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28 10:5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马 说》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习有的放矢)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正确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
1.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 理解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2. 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探究感悟为主完成任务。
一、自主学习:
(一)读趣味故事,与课文比较,初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阅读故事《伯乐相马》,与课文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伯 乐 相 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对比结果:



(二)积累知识,丰富语文素养:
(你知道下面的这些文体知识吗?那把重要的知识点用横线划出来吧!如果你还有比老师提供的资料更多的信息,那就把它整理出来与我们共享。)
1.盘点学过的古代文体(知识):
⑴ 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⑵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的小序,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桃花源记》等。
⑶ 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将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⑷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除此外,还将学得的古代文体还有:“表”,如《出师表》,“铭”,如《陋室铭》,“传”,如《五柳先生传》等。
2.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
这篇《杂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杂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学法:通过.阅读以上资料,盘点收获:
(1)我们学过“说”这种古文体的课文有__________________
(2 )“说”在古文章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通过写 的普遍现实,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4)你知道“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
(5)我还搜集到这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二、预习检测,展示我的基本功:
1.你能比较有感情的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朗读小建议:一篇文章要读出感情,需要注意:语句停顿适当, 语速疾缓的适中, 语调高低的讲究。(本文是些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所以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
朗读比拼方式:小组内比赛朗读后,选取朗读比较具有感情的学生,被选取的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与其他小组学生比拼。 看看那一个小组选出的学生读的准,读的感情丰富。
2.朗读准备:
(1)你能正确.划出下列句子停顿的节奏吗?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2)你能读准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吗?
骈( )死于槽( )枥( )之间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 )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
4.你能通顺、正确地翻译课文吗?(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在翻译课文方面遇到的问题:
三、成果展示,检验我的学习效果:
1.小组竞比口头翻译课文。
2.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故虽有名马 ② 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才美不外见
⑤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 执策而临之
3.你能翻译下列句子吗?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师生携手,探究写作意图:
1.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作者所说的“伯乐”和“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说说你的理解。
5.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呢?
五、反思拓展,树立正确人才观(学生畅所欲言)
1.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2. 在封建社会竞争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韩愈只能将出仕的机会寄托在伯乐身上,那么,在当今社会,人才是不是仍需像古人那样等待“伯乐”去发现、去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呢?如果你是千里马,在当今这个社会你会怎么做?
老师寄语: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生活中不要溜须拍马。做人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立足现在充实自我,抓住时机表现自我,我相信大家都能成为驰骋于时代大地上的千里马,事事马到成功,前途一马平川!?
六、巩固提高:
1. 互动合作,区别一词多义现象
(动手能力大比拼:哪一个小组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下列词义准确的解释出来,就是本环节优胜小组)。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而: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
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尽:①尽粟一石 ②不能尽其材:竭尽
食:①食不饱 ②食马者
2.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 ;
根本原因是: 。
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 。
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想到: 。
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 。
⑤本文的主旨句是: 。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 。
⑧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马说》中的一句话说就是

3.指出文中的通假字: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4.请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马”的成语(四个)和诗句(至少两句)。
成语:
诗句:

5.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 食不饱,力不足。 ④ 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
①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_________;
“千里马”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7)“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8)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作业: 必做题:背诵课文
选做题: 以 “这一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我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句,与作者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共同情感”的格式,写一写你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