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写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写作顺序。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写作顺序。
2.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悟命题,理顺序
一、读课题,悟命题
1.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读题目)老师没感受到你爬山的那种感觉,在哪个字后面停顿一下?
3.再读一读,读得很好了,你有什么发现?
点拨:你们看,当我们想写去某个地方游览这样的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起题目的方式,就是用“一个动词+一个地点”,它们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事件。你看我们又学会了一种给文章起标题的方法。
二、读课文,理顺序
1.看课题,就知道这是叙述爬天都峰这件事情的,请同学们回顾下在《麻雀》一课中我们学到的写清楚一件事就要写清事情的哪三部分?
预设:起因,经过,结果(图片出示)
2.我们这篇文章也可以用上这样的方式来梳理内容脉络,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爬天都峰》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呢?
预设:
起因: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遇到一位老爷爷。1-5
经过: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爬天都峰。6-7
结果:我和老爷爷一起爬上了天都峰.8-10
引导1:我们来看看课文开头,小作者看到天都峰,敢爬吗?
引导2:我们把它总结成四个字,是?(板书:峰高难/怕爬)
引导3:经过呢?你能试着像老师这样把这个经过总结成四字词语吗?
预设:后来他遇到了一位老爷爷,一老一小相约爬山。(板书:约定爬山/老少爬山)
引导4:结果是什么呢?用四字概括一下。(他们奋力爬到峰顶,还有一番谈话。板书:峰顶谈话。)
引导5:这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谁能结合这三个词来说说《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点拨:用这样的方式讲故事(课件出示)
“大家好,《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这样的事,……谢谢大家!”
总结过渡:作者如何具体的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的,我们一起来边读边品。
板块二:品读,悟情感,明写法
一、品读天都峰的“高”
(出示课件)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真叫人发颤!
1.请你自己读一读,把这山——好高好陡啊,我不敢爬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指读)
引导:这一句,有一个字必须读好的,是哪个字?(指导“啊”的不同读法。)
点拨: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心理描写:怎么想
二、品读爬天都峰的“难”
1.看看这段话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课件)
我奋力向顶峰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引导:所以我们要读出爬山的“难”就要语速要——慢一点,谁再来试着读一读?
点拨:我体会到这一老一小爬山的难了,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特别难写难记。哪个字——?(板书“攀”)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预设:可以把它们看作几个字一起来记:“木乂乂木大手”;上面两个“木”就是“林”字,下面是“大手”;
点拨:林中间的“乂乂”是什么?好像是树下面长着什么?--草。
引导:要攀登的话呢,你要伸出你的大手,抓住木头或者抓住草,然后才能向上。这个字读——攀
点拨:那这一段对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
三、品读人物对话的深意
(“老少约定”和“峰顶交谈”)
1.这篇课文里还有对话呢,你能读好吗?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很老很老,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引导1:读对话,关键要进入角色,老爷爷语气像老爷爷,小朋友像小朋友。来,我们一起配合读。
师: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喊我——
生: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引导2:嗯?这个小朋友(用手比画)很矮很矮的,所以她来爬山,老爷爷很不敢相信的。所以读的时候突出了“你也来”,表现奇怪的语气:“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引导3: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很老很老,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
生: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突出奇怪的语气)
评价过渡:读对话,就应当这样,通过语言把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读出来。下面,我们再来读“峰顶谈话”。
(2)师生对读(课件出示)
师: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
生: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引导:爬到山顶,这时候老爷爷应该已经很累了,应该怎么读?(生再读)
引导:下面 “我”说的话又应该怎样读,请同学们试着读。
生:“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引导:应该突出哪几个字?你懂的(突出“您”和“我”)。请同学们再次试读。
点拨1:从这两个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了,原来这爷孙俩都是从对方的身上得到了鼓励。这一点,作者通过谁的口说出来了?集体读读。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点拨2:在这里,爸爸的话起了点名主题的作用,让读者懂得与人相处,要善于从对方身上获得力量,这样更有利于把事情做成功。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得到了一个启示,写事情,能体现出这件事情的价值会更好。
评价过渡:描写人物,不但要让人物动起来,还得让人物说起来,你来我往,这样的才会有意思。(板书:动作、对话——怎么做、怎么说)
板块三:总结,知规律,学运用
一、发现规律
引导:想要写好文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爬天都峰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写的最详细的是——经过。那如何能把事情经过写详细呢?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一起来找找规律。
1.“我”的困难是峰高难爬,所以在事件开始的时候就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到底能不能爬上去啊?这是有——(生:有疑问的。)
2.“我”能不能爬上天都峰呢?最后结果是——爬上了天都峰,这时候用什么符号?——(生:感叹号。)
3.我们来看看它的经过,老人和小孩来爬上本来觉得是很难的,他们一起约定,互相鼓励来爬山。这样一来,故事就有了波折,我们可以在这加一个……
二、迁移运用
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咱们一起来来试试怎样写:《王老师学游泳》
1.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王老师是一个有名的旱鸭子,什么叫旱鸭子,在岸上还行,碰着水就完蛋了。那王老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怕水啊!王老师小时候被水淹过,害怕啊!这就是事情的起因——问号
2.中间的省略号部分,你们帮老师想想,王老师学游泳有可能有哪些挫折?(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自由发挥想象)
3.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种本领,第一种本领是写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有起因、经过、结果,经过最好有波折;第二个本领是要让人物说话,还要让人物有动作。
三、作业布置
运用学到的方法,结合生活积累,发挥想象,完成课堂小练笔《王老师学游泳》。
板书设计
17爬天都峰
峰高难爬一一心理活动 怎么想
老少齐爬一一动作描写怎么做
(波折)
封顶谈话一一语言描写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