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5 23:57:07

文档简介

滨城高中联盟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Ⅱ考试
语文答案
1. C 解析:A 材料一中“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能够完成一些我们以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
的工作时,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教育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此处缺少条件。B 材料二中
说的是“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此处将可能性说成是必然性。D 二
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并不相同。
2. D 解析:材料二第一段列举事例是证明了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
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3. B 解析:A 电话热线客服\特种警察容易被取代。C 保险销售员、特种警察容易被取代。
D流水线工人容易被取代。
4. ①能够紧扣主题,围绕核心问题进行采访。材料一的访谈围绕 ChatGPT 的影响展开,提
出相关问题,没有偏离。②提问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由“ChatGPT 对世界的影响”出发,
到对“教育带来的变革”,再过渡到“ChatGPT 对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③充分了解访谈
对象,有针对性的提问,根据访谈对象的身份、职业,对他熟悉的领域发问,提问更专业,
使访谈更顺利进行。(答出任意两条满分)
5. 教师:①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未来适应社会
的能力的培养。②改变教育模式,由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转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③改变考试模式,考卷尽量避开对事实类问题的考察,多注重考察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学生:①注重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困难。②可以按照自
己的兴趣和进度进行补充学习。③培养创新能力,减少记忆性、重复性的学习,注重问题的
发现、探索。
6. D 解析:“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他,曾经有
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后他战胜了恐惧和绝望。
7. D 解析:“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错误。两篇小说情节均简单。
8.①关联小说情节,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由没有找到“路标”,到伍原发现那一点点的灯光,
最后老乡为他指路。②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③吸引读者,激发
读者阅读兴趣。(其它言之成理也可给分,答出任意两条满分。)
9.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眼泪。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
眼泪。③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又无奈的泪水。
10. BDF
11. D 解析:“序八州而朝同列”中“朝”的意思是“使朝拜”。
12. D 解析:“乃赐胡服”是赵武灵王赐给公子成胡服。
13(1) 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
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得分点:暗,不明白;萌,发生;其,表商量,
还是。各一分,句意一分)
(2) 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我希
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得分点:袭,仿效;道,习俗;孰,通“熟”,仔细。各一分,句
意一分)
14.①与国相肥义商议如何取得国人的支持。②派使者前往晓谕其叔父公子成。③亲自前往
拜访叔父公子成,向其当面解释,取得他的支持。
15. C 解析:“烘托出诗人在月夜的凄凉心境”有误,结合诗句情境可知,诗人心境并
{#{QQABCQqAogAIAABAARhCUQFqCgCQkBCCAAoGBEAIsAAAwBFABAA=}#}
不“凄凉”。
16.①社会安定。诗人与友人能安心地在夜晚乘月夜归欣赏美景。②百姓安乐。夜已深但依
旧没锁门,依稀还能听到山林中的凤箫之声。③官民同乐。万人空巷,争看火城,为官者
也能鼓乐助兴,共襄盛世。
17.(1)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18. D 解析:文中的“能”,动词,“能够,可以”。A。动词,“擅长,善于” B.名词,
“才能” C.名词, “有才能的人”
19.①研究学问。②“知”和“行”是统一的。③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20.①津津乐道(赞赏不已)②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死记硬背)③为之动容(回味无穷)
其它言之成理的成语也可酌情给分。
21. ①句式整齐,两两相对。②引用化用诗句,画面感强。③语言典雅,富有诗意。④丰富
文章内容,再现了盛唐气象。(一条一分)
22. 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展现出来,电影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也蕴含辽阔
的诗心。(一处两分)
23. 参考立意:
一、欲速则不达。
二、不要急于求成。
三、慢慢走,欣赏。
四、慢工出细活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国内一定会
有人非议指责我。”肥议说: “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
重就绝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
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
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
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
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觉得
高兴的事,贤明的人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
材料二
赵武灵王向北侵略中山国的土地,(大军进攻)到了房子城,又来到代地,再向北进攻
到了大漠之中,向西进攻到了黄河,登临黄华顶峰。他与大臣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
学习骑马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的举措,但贤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
人都嘲笑我,(我也要这样做,)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我一定占有他!”于是他(带
头)改穿胡服。
国中的人都不想这样做,公子成借口有病不来上朝,赵武灵王便派人前往说服他说:“家
事听命于父母,国事听命于国君。现在我向世人倡导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
人会议论我。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章法,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从事政务有一定的原则,政
令得以施行是最重要的。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
行。所以我希望能树立叔父您为榜样,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成跪拜两次,说:“我
听说,中原是在古圣先贤的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朝拜,是让四方蛮夷效法
{#{QQABCQqAogAIAABAARhCUQFqCgCQkBCCAAoGBEAIsAAAwBFABAA=}#}
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
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使者把他的这番话报告给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于是亲自前往,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有
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现在(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用什么来坚守呢?早先中山
国仰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的领地,俘虏我们的子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靠着祖
先神灵保佑,恐怕鄗城已经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因此,我决心改变服饰,学习骑射,
想以此抵御四边的威胁侵略,一雪中山国之耻,而叔父您一味因循中原的旧俗,憎恶改变服
装,这是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赵
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
令,并且招纳擅长骑马射箭之人。
{#{QQABCQqAogAIAABAARhCUQFqCgCQkBCCAAoGBEAIsAAAwBFABAA=}#}绝密★启用前
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ChatGPT 为这个剧烈变革中的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ChatGPT 为一直因循的教育体制带来哪些变革 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应该怎样发展 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刊采访了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卫炳江。
《中国教育信息化》:作为技术方面的专家,您一直以来都关注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这次 ChatGPT 这么低门槛地走到大众中来, 您怎么看它给社会以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卫炳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对世界的冲击可以媲美工业革命、资讯革命对整个世界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也包括对教育的冲击。社会各个阶层都会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影响,ChatGPT只是“冰山一角”。 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能够完成一些我们以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教育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教育领域要做好准备,以便未来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
