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6 16: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上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题“祖国河山”,《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
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与本课的古诗教学似乎关系不大。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意是:奔涌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其中“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此”是指天门山。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两句诗写景,大意是: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这两句诗写出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潋滟”“空蒙”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在作者的眼里,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神韵独特。“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前两句诗的大意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后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课文插图简洁而富有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照。 环节一:同桌两个分享昨天的古诗大意,孩子们讨论的很激烈,预留3分钟的时间结果5分钟才结束。也充分说明孩子昨天的预习作业是有效的,也是有意义的。
环节二:一起走进李白的《望天门山》,先看图认识天门山和楚江,从美景美图激发孩子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然后一句句对照图片做理解,这样有了载体就容易多了。再理解“开”“回”“出”的单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用词灵活。
环节三:《饮湖上初晴后雨》首先出示了荷叶图片,让孩子联想古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给孩子提供了支架,再用西湖的一些照片引发学生的热爱。孩子们因为预习,所以更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后两句运用了比喻,把诗升华到最高境界。再结合今年的杭州亚运会、《花妖》拓展了西湖的美好。
环节四:《望洞庭》,有洞庭湖的添加,湖光、月亮、白银盘、青螺等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一首美景诗。
结尾:有图入景入诗,达到基本理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