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A B B A C D B D D C D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B B C B D C D A C B C B 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竞相开展变法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答出三点6分)
(2)主张: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6分)
影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4分)
(3)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分)
目的: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措施:实行郡县制管理;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政策;发展交通(开凿灵渠);设置军事镇戍区;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6分 , 答出三点即可 ,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推动;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 。(8分)
(3)特点:复种制普及,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棉花种植带动棉纺织业中心出现;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对外贸易繁荣。(6分)重庆市璧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1372座墓葬的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大汶口
随葬品件数/件 座数/座 比例/%
0 431 31.4
1﹣5 638 46.5
6﹣10 190 13.8
11﹣20 79 5.8
21﹣50 27 2
50以上 7 0.5
A.早期国家形成 B.神权色彩浓厚
C.贫富分化明显 D.社会分工发达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说明当时
A.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以部落联合为统治基础
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D.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明确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其中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B.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
C.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D.是秦朝暴政的真实体现
商鞅变法在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禁止一个家庭有多个成年男子共同居住,成年男子必须另立门户,这促使小家庭单独立户的普遍化。颁布《分户令》主要目的在于
A.增加国家控制下的人力资源 B.为国家提供更多赋税和徭役
C.保护正在形成中的小农经济 D.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后世将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
A.推动法家成为主流思想 B.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C.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衰落 D.导致了礼乐制度的消亡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据材料推知,秦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
A.广纳贤才 B.奖励耕战 C.整顿吏治 D.尊奉法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追溯历史,秦朝设置的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图1、图2分别为西汉文帝后期和景帝中元六年地方政区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
图1 图2
A.政治中心发生东移 B.王国威胁解除
C.君主专制大大强化 D.政治局势趋稳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初置丞相一人,改丞相为相国。后汉惠帝又改相国为丞相,且分左右,由两人分任,汉成帝、哀帝时期,丞相人数又有增加。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
A.王国势力的直接挑战 B.巩固皇权的现实需要
C.无为而治的错误指导 D.外戚干政的后果使然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西晋、东晋、北魏、南朝 B.东晋、西晋、北朝、南朝
C.西晋、南朝、东晋、北魏 D.西晋、东晋、前秦、北魏
《宋书》中记载道,“至于元嘉末……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北宋南方经济空前繁荣
C.南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D.北方社会经济日渐凋敝
如图为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这一作品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民族交融的开始 D.农业生产的发展
开元二十五年,唐廷下诏由“长征健儿”充当边疆镇兵,代替以往的兵募。开元二十六年,中央不再派遣统一征发的兵募到各个军镇,而是让各个军镇在当地招募“长征健儿”充任,装备也由先前的地方政府供应和士兵自备,变为全部由唐廷承担。这一做法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减轻了中央的财政负担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是铜钱,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由此可知,隋唐时期
A.金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 B.异域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
C.东西方之间商贸往来兴盛 D.白银货币化推动商贸发展
成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榜题名、蟾宫折桂、朱衣使者、独占鳌头、得意门生、名落孙山、白蜡明经等成语密切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如表为某著作的目录,填入横线处的可能是
章节 目录
第五章 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先秦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第二节 三公九卿制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节 _______________的巩固与发展
第四节 三省制向一省制的转变
A.中外朝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军机处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反映了唐朝国力由盛转衰的变化,所以被称为“诗史”。这些诗反映的史实是
A. 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如表为宋仁宗时期禁军的分布及数量列表。据此可知,当时奉行的原则是
地区 驻军指挥(营)数/个 地区 驻军指挥(营)数/个 地区 驻军指挥(营)数/个
京城开封 476 开封诸县 208 京东 140
京西 165 河北 254 河东 160
陕西 329 淮南 58 江南 31
两浙 18 荆湖 81 福建 10
广西 8 四川 9 一 一
A.分化事权 B.重内轻外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A.岁币 B.岁供 C.岁赐 D.岁贡
辽代的科举制最初专为选汉官、取汉士之用,只有汉人、渤海人可以应试,禁止契丹等北方民族参加。但后来契丹士人开始冲破辽朝禁令,私自参加汉族士人引以为豪的科举考试。这一变化反映了辽代
A.选官推行南北分治 B.华夏认同不断加深
C.门第观念日益削弱 D.普遍认同科举取士
据《齐民要术》记载,水稻直播“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而收获期则在霜降。即农历九月下旬;而宋人陆游在《五月一日作》中对稻麦轮作注释道:“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水稻五月插秧,八月就可以收获了,宋人称“八月登粳稻(高纬度稻种)”。这说明宋代
A.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精耕细作模式成熟
C.农业专业区域初显 D.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欧阳修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指出,“窃以为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爱薄厚于其间。”上述制度
A.杜绝了科考的舞弊 B.落实了才德的考评
C.完善了科考的程序 D.加强了官员的管理
宋代哲学家程颢、程颐在《论学篇》中指出,“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世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他们如此强调“诚”的重要性,根本目的在于
A.对官吏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B.对儒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C.以儒家学说作为选官标准 D.以儒家伦理维护社会秩序
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如图是明朝所示政府构架的演变,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明朝政府构架(改制前) 明朝政府构架(改制后)
A.崇文抑武方针的需要 B.共同制约,辅助决策
C.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D.弱化对官僚机构控制
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这一职能
A.使内阁成为正式机构 B.是君主意志的反映
C.易导致权臣干政现象 D.说明内阁制约皇权
《明通鉴》记载:“(上)乃命和及其王景弘等……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经贸往来 B.文化交流 C.宣扬国威 D.扩大疆土
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的秘书部门;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该机构是
A.中书省 B.军机处 C.宣政院 D.内阁
1683年,清康熙帝曾赋诗《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云:“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海上捷音”指
A.戚继光成功抗倭 B.郑和远渡西洋
C.击退荷兰侵略者 D.清军收复台湾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
——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董仲舒改造了儒学,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为:第一,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表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人民服从皇帝,也就是服从天道;谁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就是大逆不道。第二,从天授君权说出发,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大力弘扬“君君、臣臣、父父、子于”的等级观念,使这种宗法思想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周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材料三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又令诸寺递迎供养。……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摘编自[唐]韩愈《谏迎佛骨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谏迎佛骨”的思想背景和目的。(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公元前214年,秦军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高,南海郡尉有相对独立和专断的权力。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政策,移民中有商人、文人、谪官、流民,但最主要的还是屯戍军队,这些人促进了岭南的早期开发。
——摘编自赵炳林《秦朝对岭南的经略和开发》
材料二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材料三
南宋以后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完全奠定。由于复种制度的推广、新耕地的开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江淮、两浙、福建、四川等地区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又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在两浙路的太湖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福建沿海地区,专业茶农、果农、蔗农、菜农大批涌现,他们与独立手工业者一起,开始向小商品生产者转化。北宋时,各路专以纺织为生的机户约有十万,数量可观。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有二十多个对外贸易港口。“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经略和开发岭南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