《中国教育信息化》:如您所说,ChatGPT将给教育带来重要影响和冲击。作为一名教育家, 您认为 ChatGPT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是否会给应试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
卫炳江:何谓教育 现在的教育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工业革命的副产品。常说“因材施教”,可是即使是大学教育,在同一个班级里面,教授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并按照他们的学习速度来设计教学。有一部分大学生,很擅长考试、拿高分,但这不等于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强。况且这个世界对人才的衡量不只是看智商高不高、能解决几个问题,也要看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通过整合准确地提出问题等。
ChatGPT 必然会冲击考试制度,但这是一个好的冲击。 以往,很多考卷都比较强调事实问题。现在有ChatGPT,事实非常容易找到,这会迫使教师改变考试模式,尽量避开事实问题。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如何使用数据、寻找数据解决问题等。现有的考试制度倾向将所有人都放在同一条阶梯上,用一个分数去分开他们,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希望将来透过 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考试中可以看见每个学生的能力。
人工智能会改变教育的方法,也考验教师怎样去教育学生。从纯粹的教育理念出发,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识,还要帮助学生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教育学生适应和应对这种世界的改变。
《中国教育信息化》:ChatCPT这类人工智能应用,将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对教师开展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您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卫炳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是由教到学,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个次序是不对的。 以过往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应该是“学教”, 先学后教。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知道答案、有求知的动力。真正的教学中,教师“教”的方法不是要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
现在有一些人工智能工具. 可以用摄像头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学生不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就会给一些小提示。ChatGPT 这类人工智能软件用于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按照学生自己的进度和兴趣进行教学。
(摘编自《中国教育信息化》:《由ChatGPT 引发的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思考》)
材料二:
ChatGPT从诞生起就给人留下了“惊艳”的印象,这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 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 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 但也中规中矩”。 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 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 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 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 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 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 目前。 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 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 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 当然,也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摘编自王钟《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认为,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教育都带来巨大影响。
B. 材料二认为,一些行业从业者的“本领焦虑”缘自ChatGPT具有突破性技术,能回答用户提问。
C. 材料二以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的陈述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可以给人们的创造性工作提供帮助。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二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相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些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辅助教学,如教师用摄像头得到学生表情的提示,及时发现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情况。
B. ChatGPT 虽然能够回答“主观题”,但它并不能就此终结某些行业, 因为它只是整理归纳了海量素材,并非真正“理解”。
C.一些大学的学生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这也警醒大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多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D. 材料一展示了卫炳江对ChatGPT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材料二多处运用举例论证,都旨在消除人们对 ChatGPT的焦虑。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组职业全都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 )(3分)
A. 特种警察 电话热线客服 教师
B. 精神科医生 文艺工作者 教师
C. 保险销售员 特种警察 画家
D. 流水线工人 民俗摄影师 画家
4. 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记者的提问,材料一的访谈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 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试着从教师或学生的角度,谈谈要怎样应对这一挑战。(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 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 没有树枝, 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 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 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 自己活着。
但是, 不能喊, 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 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 沉住气。 再看一看, 再听一听, 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 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 自己, 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 乘着无月无星的夜, 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 ”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 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 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
“肯定, 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 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 潜伏的危机。 但是, 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 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 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 那是什么 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 鬼火
