进步。
【核心突破】
1.图解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例1】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实现国家统一 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
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④建立三公体制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以漫画形式切入,以新材料、新情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依托,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本题中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确定①正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皇帝的装束,可确定②④正确,③是西周的分封制,应排除。
答案:D
2.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世袭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
(2)成因
①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应对战争和自然灾害,维护社会安定以保证生产。
②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3)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③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贯穿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例2】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紫禁城尤其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和殿的特殊地位,这是国家重大活动举行的地方。以建筑的优越位置、高大、雄伟来彰显皇帝的独尊,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观念。
答案:C
3.表解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
前提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
权力 在分封制下,受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郡、县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免,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郡县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作用 虽拓展了周朝疆域,但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共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例3】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特点是(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世袭制是属于分封制的特点,中央集权制下官员是由皇帝任命的,故排除②。
答案:C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专制独裁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对后世的影响
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对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政治方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稳定和发展;第二,积极方面,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利工程的组织建设;第三,文化方面,有利于文化繁荣和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发展。
②消极:第一,政治方面,皇帝决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同时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第二,文化方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扼杀了社会活力,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第三,经济社会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例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解析: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D
【教材题解】
【解析与探究】
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
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提示: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
提示:分封制的益处:燕、齐、 ( http: / / www.21cnjy.com )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②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
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俸禄,便于控制。郡县制的弊端:①不分封皇子功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②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不易成功。
【自我测评】
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秦朝政治制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内容是:以皇权至上、中央集权为基本特征;中央政府以三公九卿为主组成,地方政权分为郡、县两级;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础金题】
1.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③秦统一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2.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3.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郡县制( )
A.始于秦朝的建立 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
4.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九卿
5.有论者称,虽说是“秦皇汉武,略输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采”,但秦王朝却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实行男耕女织经营方式 B.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C.开创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D.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能力提升】
6. 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人到政治体制
8.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 )
A.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B.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和监督
C.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能 D.郡县长官由天子任免而非世袭
9.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 )
A.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始终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与西周分封制异曲同工,只是管理体制上有差异
D.始终制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
【迁移应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三
材料四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由图(一)和图(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秦是如何实现由图(二)到图(三)变化的?
(2)根据材料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3)材料三、四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么?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一、①尊王 ②卿大夫 ③221
二、①行政 ②家天下 ③三公九卿 ④军事
三、①郡县制 ②郡守 ③乡 ④轻罪重刑 ⑤贵族分封制
【基础金题】
1.D 战国中的燕国和齐国东面疆域都靠海,从图中看,秦是灭掉了燕国和齐国后最终完成统一的。故其东部的疆域到达了沿海。④不正确。
2.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独裁统治、皇权至高无上。
3.C 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由皇帝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任免,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选C项。该制度始于战国,今天仍存在县制;郡县制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项制度,国家版图无改变。
4.B 御史大夫具有监察职责。
5.B 从秦朝开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实行这一政治制度。
【能力提升】
6.A 引文材料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更符合题意要求。
7.B 三公九卿是中央制度,加强了君权,故排除A和C,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没有体现民主观念,D错误。答案选择B。
