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特征
【 引入新课】
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 新中国建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曾说过:“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要想解开这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进入新课 】课件显示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师介绍: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生根据课本指出史实。
1、新政协召开
课件展示:新政协召开情景及共同纲领、国旗、国歌等图片(教师边展示边介绍)
2、开国大典
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
当看到雄壮的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大家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的意义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回顾一下(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回答)。
新中国建立以后,就把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等大事。结合课标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构成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内容。学生答后,课件上显示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为了加深同学们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深刻的理解,课前分组采访了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派代表上台分别汇报你们的成果和感受。
通过推举代表和两位同学的汇报,我们了解到地方人大和政协的工作情况,由小知大,依此类推全国人大和政协的职能和作用。
二、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动动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提供的材料《宪法中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以及课件中提供的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思考问题:
全国人大有哪些重要的职能?
说明全国人大的地位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供参考答案:
职能:立法、监督、人事选举和任命权以及 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地位:是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不同:经济基础不同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活动的原则不同
学生活动:
根据课前分组情况,由学生推举代表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介绍如果自己参加校学生代表将会提出的提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案,有可行性的加以鼓励,并切实向有关方面反映;如果没有可行性的应进行适当的引导。
2、共产党领导的多当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合作的方针、主要形式和作用
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材料的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并针对材料设问:毛泽东为什么认为中国应该实行多党合作?西方的民主制度体现的是什么原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与西方的政党制度相比,我国的政党制度有什么特点?
我们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这两种制度建立后并非一帆风顺,到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是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众多党合作制度遭到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恢复与发展,在现实政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进行情感教育由此可见,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我们要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思考:歌词中反映我国民族概况(56个民族,民族差异如语言文化、服饰等,各民族大团结,共同建设祖国等)。
教师运用问题情景教学:
(1) 这么多个民族为什么能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国家?
(2) 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就是民族区域独立?
(3) 你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作用?不实行可以吗?
(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会使这些地区走向独立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民族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举加拿大的魁北克为例。
利用第四个问题,有部分学生答“有可能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独立”,教师引导: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放任自由,国家对这些地方也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使这些地方得到很大的发展,导入五大省级自治区的分布和发展情况
课件显示:五大省级自治区分布地图,由学生分别指出。
部分自治区发展现状的图片,
介绍援藏干部孔繁森事迹。
【 小 结 】请大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课件中显示课程标准:)
【 作业设计 】
同步练习
【 板书设计 】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协召开
2、开国大典
二、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 教学重点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学难点 】
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学方法 】
课前准备:(1)组织学生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加深学生对我国人大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理解。(2)模拟人大代表产生过程,组织学生分组选出代表参加学校学生代表大会并提出提案。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教学用具 】
多媒体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第22课。本课前承《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后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形成鲜明的知识对比,有助于同学深刻的认识到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长期性。本节课线索清晰,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课程标准: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结合本课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②了解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情景设置,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②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难点:重点“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成就。
难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
1、学生认知能力特点:有一定的史学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思维活跃,表现欲,求知欲较强。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化繁为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形成学案(详见附件),引导学生课前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师生互动探究
(1)设疑导入:
配合图片,播放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后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一段话:“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人民生活的更加有尊严”。
教师设疑:这段话震撼人心,令人动容,指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今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方向,建国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的曲折发展》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研析重点:
重点一: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解决策略:
第一步:播放视频资料《非常岁月》,使同学们对“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学生总结归纳,教师补充完善。
第二步:深化认识,设置探究一:民主与法制的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通过材料提示,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引导能够得出二者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紧密结合起来的。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使学生认识到建设民主法制的必要性,为解决难点进行知识铺垫。
提示材料:
