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窘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部编版 九年级 历史下册
学习目标
1、从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苏联模式的影响与弊端,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 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入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虽然以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来“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结合材料,概括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①工农业产量下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
一、新经济政策
2、内容
材料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尽管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它终究给国家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结合材料,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比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肯定市场和商品关系的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提高企业积极性,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一、新经济政策
3、影响
材料 在这一政策下,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该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影响: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探索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特点: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后扩大为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
二、苏联的工业化
2、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与世长辞,终年54岁。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列宁的贡献
①领导十月革命,成立苏维埃俄国; 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新生政权;
③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苏俄发展新道路; ④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⑤成立苏联。
二、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工业化
材料 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结合材料,概括苏联的工业化的背景。
背景:国际上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工农业落后。
相关史事:苏联的工业化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二、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工业化
结合材料,概括苏联的工业化的概况。
1926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两个五年计划
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时间
途径:
成就:
结果
二、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工业化
结合材料,概括苏联的工业化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的崛起》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影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材料 斯大林认为,苏联已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可以依靠政权力量,加快经济发展。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因为苏联的重要企业都是国家所有的,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二、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工业化
结合材料,概括苏联的工业化的特点。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材料 计划是强制性的,“计划就是法令”……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短期内(1928-1937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从而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这些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办法后来都被固定下来,……以致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3、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结合材料,评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二、苏联的工业化
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局限性: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 严重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目的: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时间:20世纪30年代
4.措施:(1)开展消灭富农运动(2)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四、苏联模式
1、原因
2、确立:
3、意义:
4、特点: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方面---忽视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政治方面---忽视民主法制,个人高度专权
1936年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四、苏联模式
结合材料,评价苏联模式。
5、评价
材料 苏联模式当然也有问题,问题出在计划越严格、束缚性越强。各生产单位日益丧失生产主动性,被动执行上级指标。到后来,劳动生产力越低下,渐渐趋于劣势。苏联的问题出在国家最高领导人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制度也是需要完善,需要与时俱进。结果,整个制度越来越僵化,这是个很沉重的历史教训。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评价: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之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1.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为了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必须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这叙述了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 )
A.原因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2.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主要大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幅度不大,而苏联经济发展良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反映了( )
A.两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B.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C.计划经济体制显示活力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A
C
课堂检测
3.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在其第1章《贸易之复兴﹣﹣1922年初的莫斯科》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
A.反映十月革命推动经济发展 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生机
C.真实呈现斯大林模式的成效 D.说明广告不断推动经济发展
4.在1928﹣1941年间,苏联的工业投资达1550多亿卢布,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4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达84%,轻工业为16%,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5倍。这说明( )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赫鲁晓夫改革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效果惊人 D.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成功
B
C
课堂检测
5.如图为《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图》,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C.《土地法令》的颁布
D.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6.列宁曾说:“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列宁所说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A
C
课堂检测
7.某一时期的苏联曾流行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同他们参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官员煞有介事:“当然有用啦,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B.苏联人民对新经济政策的支持
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8.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 )
A.沿袭西方的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照顾了农民利益 D.协调了经济比例
C
B
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世界通史》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主要背景:一战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工业生产值下降。
课堂检测
材料二: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强国之鉴》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3)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该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2)重大措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重要因素:政治政策。
课堂检测
10.20世纪苏俄(苏联)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它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启迪着我们的今天,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图2,概括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1)事件:十月革命。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课堂检测
材料二 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
——《全球通史》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取得工业化成就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发展不平衡;没有改善工人的生活(或工人工作积极性下降);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