8.D 郡县制下的长官由皇帝任命,而分封制下的官员可以世袭。
9.D 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历史概念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①和③。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0.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自给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小农经济起到了保护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是A项。
【迁移应用】
11.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的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提条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等几个方面问题。(1)问,需要仔细观察图片来归纳总结;(2)问,体现人们对统一的渴望;(3)问,体现了秦统一的历史作用;(4)问,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全面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参考答案:
(1)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瓦解,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弱兼并的局面;统一六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岭南、设立郡县等。
(2)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3)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等。
(4)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消极: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末农民起义);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走进多彩课堂】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向。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在中枢权力机构中,宰相权力的不断弱化直至废除丞相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名师细说教材】
一、从秦朝到元朝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特点: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权力体系。秦代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要点点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
2.形成雏形:
①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问题探究 “宰”的本义为“主宰”,“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大政局动荡。
②汉代:汉武帝时选用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级别较低的官员(特别是少府官员尚书)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东汉时期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要点点拨 “汉承秦制”。两汉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问题探究 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
要点提示:主要因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要点点拨 魏晋以来,三省已经成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中央统治机器的核心部分,但三省各自的组织规模、地位和作用都还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概括地说,魏以中书、尚书为主,两晋中书地位更加显要,门下也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朝三省长官大权旁落,但政仍出于三省。与唐代所确立的三省制相比,魏晋南朝的三省制尚未定型。
3.确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①机构设置及职权: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概念解析 三省:中国古代皇帝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的三个最高政务中枢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合称。尚书省由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尚书台发展而来,南朝梁时正式称“省”。但其成为正式政务中枢机构后,又为皇帝所不信任,曹魏时即以皇帝新的秘书机构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以分割尚书省的权力。随着中书省权势日盛,皇帝又恐其侵犯到自己的专制大权,晋时即将皇帝身边的侍从机构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参与机密,出宣诏命。魏晋南北朝时,三省之制业已形成。隋正式确立三省同为相府,三省长官共为宰相的格局。唐进一步完善,形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权力运行方式,确立了三省相互制约的政府体制。但由于最高权力始终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最后决定权无不取决于皇帝,因此,事无巨细,遍经三省,往往流于形式,影响效率。故至中唐,由中书门下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中书、门下二省渐趋合一。宋初虽置三省,但形同虚设,行政中枢为别置于禁中的中书省。宋神宗元丰改制,又复唐三省之制,至南宋,三省长官互兼,以尚书省为相府,实际上取代了中书、门下二省。辽和金初亦仿唐制置三省,金朝不久即行尚书省一省制,元和明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亦被废。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概念解析 六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个行政管理机关的合称。秦汉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以丞相指挥九卿执行,自尚书台上升为综理政务的中枢机关以后,其下分曹治事,至晋时,尚书台已备六曹,为六部之前身。隋确立三省六部制,以吏、礼、兵、民、刑、工六部为尚书省之下的政务执行机关。唐沿置,惟为避太宗李世民之名讳改民部为户部。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附比《周礼》六官,排六部之序为吏、户、礼、兵、刑、工,至清不改。迨及元代无尚书省之设,六部隶于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后,六部分别直接向皇帝负责。但自内阁权重后,六部行政,实受内阁变相指挥。六部首长均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唐、宋、元时期各部之下均设四司,故有六部二十四司之称。司之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明清时所设司数大增,并皆冠以清吏司名。此外,明代因太祖以南京为京师,成祖北迁后,南京仍保留一套中央政府的官制,故亦有六部之设,但仅在南京留都所属地区行使职权。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已趋详备,故得延续达千余年,至清末在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下才予以改变。
②作用:
A.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要点点拨 根据三省之间的运作程序,可推导出从决策到执行的过程是中书省拟定政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具体是六部)具体执行。
B.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要点点拨 三省把秦朝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互不隶属,相互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从而有效地牵制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4.宋元时期的发展
①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而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掌管国家财政。
★要点点拨 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控制了政权和军权。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三司使统领三部: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等事;度支掌管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等事;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权力甚重。
②元朝: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概念解析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中枢。最高长官设有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又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这种既为中央首脑机关,又兼管地方政务的行政机构,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仅有的。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
1.明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
①丞相制度的废除
A.原因:
a.吸取元朝教训: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b.确保家天下的需要: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初期,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虽然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但仍出现了李善长、胡惟庸的专权。