材料一: “人类史上至今仅有的一次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并且成功了的那个人民群众无论是对‘谁’所做的事不满——哪怕这个‘谁’是再大的官、再富的人、再大的机构单位,也都能够从速妥善处理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才是真正的人类史上唯一的民主时期!” 周群《文化大革命是人类史上唯一真正的民主时期》
材料二: “窃人桑叶不满一钱,役三十天。”
“五人共盗一钱以上,斩左趾(断去左足)。”
“窃牛、羊、马者死。” ——《秦律》
材料三:
第四条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重点二: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解决策略:
创设情景一:现场模拟我校市人大代表选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校的小班化教学使这一情景的创设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通过情景的创设,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基层民主选举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将直接民主和代议制的间接民主相比较,认识到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创设情景二:借用《今日说法》,通过案例来谈法制建设的成就。
案例一“张晖遭遇交通钓鱼执法以行政诉讼求得清白”
案件链接:2009年9月8日下午,张晖驾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载客在上海市闵行区北松路1358号被闵行区交通执法大队查获,由于不服执法大队以无营运证擅自从事出租汽车经营行为为由,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张晖于9月28日向闵行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该处罚决定。11月19日,上海市闵行区法院公开审理了该案,当庭判决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违法。
案例二“何鹏案”与“许霆案”
何鹏原是云南公安专科学校的学生,2 ( http: / / www.21cnjy.com )001年3月2日,他持卡到云南省民族学院的ATM机上查询余额,何鹏用余额只有十元的卡,然而因农行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他在不同地方的ATM机上分221次共取出了现金429700元,随后通知其母亲为其农行金穗卡挂失。
案发后,何鹏于2001年3月5日被刑事拘留。2002年7月12日,云南省曲靖市中级法院以盗窃罪判处何鹏无期徒刑。
山西籍打工青年许霆因利用银行自动柜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出错,提取了不属于自己的17万余元,于2007年11月29日被广州市中院以盗窃罪一审判处无期徒刑。许霆不服上诉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判决许霆获刑五年,处罚金2万元,追缴非法所得。
解读案件一,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法制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的进步,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对比案例二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法制建设的进步,社会才会更加公平正义。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互动和创设情景,突出本节课重点内容,深化认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突破难点:
探究二:“依法治国”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身边有没有哪些反映出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完善的现象?从中我们得出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讨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拓学生思维,联系现实,深化认识,突破难点,不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肩负起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使命,升华主题。)
(4)课堂总结:学生依据所学,自己总结建国后我国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5)课堂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我校小班化分层次训练的特点。
3、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用史实说明中国近代以来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艰辛历程,并对比西方政治探究其如此艰辛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曲折 文革
首要环节
发展 制度建设
法制建设
六、教学特色:
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课本知识与课堂体验相结合。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成,掌握其含义,理解其在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图片,培养学生运用史料阐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
3、通过课堂分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我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
2、通过祖国统一进程的学习,培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实践及其历史地位。
本课难点: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台湾问题顺利解决的方法;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和探究相关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前检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反馈答案。 完成预习检测学案,落实要点。 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以学定教
一、屈辱往事------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课件展示不平等条约及被占之地。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学生回答香港问题的由来①香港岛:1 ( http: / / www.21cnjy.com )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回顾沧桑历史,奠定感情基础,同时培养学生阐释、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之道------“一国两制”1、什么是“一国两制”? 引导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④两制的主体是什么? 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 学生回答相应问题。一国两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除了享有香港、澳门拥有的一切权力之外,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落实基础知识,理解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等能力
2、“一国两制”的形成历程 引导学生归纳“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2、基础: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3、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4、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成为方针:1984年 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毛泽东、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这些原则后来称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3、“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从“一国两制” 顺应时代潮流,可以避免战乱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既可以确保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等说明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能力
三、光辉与梦想——“一国两制”的运用 (一)港澳回归1.港澳回归的条件用屏幕展示如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一、综合国力明显提高材料二、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我的中国心》张明敏 香港 学生根据材料概括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港澳回归历程思考分析回归的历史意义 学生从(1)对中国(2)对世界 两个方面概括回答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介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学生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角度来回答。 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能力
【各抒己见】 依据以上内容,你认为如何才能顺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等方面进行说明。 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和表达等能力
【总结提升】 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说明其内容,然后归纳其发展趋势,从宏观上引导学生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说明图片内容,归纳其发展趋势,从宏观上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突出主题,画龙点睛
【学后检测】 再发检测学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补充完成学案 反馈和检验学习效果,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