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观沧海》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4《观沧海》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6 16:0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沧海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
3掌握诗歌大意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
3掌握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大意
教材分析
建安十二年五月,53岁的曹操率部到达无终(今天津蓟县),当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且积水严重,军队继续行军几无可能,曹操听从谋士建议,最终选择了一条断绝已久但尚且能看到道路痕迹的路线行军。归程途中,天气已经非常寒冷,又逢大旱,行军两百里都没有发现水源,最终向下挖了三十几丈才找到水源。此时人饥马乏,军队又缺乏粮草,曹操不得已杀了几千匹战马给将士们作为补给。北征的行军条件极为艰苦。而此次北征,曹操又损失了一员大将——郭嘉。北伐结束后,曹操率领军队南归,途经秦皇岛的时候登上碣石山,望着波澜起伏的大海,顿生感慨,于是写下了气势雄浑的《观沧海》。
注:此前曹操虽然一直在行军打仗,但"事业"的真正起步却是北伐战争,此时曹操已至人生暮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到三国的曹操,你们的了解有多少?都是从哪里了解的?
生1:一代枭雄,很奸诈。《三国演义》这样演的。
生2:多疑,但是很有军事才能,会打仗。
生3:"挟天子以令诸侯",奸臣。我也看的《三国演义》。
......
师:从同学们对曹操的评价来看,有好有坏,坏居多(生笑),且多来源于《三国演义》。老师暂且不做评论,我们先来学习一首曹操的诗歌,学完以后我们再来看这些评价是否中肯,《三国演义》"演"得对不对。
二、"观"沧海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对照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开始~(此处教师要点拨"朗读节奏、重要生词如'澹澹'、'竦峙'等",这些是单元学习要求也是学习重点之一,此处省)
师:题为"观沧海",沧海如何?
生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是水波动荡的意思,说明曹操看到的沧海是汹涌澎湃的。还有一些山岛耸立其中
师:"何"是什么意思?
生1:应该是修饰"澹澹"的,"多么"吧,形容沧海的汹涌。
师:当时的画面可能还有点令人害怕,"何澹澹",多么汹涌澎湃啊!竦峙的山岛如何?
生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都是很茂密的树木、花草等植物,生机勃勃。
师: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回答,这是汹涌澎湃、充满生机的沧海,对吗?(生点头)我们把它归纳为"沧海的第一形象"。有没有第二、第三形象?
生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风声吹起沧海波涛,一直在翻涌着,整个画面应该是很震撼人心的。
生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月亮的升降好像都是来自沧海,灿烂的星星也好像是从沧海中出来的一样。沧海很大,可以包容下日月、群星。
师:这是真实的吗?
生4:不是,作者是用了艺术手法。
师:什么手法?
生4:想象吧,当时作者可能见到了类似的场景,于是就想象日月、群星都是从沧海中出来的。
师:有一定道理。沧海是"震撼人心"的,也是"包容万物"的。这是沧海的第二形象。还有吗?(生思考)好,关于沧海的形象,我们暂且到此。
三、"观"自己
师:面对"波涛汹涌、充满生机、震撼人心"的沧海,曹操在想什么?
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结合注释看,"幸甚至哉"是"套语",没有太多实际的含义,我们可以直接翻译成"幸运啊,庆幸啊","歌以咏志"呢?
生6:用歌来咏自己的志向。
师:重点是什么?
生6:志向。
师:什么志向?
生7: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曹操是非常想统一中原的,我觉得他这里的志向可能是一统天下。
师:其他同学也认同吗?(生点头)我们不妨先对曹操的"生平经历"做一番了解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先看曹操的"家族背景"。
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祖父曹腾是东汉中后期颇有影响力的宦官,官拜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曹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父亲曹嵩,门荫入仕,曾担任太尉,位列三公。
师:虽然祖父是宦官出生,但总体上也算"上流人士",接受了一定的士大夫教育,"以下犯上"的行为,是否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生思考)
师:再看曹操的个人信仰。或者说,看那个时代的"精神哲学"。
道教情怀(黄老思想)。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可分为老庄和黄老两支。其中黄老道尊崇黄帝和老子,后发展为早期道教。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修行(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丹道等)、经世(政治思想、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等)、致用(技术发明等)。东汉诸帝均与其有接触往来。其中参与桓帝祭祀黄老的一个关键人物是曹操的祖父曹腾。而曹操又出生于信奉黄老道的家族,受黄老思想影响颇深。
师: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不作为就是最大的作为,后来的汉代的"文景之治"便是在这一思想下得来的。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曹操"一统天下"的"志向"是否真实?(生思考)或者,我们再继续看当时的社会舆论环境。
陈寿《 隆中对》 借诸葛亮之口说道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师:当时天下人都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非是借天子的圣意来实现个人野心。但如果曹操的志向是"取代汉家,一统中原成为新的霸主",这是否又与其精神信仰相背离?我们不禁要问,那么曹操的志向到底是什么?
