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6 01: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捷克斯洛伐克外长
1938年,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让给德国。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一、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德国的实力虽然因为战败而被严重地削弱了,但它还是个欧洲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而且德国科学技术仍然高度发展,其经济潜力仍然巨大。
——姚丽《二战全史》
(二)绥靖政策使法西斯的野心愈加膨胀
1938年,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让给德国。
(三)1929年经济大危机激化了法西斯国家的对外侵略扩张欲望
一、原因
到二战前,德国工业水平已经再次超过英、法,而他没有海外殖民地,在遭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后,德国走上了法西斯专政道路,并对以英、法、美为核心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表示不满(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该体系),法西斯国家于是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
——《简明世界史》
(四)德、意、日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二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简况表
工业产量下降 农业产量下降 对外贸易缩减 工人失业数
资本主义世界 1/3以上 / 2/3 3000万以上
美国 31.5% / 70% 1700万
德国 40% 30% 70% 600万
日本 32.5% / 50% 300万
意大利 33.1% / / 150万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过程
1.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上抗击日军进攻
七七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过程
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决定…接下来的最近几年里,我考虑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
——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的讲话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
德宣战,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闪电战”又称“闪击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常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速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是世界战争史上的革命。
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
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1939年,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亚洲:
非洲:
欧洲:
为什么是“全面爆发”而不是“开始”?
二、过程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过程
法国士兵悠闲的在马其诺防线站岗
波兰军官(右)宣布投降,将华沙交给德军
到1939年时,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联合攻击。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进攻波兰时,在西部与德军23个师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
——摘编自德军将领约德尔在纽伦堡军事法庭的供词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
欧洲东线战场
北非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方主战场
二、过程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3.扩大:德国入侵北欧和西欧(欧洲西线战场)
(1)1940年4月德国进攻北欧的丹麦、挪威等
4小时征服丹麦
23天征服挪威
5天征服荷兰
18天征服比利时
卢森堡不战而亡
征服丹麦:1940年4月9日
征服挪威:1940年4月9日
至5月10日
征服比利时:1940年5月10日
至28日
征服卢森堡:不战而亡
征服荷兰:1940年5月10日
至14日
二、过程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3.扩大:德国入侵北欧和西欧(欧洲西线战场)
(2)1940年5月德军突入法国,法国战败。
德国攻占巴黎
英法敦刻尔克海滩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德军将英法比军队追逼到海边,英法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撤回英国,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后来诺曼底登陆反攻德军保存了有生力量。
二、过程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3.扩大:德国入侵北欧和西欧(欧洲西线战场)
(3)1940年德国对英国发动空袭与潜艇战,英国首相丘
吉尔领导英军粉碎进攻(不列颠之战)
丘吉尔
张伯伦
被轰炸的伦敦
轰炸破坏的铁路车站
我们对在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的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们不顾一切的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战争。 ——张伯伦
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防卫领土……我们决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至于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丘吉尔
二、过程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4.进一步扩大:(1)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德战争
爆发,苏联人民奋起反抗。
德军入侵苏联
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吸取德国在一战中两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已在西线得手。1941年6月22日,德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结果:赢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影响: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过程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乡村。
——斯大林
4.进一步扩大:(2)莫斯科保卫战(1941.10-1942.1)
1941年11月红场阅兵
受阅部队接受完检阅后随即开赴前线作战
二、过程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5.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
发动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
意也对美宣战,日本还向东南亚地区发动了进攻。第二次
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的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共处。
——罗斯福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对日宣战书
二、过程
(一)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在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得多。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失守不是没有可能的。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万家岭战役
百团大战
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总是屡屡得手?
1.英、法、美等国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比较成功地采取了闪击战术;
3.受侵略国家准备不充分,战术思想落后,各自为战。
(德国)入侵俄国,只不过是入侵不列颠岛的前奏。因此俄国面临的危险就是我们和美国面临的危险。 ----丘吉尔
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我们整个美洲的人将生活在枪口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 ----罗斯福
“绞死希特勒”
二、过程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2)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签署:1942年1月、华盛顿、美英苏中等国家
内容: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3)意义: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开始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过程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2.战争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德军 苏军
兵力 100万 110万
火炮 10290门 15501门
坦克 675辆 1463辆
飞机 1216架 1115架
把斯大林格勒从地图上抹掉
——希特勒
二、过程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2.战争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决不后退一步!谁若是将这片神圣的领土让给敌人,那便是莫大的耻辱!