★问题探究 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加强专制皇权的原因
要点提示:它是中国封建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而宋元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历代实行的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科举获取的,因而官宦门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而且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由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宋代以后,随着租佃制的普遍推行,这种不稳定性变得尤其明显。
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不仅有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退佃和离主的自由,而且有了转佃权与永佃权,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削弱,行政管理权、诉讼裁决权和军事指挥权与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分离,即所谓“食土而不临民”的状况更加突显。但是,没有超经济强制,也就没有封建剥削。超经济强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强制,把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以保证他们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明清封建专制的高度发展,正是适应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
B.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问题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要点提示:从皇权专制的发展和明太祖建立明朝的社会背景两个角度分析明太祖此举的目的。阐明观点,评价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是否明智。
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 ( http: / / www.21cnjy.com )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
C.评价:使自秦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要点点拨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②内阁的设立
A.设立
a.殿阁大学士的设立:明太祖废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为分担皇帝压力,设立殿阁大学士,其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热点链接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的确立
建文帝时未设殿阁大学士,而由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信翰林院官,如翰林侍讲学士方孝孺、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等人充当顾问。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金幼孜等七人至文渊阁值班,后升胡广、杨荣、金幼孜等人为文渊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同时,还授予他们参与机务的权力,“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谟画,率漏下数十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明政统宗》卷70)。杨荣曾记述此事说:“初建内阁于奉天门内,简任翰林之臣七人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诰命令诫敕之文曰夥,而礼典庶政之议,及事之关机密者,咸居焉。”(《明经世文编·御书阁颂序》)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而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但已基本具备了内阁的职能,明代的内阁制度至此正式确立。
b.正式设立: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要点点拨 内阁只是皇帝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运作规则:随着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衙署和属官,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问题探究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与明清时期的内阁制的区别
要点提示: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清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
①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A.行政权力: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B.决策机构: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要点点拨 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立的封建朝代。满族原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在入关取代明朝以前,虽已建元立国,但社会发展阶段较之关内汉族要低得多,体现在政治制度中,那种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的内容,直到入关后相当长时期里,仍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这与它在关外初建时,政事简单,且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
②军机处的设立
A.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紧急军务,在皇宫保和殿西北角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乾清宫旁简陋的平房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要点点拨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 ( http: / / www.21cnjy.com )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B.职权的变化: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C.评价:军机处能迅速地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热点链接 明朝后期,欧洲掀起了新航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开始染指中国东南沿海;明清之交,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开创了近代西方的以“人民主权、法治”为核心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并随之引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民主化成为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而清朝统治者却昧于时事,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政治发展趋势,扼杀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制约了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与世界民主化潮流背道而驰。
三、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分配的演变趋势
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的历史特点。
【合作梳理知识】
【课后习题对话】
解析与探究
〖探究提示〗①汉哀帝把丞相看作股肱,放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皇帝“共承庙宇”的高度来看待丞相的作用和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议进行裁决,从而有利于加大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个人决断的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权,但是多数君主却不能总结秦朝设立丞相的教训。
②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些主张虽然在对待宰相的态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无一不从维护专制皇权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③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弊端,造成皇帝制度畸形发展,严重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绝对君主专制,一切唯皇帝意志为转移,导致了整个官僚统治的僵化和腐败。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解析〗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 ( http: / / www.21cnjy.com )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我测评
〖参考答案〗
1.皇权总体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2.隋唐时期,统治者通过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来加强皇权。
3.明太祖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是废除丞相制度。
4.说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加强的重要标志,是因为这时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解析〗仔细查找教材,梳理知识点,同学讨论来填充答案。