生8:我刚刚看老师提供的助学资料说到"碣石"这个地方, 原来是求仙问道的山,然后老师你前面介绍曹操的时候又说到了"黄老思想",我在想,曹操在仙山之下,难道不应该是追问长生不老更合适吗?这会不会是曹操的"志向"。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这样的话,我们又如何理解"沧海"形象呢?这和求仙问道、寻长生不老之术有什么关系?
生10:三国时期,各个国家分崩离析,"沧海形象"会不会是在说当时的"时局动荡"?因为根据历史来看,曹操这次北伐统一了北方,但是南方还有孙权和刘备等人,所以后面他又南下,就有了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感觉"沧海形象"也可以是形容曹操当时面对的社会环境。但是曹操这个时候又已经有53岁了,按照古代的说法,这是"暮年",曹操求长生是不是想活久一点。
师:这个理解可以吗?其他同学觉得有没有道理?(生赞同)那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如果长生是志向,那么活久一点又是为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不死吗?
生11:我觉得不是,活那么久没事干无聊死了,曹操是军事家,他活久一点肯定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就是还是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像刘备,他当时就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号,都想有一番作为,更何况是已经有地位的曹操。
师:那照你这个说法,这又回到原点了,曹操还是想"一统天下"。对吗?(生笑)
生12:不一样的,一统天下那种感觉就好像是自己要当皇帝,但是有一番作为不一定要当皇帝。我觉得曹操可能是觉得当时社会太乱了,汉室没用,就想自己站出来,结束乱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种做法,曹操未必这样想。
师:这些讨论很有意思,老师稍稍总结一下,在同学们看来,拥有黄老思想的曹操在碣石山下的"咏志"并非是一统中原成为新的霸主,而是求长生,结束乱世,还天下太平。(生赞同)
师:很丰富、很智慧的发言,或许曹操的《短歌行》也是对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言论的一种"回应"。
四、总结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关于"志向"的讨论,有两种不同的出发点——第一种是从《三国演义》出发,认为曹操之"志"在于"一统中原",第二种则是借助历史资料,分析曹操之"志"的可能性。哪一种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生:第二种。
师:嗯嗯,实际上曹操的"形象"是很丰富的,他不仅军事才能突出,文学造诣也很高。我们了解一个人,不能只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解,更不能简单地借助影视化作品进行了解,历史会告诉我们真相。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出逃至故人吕伯奢家时的"经典台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把曹操塑造成了典型的"奸雄"形象,实际上呢?(ppt展示)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逃离董卓返回乡里,途中经过成皋,借宿于吕伯奢家,当时吕伯奢本人不在。《魏书》记载,吕伯奢的儿子与宾客谋劫曹操,结果曹操杀死数人。[3]
师:这一段历史我们已经很难知道真相,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也是今天老师想教给同学们学习古诗词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知人论世。(ppt展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
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出自《孟子·万章下》。
师:所以,想了解一个人的全貌,一定要进入他所处的时代,尽可能地多了解他的生平经历、精神信仰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他较为真实的一面。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曹操形象"问题!
原来教学《短歌行》,我们都会将"志"解读为"统一中原",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却并非如此,至少是不符合相关史实的。在这里,我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通过教学"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曹操,然后再对其"志"作出分析,一方面是学习解读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课后教师也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史实,丰富学生对"曹操"形象的理解,这样学生对"曹操"的印象也就更丰富,而不是影视作品中单一的"奸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