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古人谈读书
《古人谈读书》是二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 两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新课导入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朱熹(1130年~1200年)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剑州尤溪(今属福建)。
南宋时期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耻
诲
谓
诵
chǐ huì wèi sòng qǐ
岂
恒
窥
皆
缺
héng kuī jiē quē
读准字音
不耻下问 (chǐ)
默而识之(zhì)
心即到矣(yǐ)
眼口岂不到乎 (qǐ)
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懂含义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我会解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 也。
同“智”,智慧。
敏 而 好 学,不 耻 下问。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我会解释
我会解释
默而 识 之,学而不 厌,诲 人不 倦。
记住
满足
教诲
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懂含义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我会解释
余尝 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说
我会解释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我会解释
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难道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人们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谦虚 求实 勤奋
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有志 有识 有恒
在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细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反面: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课外拓展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古人谈读书
一
谦虚
求实
勤奋
二
心到
眼到
口到
三
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
有恒----不放弃,能成功
学习态度和
方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