——斯大林
苏军士兵打击敌军
斯大林格勒工人保卫工厂
二、过程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2.战争的转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结果:苏军打败德军
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俄国人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
“想想斯大林格勒大战——80个昼夜的肉搏拼杀情景吧!街道不是用公里来计算,而是用尸体作单位来丈量的。斯大林格勒不再像座城市,它淹没在一片漫无边际的浓烟烈火之中,简直像一座炉火映红的巨大熔炉。”
——德国士兵的日记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二、过程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2.战争的转折: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
1942年6月,美国情报人员破译了日军的电报密码,预先做好伏击,轰炸日本的舰队。战斗持续了一天,摧毁日本四艘航空母舰和300多架飞机,日本再也不能发动大规模进攻,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
二、过程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2.战争的转折: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北非实施反攻的战役。1942年10月23日,英军将领蒙哥马利指挥第八集团军19.5万人,在亚历山大港以西的阿拉曼战线上,对约10万德意军发动大反击。隆美尔的副手施登姆将军心脏病暴发猝死。隆美尔仓促返北非。此役共毙伤德意军2万余人,俘3万余人,缴获坦克350辆、大炮400门。英军损失1.3万人,坦克400余辆。此役扭转了北非战局。
二、过程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3.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3年9月,意方代表签署停战协议
二、过程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4.诺曼底登陆:
(1)时间:1944年6月6日
(2)作战部队:美、英盟军
(3)作用: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处于东西夹击之
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失败。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英美盟军
诺曼底
苏联
二、过程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背景:
(2)目的:
(3)召开:
(4)内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年2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
①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二、过程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5)影响:
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苏联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进行了磋商,苏联提出了包括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的条件,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丘吉尔 (前排居左)、罗斯福(前排居中)、斯大林(前排居右)
外蒙古
①积极:进一步协调行动,加速反法西斯的胜利。
②消极:体现大国强权,出卖弱小国家利益;奠定了战后世界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二、过程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的首脑在开罗会晤,并于12月
发表《开罗宣言》
宣言明确规定:日本
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
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
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二、过程
2.波茨坦会议: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召开: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
(2)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
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波茨坦公告》
二、过程
3.德国投降: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苏军士兵将红旗插上帝国国会大厦
苏联红军和美国士兵在德国易北河会师
我们,这些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签字者,同意德国一切陆海空军及目前仍在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部队,向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时向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
——投降书第一条
二、过程
4.日本投降: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原子弹在长崎爆炸
中国军队大举反攻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加速日本投降: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
中国军民展开猛烈反攻
二、过程
4.日本投降: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裕仁天皇投降诏书
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全面爆发
战争扩大
规模最大
走向联合
战争转折
形成夹击
协调行动
取得胜利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揭开序幕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根本原因
1.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3.各国军民英勇奋战
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原因
4.各战场的相互配合
三、性质、影响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屠杀犹太人
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
性质:正义的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性质、影响
影响:2.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
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三、性质、影响
影响:3.改变了世界格局,初步确立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战后出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史·现代史编》
4.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力量不断壮大。
三、性质、影响
影响:5.客观上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基础。
为了战胜对手,东西方各国的军事科学技术及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在战时得到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先进武器,如原子弹、喷气战斗机、雷达、V1.V2.飞弹(导弹的雏形)、新型的潜艇、航空母舰、坦克等。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蓬勃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军事科技和军事工业大批转入民用,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电子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应运而生,从而在东西方一系列国家中出现了一个比历史上工业革命远为广泛深刻的科技革命。 ——金永华《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启示
联合国门前雕塑—打结的手枪
联合国门前雕塑——铸剑为犁
1.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加强国际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5.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战争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起止时间 1914-1918年 1939-1945年
交战双方 同盟国、协约国 轴心国、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爆发标志 1914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39.9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转折点)、诺曼底登陆
结束 德国投降,同盟国战败 法西斯同盟战败
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战后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
经过
影响:
1939.9,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全面爆发:
规模扩大:
转折:
结束:
1941.6 ,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
1941.12,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1943,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5.9.2 ,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
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性质:
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最大规模:
胜利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本课小结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