秦朝时开始形成:以 为核心, 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
理 。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 。三省是 、 、 的合称。 下设六
部,处理 。三省之间既 ,又 ,提高了 。
同时使 被分割,避免了 ,有利于加强 。
宋朝:设“ ”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 掌管,财政归 、 和户部三司的长官 总管。
元朝:废除 ,实行 ,只设 。六部也归入 。
明朝以前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明朝加强皇权
1.废除丞相制: 诛杀 ,下令裁撤 ,废除 ,由 亲自掌管 ,直接管理 。
2.增设内阁: 设立 以备顾问兼 ; 正式在文渊阁设立 ,大学士开始参与 。后形成 、 。
背景:清初承袭明制,设立 ,负责处理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 组成的 处理。
设立:清 年间,为处理 的军务,在 内,设立 。军机大臣最初治参与 ,后可以参与 、 、 等。
影响:一方面简化了处理政务的 ,提高了清王朝的 ;另一方面军机处完全听命于 , 完全由 裁决,成为 高度发展的标志。
清朝的军机处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A、教学目标、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考纲要求:
(一)△会考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二)▽高考考纲要求:A、必修部分一、古代(一)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授课提纲、学习要点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夏商
(一)夏朝公共权力的出现 (前2070—前1600年) 启(始)
(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 (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1)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军队、监狱、职官
(2)君主专制逐渐形成,王权决定一切
(3)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组织的纽带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及政治的神权色彩
1、实行内外服制度(前1600—前1046年)主要(方国联盟内具有较宽松的自主权)
(成汤-纣王)
(1)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王畿,相对稳定的核心国)
(2)外服:商代附属国辖区:
① 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自己的首领、组织
② 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服从商王命令)
③ 有很大的自主权(独立性、与商王战争)
④ 与西周的诸侯国不同:(内外服联盟)
1)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臣服于商王的
——其首领由商王册封,与商王基本上没血缘宗亲关系
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的社会结构
——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发生战争
(3)关系:商王控制的联盟体, 支配与被支配,“一元(国王)多政(诸侯)”格局
① 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
② 附属国要定期向商王朝贡和奉命参加征伐活动:有很大的自主权、独立性
2、浓厚的神权色彩:商王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神权高于一切)
(1)商王主持占卜和祭祀,是宗教活动的主体
——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使者,其权力和地位是神授的
(2)原因:
① 体现了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是有限的
——人们无法抗拒和解释疑难现象时,会求助于神灵
② 依靠崇拜祖先等神灵的宗教信仰,商人凝聚了全族力量,征服了其他部落
③ 商王通过宗教活动,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年)强盛
(镐京:陕-西安)
(一)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公执政时期)
——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1、背景和目的:拱卫王室,加强王权和统治
① 巩固政权,保证周王室的强大(控制地方的需要)
② 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
2、内容、关系:全国大规模实行,并加以完备,向天下共主的局面转变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1)周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授土”、“授民”
——统治效果加强,驻王畿(王都镐京及附近区域)
(2)诸侯国、分封对象:周天子的臣属,同姓亲族(主体)
——异姓封国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和一些原来的附属国(古国)等
① 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 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
③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或是周王的宗亲、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
——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 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周王派代表监督诸侯,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了
——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减,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了;
⑤ 周初有的诸侯国打破商朝附属国的血缘界限
——成为人口构成复杂的更有活力的新兴封国
(3)分封内容:土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
1)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
2)诸侯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3)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4)诸侯义务:听从命令、镇守疆土、带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由内外服联盟向天下共主的局面转变:西周时期,
① 分封制的宗法色彩浓于夏 商,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
——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② 分封范围超出了夏 商,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③ 被分封的诸侯国对周天子的义务更明确: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
——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④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
⑤ 爵位已产生,以定等级: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 侯 伯 子 男五种爵号。
⑥ 有监国制度:是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
⑦ 周公制礼作乐,从制度上规范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秩序。
3、作用、影响:对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周通过分封
——国家权力结构实现了由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过渡(利弊)
(1)积极: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① 周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加强了统治,巩固和扩大了疆域
1)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和管辖,巩固了国家,维护了国家安全
2)是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办法
② 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 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 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周王权力的集中
1)诸侯国在初封时期,与周王室的关系较密切:是一种松散的统一
——随初封诸侯的子孙与周王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诸侯割据状态逐渐出现
2)没改变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以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
3)却大大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中央集权专制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⑤ 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
(2)消极:到西周后期,逐步失去原有作用
——导致国家的分裂,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① 随着时间推移,血缘上的联系逐渐淡化,诸侯对中央的服从度逐渐降低
② 而中央缺少足够的力量对此进行控制
4、特点 (内容、作用)
(1)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 (2)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
(3)周王与封国通过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5、分封制与内外服制度异同点 (内容、作用)
(1)相同点:都有王族活动区域——内服或王畿
——附属国或诸侯国:对王族都有一定的义务,都保留有氏族部落的特征