远远的, 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 屏息静气,站起身,啊! 一站起, 它便像钻入了地下。 伍原赶紧趴下。 在呢!荧荧的, 黄黄的,小小的一点。 在呢! 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 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 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 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 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 不闪烁. 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 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 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 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 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 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 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 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掀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 想让他明白, 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 不肯就范, 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 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 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 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 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 为小榕, 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 自己的帽子, 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 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 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 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 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 然后敬礼, 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 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迷茫无助的心情。
B. 伍原爬进窝棚想伸手拉住聋人老乡,老乡却“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C. 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支持革命。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D.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小说用简单朴实的笔调,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 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多用短句,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如“不飘忽,不闪烁”出现了两次,强调灯光给伍原带来的的激动和欣喜。
D. 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笔调清新,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 试分析小说以“路标”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9. 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流泪的原因和心理。(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①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 智者见于未萌, 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 愚者之笑, 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 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②, 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曰:“愚者所笑, 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③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 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
闻中国者, 圣贤之所教也, 礼乐之所用也, 远方之所观赴也, 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 变古之道, 逆人之心, 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 曰:“吾国东有齐、 中山,北有燕、 东胡,西有楼烦,秦、 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 则何以守之哉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 则鄗几于不守也, 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 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 自代郡出塞外, 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戚,文中是“感到担忧”的意思,与成语“休戚与共”中“戚”的用法意思不相同。
B. 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C. 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微”意思相同。
D. 朝,在文中是“上朝”的意思,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中“朝”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国人的非议指责。 国相肥义支持他的改革,认为要成就大事不必顾及他人的非议。
B. 赵武灵王与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胡人骑马射箭,他认为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他,他也要这样做。
C. 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 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D. 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并让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至此开始颁布“胡服骑射”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4分)
(2)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 臣愿王孰图之也!(4分)
14. 请综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
苏轼
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鱼钥①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
凄风瑟缩经弦柱,香雾凄迷着髻鬟。
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
注:①鱼钥,鱼型的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用词精妙,虽然所写为月夜恒有之景,但读来却引人入胜。
B. 颔联写诗人的所看和所听,紧承首联之自然环境,衔接顺畅。
C. 颈联笔锋一转,用“凄风瑟缩”烘托出诗人在月夜的凄凉心境。
D. 尾联以“万人争看”与使君之归作结,从中可以看出陈述古为政之风流。
16.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刻画的“人民安乐,百姓欢愉”的场景历来是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愿景,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愿景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旁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特点的两句是“ , ”。
(2)在《<论语>十二章》中, 曾参用“ , ”勉励后世,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3)山川风物、四时好景常常能激发文人墨客的无限才情,其中不乏描绘“水天相接”的佳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实事求是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学者颜师古在给这段话作注时写道:“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说 ① , 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这里的实事求是主要指一种治学风格,即根据实证,求索真知,根本上是一个考据学命题,而非哲学认识论命题。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他强调 ② ,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开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里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 ③ 。知行合一讨论的主要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总体上属于一种道德修养学说。
18.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她不仅学习好,还能歌善舞。
B. 他从小学开始担任班长,能力突出。
C. 孔子弟子中有七十二贤能。
D. 你不能这样说他。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被许多观众 ① 。倏然间出现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上天入海、自由驰骋,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体现出来, 电影蕴含辽阔的诗心,也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这种“浪漫”, 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48首诗词,有小朋友们能跟着背诵的《静夜思》《春晓》,也有《燕歌行》《蜀道难》等流传千古的名篇。“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儿时即使是全文背诵,也不过是② ,只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能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 让一代又一代人 ③ , 其间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毕淑敏《星光下的灵魂》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然的东西大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地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那些急骤发生的自然变化, 多是灾难。”所以你只管定好目标,做好眼前的事,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你想要的,已经来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