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民族大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民族大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6 01: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9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一部分:淝水岸边现兵戎---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胡风汉韵呈兴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淝水之战
淝水岸边现兵戎
壹·淝水岸边现兵戎——淝水之战
1、背景:
政治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 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思想 文化 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企图
统一中国
壹·淝水岸边现兵戎——淝水之战
2、概况:
时间
交战双方
力量对比
成语
结果
特点
影响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383年
前秦 VS 东晋
87万 VS 8万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土崩瓦解
◎淝水之战示意图
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课本P93内容,概括淝水之战基本信息。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壹·淝水岸边现兵戎——淝水之战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投鞭断流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房玄龄《晋书·载纪》
草木皆兵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房玄龄《晋书·列传》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何雄壮,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2、概况:
壹·淝水岸边现兵戎——淝水之战
思考:苻(fú)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心
指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民心不一;
①东晋内部团结,保卫江南,士气高昂;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改革促交融
贰·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 族_____部建立北魏。 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拓跋
439
4
十六国
鲜卑
贰·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1、西晋灭亡:
北魏孝文帝时面临哪些难题?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鲜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游牧为主 农耕
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生活方式 逐水草而居 定居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难题②:民族矛盾尖锐
难题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贰·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①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 ——《魏书.任城王传》
贰·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②推行汉化措施。
汉语
汉服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联姻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贰·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皆译自(北魏)杨衒(xuàn)之《洛阳伽蓝记》
①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胡风汉韵呈兴荣
叁·胡风汉韵呈兴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阅读课本95页,民族大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民族交融领域
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相互学习
实行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叁·胡风汉韵呈兴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魏晋墓砖画《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等
①生产生活方面
叁·胡风汉韵呈兴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②政治制度方面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叁·胡风汉韵呈兴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③思想文化方面
北朝乐府《木兰诗》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叁·胡风汉韵呈兴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影响: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措施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
意义: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式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民族心理: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随堂训练
1.(2022·黑龙江大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
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 )A.实现了全国统一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激化了民族矛盾
2.(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C
A
随堂训练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4.下列朝代或历史阶段排列中,其关系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
A.西周、东周 B.西汉、东汉 C.西晋、东晋 D.南朝、北朝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