(2)不同点:
① 商王与附属国首领未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诸侯主要是同姓亲族;
② 西周对同姓诸侯的分封到达边鄙要地,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③ 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对周天子的义务更加明确;
④ 周王不止是分封某人于某地域
——而且还有权迁徙某部落或在新占领地建立新的诸侯国;
⑤ 分封制度下,贵族的等级观念比商代更严
——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⑥ 分封制是内外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西周王权大大加强
⑦ 地方诸侯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历史就由商代的“内外服联盟”时期
——朝着更加文明的阶段迈进,进入了西周“天下共主”的时代
(二)宗法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
——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重要的宗法组织制度
1、实行原因、目的
(1)主要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内容特点
(1)核心和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最突出)
① 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本家族的宗子、大宗、宗主、传宗)
——历世为天下大宗,同姓亲族的最高家长,以国名等为姓氏
② 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
③ 世代均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
1)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
2)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
3)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
(2)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爵位等由嫡长子继承
——是家族等级关系、政治隶属关系
①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历世为天下大宗,是同姓族的最高家长
——其庶子被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以国名为姓氏
② 诸侯之庶子被封为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族内为大宗
——以官名、辈分、采邑名为姓氏,大夫与士的宗法关系同上
③ 各级嫡长子:掌管全族的财权和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统治领地内的人民
——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1)大宗: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是大宗,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
——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尊贵,可继承王位、祀始祖
2)小宗: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是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为小宗,降位继承
4、作用
(1)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权位和财产)
——把“国”和“家”紧密结合在一起,强化了王权和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2)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的秩序制度,世卿世禄,巩固分封制
5、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必须以宗法关系为基础,周王作为天下大宗,可利用宗法制号令天下
——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
(2)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重要手段
(3)宗法制有利于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礼乐制度为规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4)宗法制和分封制、世袭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礼乐制度:是西周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是周公制定的周朝各种礼乐制度和规定(必不可少)
(1)依据礼乐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2) “六舞”主要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规格标准各不相同。天子用“八佾” (64人,祭庙乐舞的编队八人一行,称“佾”)的标准;诸侯则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3) “凡诸侯之礼: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五积,皆饩飧牵,三问皆修。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篮十,豆四十,铡四十有二,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对于侯、伯、子、男则另有一套规定。
(四)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进行贵族分封而形成的宗法等级秩序
——与宗法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的行政等级秩序
2、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1)一方面表现为 “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的宗法等级
(2)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一公、侯一大夫一士一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周)
1、族权、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以宗法制为核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与礼乐制度紧密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课后习题解答【P5】
一、解析与探究 【P5】: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
答:①基本特点。
(1)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一方面表现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一公、侯一大夫一士一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
②形成原因。
(1)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
(2)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法制。
二、自我测评 【P5 】
1.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7 .
答: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臣服于商王的,附属国的首领由商王册封,但与商王基本上没有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发生战争。而西周的诸侯则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被封诸侯或是周王的宗亲,或者通过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周王派代表监督诸侯,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了,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减,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了;周初有的诸侯国打破商朝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成为人口构成复杂的更有活力的新兴封国。
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答:①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均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为小宗,降位继承。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作用:巩固分封制度,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3.举例说明礼乐制度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
答: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依据礼乐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规格标准各不相同。天子用“八佾” (祭庙
乐舞的编队八人一行,称“佾”, “八佾”即64人的舞阵)的标准;诸侯则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皆饩飧牵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问皆修。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篮十,豆四十,铡四十有二,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对于侯、伯、子、男则另有一套规定。
三、活动建议: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试根据下列甲骨文的字形,找一找其中反映出的有关商周政治状况的信息。
答:(1) “执”: “拿玄”,像桎梏之形。“鹤”,像人带手梏之状。
(2)“圉”:内为“执”,外为“牢”。
(1) “王”:斧钺之形,意为掌征伐之人,或象征权威。
(2) “臣“:像屈从之形,事君之意。
(3) “劓”:像割鼻之意。
(4) “刖”:“龟句陀/”,以利器去人之足。,
(5) “巫”:在龟甲上面刻画痕迹,以行占卜,指司占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