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6 07:4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情理剀切的进谏
——《谏太宗十思疏》赏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句,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2.理清论证思路,鉴赏劝谏的理性和艺术性。
3.学习古代良臣爱国爱民的情怀,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鉴赏劝谏的理性和艺术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进谏与纳谏事件?你觉得成功的进谏取决于什么?
课堂活动
任务一: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活动1:听读课文,为生词正音。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
必浚(jùn)其泉源
夫(fú)在殷(yīn)忧
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虑壅蔽(yōng)
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
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
活动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翻译,全班汇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翻译: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
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翻译: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翻译: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翻译: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吴越也能结成一体,做视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根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根;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成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翻译:
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减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翻译:
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施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翻译: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
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活动3:整理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1)按提示整理古今异义词
文言句子 古义 今义
必固其根本
纵情以傲物
骨肉为行路
则思三驱以为度
人君当神器之重
承天景命
(2)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虑壅蔽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谦冲而自牧
则思三驱以为度
戒奢以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居域中之大
答案提示:一句为判断句,二句为被动句,三、四、五为倒装句——宾语前置,六七为倒装句——状语后置,八句为倒装句——定语后置。
任务二:梳理论证思路
活动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及文体。
关键词:贞观之治、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和魏征、疏
贞观之治:太宗即位后,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他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
魏征:魏征被唐太宗擢为谏议大夫后,常被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贞观十一年:这是贞观十一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当时,太宗渐渐放松治国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的敏锐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问题,针锋相对提出“十思”,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之一。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疏: 疏是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活动2:梳理论证思路。
围绕“思”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论证逻辑是怎样的?
明确:
人君当思(1)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2)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3)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背景知识,我们了解到,唐太宗看完疏奏后,表示从谏改过。魏征究竟劝谏了哪些内容?他是如何劝谏的,能让唐太宗幡然醒悟?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十思”的内容,感受魏征劝谏的艺术。
四、布置作业
1.口头串译全文。
2.整理重点文言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分析论证层次、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
2.体会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内容回顾
说说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过渡:据说,魏徵所谏太宗的这“十思”,起初令太宗拂袖而去,然最终让太宗叹服,结合文章分析这篇“疏”为什么能取得这一效果
课堂活动
任务一:精读分析论证层次、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
活动1:为了让太宗接受自己的观点,魏征在奏疏中阐述道理需要非常严谨,根据下列提示问题精读讨论分析,分组汇报。
1.文章开篇就谈“十思”了吗?作者要阐述的论题是什么 他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的?
2.文章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段的论证如何分层次?
3.“十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从哪几方面提出的?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讨论汇报:
1.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的比喻从正面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并列的句子,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论证逻辑如下:
2.文章第二段的论证逻辑是怎样的?
3.说说“十思”的主要内容。
4.“十思”的内容落实在哪几方面?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明确:
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好处: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垂拱而治。
活动2:说一说本文在语言运用有什么特点?
(1)分析第一段虚词运用
第一句:三个“必”,坚定的语气,正面说理,层层递进;
第二句:四个“而”,前三个转折,后一个递进;
“乎”,表示肯定;
第三句:三个“之”,表强调,地位之重大,皇权之至高,德行之美善;
“也”,判断句,肯定这是缘木求鱼的行为。
作用:强化语气,情理剀切,增强说理效果
(2)分析第二段的句式
骈:排比、对偶、对称句式
散:议论性散句
作用:骈散结合,气理具足,强化说理效果
活动3: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回答文后问题,体会劝谏艺术。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
明确: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拓展任务:体会文章现实意义
问题: 想一想,在当代社会,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展示:
多角度:
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角度一:
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角度二:“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课堂检测
1.赏析下面语句,分析其作用。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
从反面设喻,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与上文形成对照,加重了强调意味;排比句式,加强语气,强化说理效果;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 “挑衅”口吻,不仅使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
2.本文在措辞上非常讲究,多用“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这样的词语,试简要分析。
作者用这样的词语,表达谦恭之意。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
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进谏文中的名篇,文章的论述严谨理性,讲究方法,颇具说理艺术;文章语言骈散结合、讲究文采、语气恳切。文章透露出一代名臣风采,责任担当。
五、作业
1.将课堂上讨论的本文现实意义进行归纳拓展,形成一篇小文章。
2.自读《答司马谏议书》。
3.课外阅读其他进谏类文章,体会文体特点。