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同步练(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同步练(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06 08:2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同步练
【夯实基础】
1.如图为“J”形和“S”形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呈“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B.种群呈“S”形增长的原因是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有限等
C.“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2.关于如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c段种群增长率不断升高、ce段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e点上移,以此达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目的
D.图中c点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一定不同
3.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公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B.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C.“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可以看成自变量
D.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
4.某同学在“研究大肠杆菌数量变化”时,提出的数学模型是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细菌繁殖代数),他建立的这个数学模型的合理假设是(  )
A.细菌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加数目
B.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C.细菌没有细胞核,结构简单,分裂速度快
D.细菌微小,需要的营养物质少,繁殖速度快
5.如图1、2、3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培养结果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A.图1、2、3都可以表示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6.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7.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8.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O~a年,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
9.向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较长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Y)随时间(X)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10.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没有人类活动等影响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人类相关活动从c时间点开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人类活动等对该野兔种群无影响,该野兔种群数量最终将在K0水平保持恒定
B.若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该地野兔种群会出现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C.人类活动一开始,该野兔种群的出生率迅速降低并低于死亡率
D.若在c时间点人类开始捕杀野兔,则人类活动将使该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1~K3之间
11.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在500 mL已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培养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分析回答:
(1)将葡萄糖培养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可防止        。
(2)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逐个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
      法。
(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          。该实验需要重复取样,原因是               。
(4)在培养后期对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25×16)计数,显微观察时,甲同学在调焦后,只能看清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清竖线,此时应该                ,之后统计其中的五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120个。同时兴趣小组的同学另取一定量培养液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穿过),多次镜检求得一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未染色酵母菌 20 17 23
蓝色酵母菌 4 3 5
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    个/毫升。
12.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曲线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    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若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K1或者K2),判断理由是                     。
(4)对于自然界大多数生物种群来说,其种群数量总是处于图示[D]    
状态,种群数量也会出现[C]急剧下降,其原因可能是          
(举一例)。
【能力提升】
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7天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适量培养液
③用吸管在计数室中央滴加培养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④用滤纸吸去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2.图1、图2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若食物充足,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为图1中的曲线Ⅰ
B.若图1中的曲线Ⅱ变为曲线Ⅲ,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C.图2中A、B、C、D四点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只有A、B点
D.图2中D点时,种群数量不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图中的虚线表示某岛屿上某鹿种群的K值,实线表示该鹿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法比较a、b两点对应时刻种群增长速率的大小
B.b~c段,鹿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不断减小,但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C.c~d段鹿种群数量下降,有利于缓解种内竞争
D.在该岛屿上种植该鹿种群喜食的植物,可以使其K值增加,达到保护鹿种群的目的
4.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t1~t2时期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
B.图2中a、c两点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
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和“J”形增长过程
5.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培养液未稀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
B.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
C.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D.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乙所示,则估算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共有6×106个
6.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
B.t2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t3时大
C.t2~t4,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仍能无限增长
7.(不定项)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种群在O~t3段的Nt+1/Nt不断增大,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t3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O~t3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维持平衡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8.将10 mL酵母菌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如下问题: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1)根据表中数据,可推测该实验4个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是        。
(2)据表可知,该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且增长速率最大时,该样品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约为       。若想使酵母菌种群呈现另一种增长模型,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3)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则该10 mL样品中的酵母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其原因是            。
9.图甲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是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属于    (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    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田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t年后田鼠的数量是Nt=        
(列出数学公式即可),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   。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根据图甲可知,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        条件,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
(3)图乙曲线Ⅱ是草原中田鼠最终呈现的增长曲线,则c点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    a点的增长速率,de段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在该草原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可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5ACCBD
6-10DCCDB
11.
(1)消灭杂菌 高温杀死酵母菌 
(2)抽样检测 
(3)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 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 
(4)(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亮度调暗 5.0×108
12.
(1)数学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3)K1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不是指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4)波动 遭遇人类乱捕滥杀或栖息地被破坏
【能力提升】
1-6DBABCC
7.BC
8.
(1)2→4→1→3 
(2)“S” 6.05×106个 不断更换培养液,提供足够的空间 
(3)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代谢产物的积累使pH下降
9.
(1)r对策 λ N0(1+1.47%)t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2)S 环境容纳量(或K值) 食物和空间 
(3)小于 稳定型 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