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前秦
东晋
对峙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统一黄河流域,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使国势日渐强盛。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1.背景:
前秦统一北方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试图吞并东晋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1)、时间:
(2)、双方:
(3)、结果特点:
(4)、成语:
383年
前秦PK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城濮大战、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2、概况:
前秦苻坚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4年五万甲士平定叛乱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1)、征战频繁,
国力削弱,人民厌战;
苻融(苻坚之弟)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2)、民族关系复杂,军心不齐;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
(3)、苻坚骄傲轻敌。
3、前秦失败原因:
前秦军队: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人
东晋军队:精兵8万人
以少胜多
结合教材,分析拥兵80多万的前秦军队为什么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呢?
①虽然兵少,但都是精锐。
②内部团结,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得当。
①军队民族成分复杂,民族矛盾尖锐,军心不齐。
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③战线过长,士兵疲于应战。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启示:顺应民心,凝心聚力,才能一统天下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383年形势图
385年形势图
材料一:
材料二:(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1)、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了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获得了安定的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影响: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建立时间
民族
都城
统一北方时间
统一北方影响
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部
平城
439年
结束了北方十六国以来的分裂
割据局面,北朝由此开启。
与南朝对峙,中国正式进入南
北朝时期。
1.背景:
淝水之战后,这种纷乱持续了十余年,直到一支来自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少数民族现身中原,才结束纷乱……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探索
1.背景:
阅读材料,分析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遇到什么问题?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①鲜卑族一直以来的游牧生活 使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②民族(胡汉)矛盾尖锐。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目的:
(1)、直接目的:
(2)、根本目的:
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拓跋宏(467年-499年)
3、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
(1)、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2)、北方崇尚武力,战事频繁;
(3)、洛阳汉文化浓厚,统治中原需要。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齐)魏收《魏书》
平城鲜卑贵族集中,崇尚武力,不利于改革
迁都洛阳,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4.主要措施:
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汉化
“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 )。”
——《北史·魏咸阳王僖传》
鲜卑语
汉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孝文帝出行图》
北魏文官俑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
4.主要措施: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汉化
孝文帝出行图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为“四姓”;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中的甲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4.主要措施: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4.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婚姻)
用汉制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效仿南朝以此为永制。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5、影响:
(1)、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
封建化进程。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明征服。
——马克思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找出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从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考虑)
汉服
胡服
牛 , 铁犁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等。
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胡
汉
穿裤褶服(源于北朝游牧民族)的汉人乐队
胡床
椅子
方凳
汉人胡食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等
生产生活方面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表现:
1、民族交融表现:
(1)、政治制度:
实行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北魏经典拓碑
(2)、经济生活:
少数民族《扬场图》
生产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画像砖
汉族妇女烙饼图
衣
食
汉人牧马图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表现:
(3)、思想文化:
北朝乐府《木兰诗》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文学
胡旋舞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艺术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逐渐减少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
叁·交往促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关系趋于缓和,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魏
蜀
吴
东汉
三国
220—280
西晋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383年淝水之战
南朝(420—589)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东 魏
西 魏
535
北 齐
北 周
灭577
隋
隋朝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灭589
课堂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1、背景:
2、概况:
时间:双方:结果特点:成语:
3、前秦失败原因:
4、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建立:都城:统一:
2、改革目的: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3、迁都:
4、措施:
推行汉化
迁都洛阳
5、影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表现:
2、民族交融的影响:
政治制度
经济生活
思想文化
交往中的冲突
交流中的融合
交融中的发展
知识巩固
1.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2.下侧的图片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 )
公元529年(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名将陈庆之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感慨道,原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荒蛮之地,等到了洛阳才知道中原地区已是文化昌盛、物阜民丰
A.阻碍了文化交流 B.增加了民族隔阂
C.增强了北魏实力 D.结束了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